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華師大版七年級數學第一章“走進數學世界”后,反思這一章的教學,感觸頗深。
一、生動的教材
教材以通俗易懂的語言,豐富有趣的數學問題,活潑而又貼近生活的圖片,科學家的生平史料等內容,讓學生在極其輕松的氣氛中,與數學交朋友,學會解決一些簡單的數學問題,使學生對數學產生一定的興趣和繼續學習的欲望。
第一節“與數學交朋友”。通過談話、聊天、交流的形式,使學生不知不覺走進了教材。通過三位數學家的故事使學生感悟到“學好數學要對數學有興趣,要有刻苦鉆研的精神,要善于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要善于獨立思考”。
第二節“讓我們來做數學”。教材以親切的第一人稱,讓學生用不多的數學經驗,去體驗數學是一個充滿著觀察、實驗、歸納、類比和猜測的探索過程,通過學生感興趣的貼近生活的活題,使學生從課堂走向社會、從課本走向生活。
二、生動的課堂
1. 動手、探索、討論充滿學習過程。如第3頁練習2:用剪刀將長方形紙片沿一條直線剪成兩部分,使這兩部分既能拼成平行四邊形,又能拼成三角形和梯形,應該怎么剪?學生拿了紙片小刀,討論著各種方法,愉快地走進了數學教材。教師先準備了許多正六邊形發給學生,讓學生分組試驗,很快得到3種不同拼圖,教師讓找到方法的學生在黑板上展示,畫在紙上讓學生觀察,感受了幾何圖形美。再如第12頁練習1:學生準備了小刀、陶泥、橡皮泥、蘿卜等,課內動手探索,理解了正方形的影子或切口可能產生的各種平面圖形。還如填數字游戲、數字猜謎等,學生都是在溫馨熱烈的氣氛中,既獨立研究又互相協作,動手動腦動口,情感和諧,學習自主。
2. 課堂教學中不時迸發出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教材充分體現了思維的開放性,如第14頁習題5:某居民小區搞綠化,要在一塊矩形空地上建花壇,現征集設計方案。要求設計的方案由圓和正方形組成,并使花壇面積占矩形面積的一半。教師沒有現成的樣卷、沒有既定的框架,讓學生展開思維的翅膀,認真做好這塊綠地的“規劃師”、“設計師”,幾十個學生幾十幅設計,教師讓學生自己評價,既有嘖嘖稱贊聲,又有哈哈大笑聲。我們讓學生充分討論,把新穎的構思畫在黑板上。學生不需邀請紛紛自己上黑板畫,剎那間畫滿了一黑板,雷同的不算。有創意的有好多幅,解說詞更是到位。如紅綠燈、蹺蹺板、臺燈、還有熱帶魚、兩朵花、風扇、氣球、更有雪人等充滿了童趣童真。
3. 學生有強烈的探究欲望。結合教材練習中的“請舉出你在生活中應用到數學的例子”、“觀察一座標志性建筑或雕塑,指出它包含哪些圖形”這類貼近學生生活的實踐性問題,學生提出了許多有趣的問題,如打開煤氣灶時為什么表會轉?杯子為什么做成圓柱體的?地磚是什么樣的圖形才能鋪滿地?填數游戲的規律是什么?家中的水電費是怎么計算的?出租車的計價方法是怎樣的?超市中一天的顧客是多少?鬧市中汽車的流量統計方法等。各種問題很有價值,教師不可能在課堂上一一回答,或許能提供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提供學生研究問題的資料,但是,我們期盼的就是這種從知識結構中、從生活背景中發現問題的探究精神,一個個問題就是研究性學習的開端。
4. 生動的教育使學生良好起步。本章的內容,如果單純從知識的角度看,似乎并無新的知識,但并不能由此認為本章可有可無。運動員在正式進行體育活動之前,首先必須進行相應的準備活動,否則,在正式活動時就容易受傷。同樣學生在進行數學活動之前,也必須進行相應的準備活動。教材特意安排這一章的作用,在我們的實踐中充分顯露。一些小學數學較好的學生由此而作好了遠航的準備,小學數學不夠好的學生也由此鼓足風帆重新起航。曾一個學生說:一個學生數學成績的好壞,一半源于自己,一半源于課堂,初一數學新教材。她讓我愛上了數學,對數學著迷。
5. 教學相長,學生的信息比教師多。信息社會與市場經濟時代,使當今的學生知識面寬、興趣廣、思維敏捷、記憶特強。與教材相關的一些拓展知識,教師未必全面了解或記憶猶新。如第2頁的插圖,學生叫做卡通人物卡通畫。看到課本上東方明珠塔的照片,學生又進而說旁邊那幢樓是經貿大廈,左邊沒拍攝到的應該是昆蟲館、大洋海底世界,近處是南方證券大廈,仿佛是個導游,引得沒去過的學生嚷著要求老師組織。看到第4頁的“深圳指數走勢圖”學生又報出了一連串的“行活”:牛市、熊市、漲停板、跌停板、ST。
課堂教學中,師生關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教師只能作為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學生發展的促進者。新課堂的學生是快樂的,“說起來”、“動起來”、“活起來”了。
本章的數學內容為以后各章的內容做了有益的鋪墊,本章所體現的數學思想方法、數學人文精神、數學應用意識、數學價值觀等都應該在以后各章的學習中得到貫徹,故而我認為教材中第一章的編寫是非常符合數學這個學科特點的。
作者單位:廣東省東莞市樟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