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學中應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培養獨立探究的能力,使教學真正成為師生參與的和諧教學過程。為此,就數學教學中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談如下幾點淺見。
一、學有動力——激發學習興趣
大教育家夸美紐斯說:“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育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興趣是需求的內驅力,只有培養學生對數學的濃厚興趣,他們才會積極主動地去學習。那么,如何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呢?我覺得在平時教學中要重視運用多種靈活的教學方法,使之適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例如,在教學“比例尺的意義”時,我先出示一幅中國地圖,說:“如果現在想知道上海和北京兩地之間的路程,只要用到兩種尺,一種就是我手里拿的這把尺,另一種叫比例尺,那什么叫比例尺呢?你們想不想學啊?”學生異口同聲地說:“想!”從而創設了展開教學的最佳情境,激發了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
二、學有鑰匙——教給學習方法
“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埃德加·富爾的《學會生存》)因此,課堂教學不僅要幫助學生“學會”,而且要指導他們“會學”。為此,教師在教學時要改變過去那種將知識通過講解直接傳授給學生的做法(必要的講解是需要的),積極構建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自主活動為基礎的新型教學過程。例如,在學習正方形的性質時,我先讓學生自己制作正方形模型,再進行測量、比較,最后分析、概括出正方形的性質,使學生在自主學習活動中獲取知識和發展能力,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學有后勁——滲透數學思想
數學思想方法蘊含于基礎知識之中,學生掌握了數學思想方法,就能更快地獲取知識,更透徹地理解知識,增強學習后勁。在小學數學中,有多種基本數學思想,其中轉化思想是小學數學思想方法的核心,它是學習數學知識的重要策略。如在學生已學了“分數乘法”的基礎上,教學“分數除法”的計算法則,分數乘法和分數除法是一對互逆的運算,它們是互相對立的,是矛盾著的兩個方面,但引進了“倒數”的概念之后,分數除法就可轉化為分數乘法來計算,也就是說,在引進了倒數的條件下,分數乘、除法這對矛盾就統一起來了。
通過挖掘和滲透這些數學思想方法,一方面使學生初步體會到幾何圖形的位置變換和轉化是有規律的,為將來學習圖形的變換積累一些感性經驗,另一方面有助于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四、學有創見——發展學習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善于學習”、“學習得法”,能在教師的指導下創造性地學習。
1. 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勇于尋根究底,敢于發表不同意見,這是培養創造性思維的前提。如在教“圓”的認識時,有的學生提出:“剪下圓紙板與用鐵絲圍成的圓一樣嗎?”有的說:“不一樣,紙板上的圓是圓面,鐵絲圍成的圓是圓周。”還有的說:“紙板上的圓有周長、面積,鐵絲圍成的圓只有周長而沒有面積”等等。盡管學生提的問題有的在概念上混淆不清,但這正是我們教學中所要解決的問題。學生只是在這些本質問題上開動了思維的閘門,教師要有針對性地講解才能見效。
2. 開拓學生思路,培養學生的聯想能力。有時我給出一些數量,讓學生通過聯想,推斷出與其聯系的其他數量。如當學生看到“某班男女生人數比是5:6”時,學生就要推斷出男生占5份,女生占6份,一共是11份,男生占全班的5/11,女生占全班的6/11;男生比女生1/6;女生比男生多1/5等等。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加強這類基本訓練,有利于開拓學生思路,提高解題能力。
總之,我們數學教師在課堂上要注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給學習方法,并且要讓學生創造性地學習,真正讓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數學課堂上運用好,發揮好,從而達到“發揮學生主體作用,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提高學生全面素質”的目的。
作者單位:福建省晉江市池店鎮三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