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數學課的學科特點,結合《咸陽市有效教學基本要求》,構建有效課堂,落實有效教學,我個人認為應做好“五抓”。
一、抓學習
不斷加強新課程理念及有效教學有關理論的學習,用先進的教學理念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通過對新課程的理念透徹、深刻的理解,可以為課堂教學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抓備課
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基礎和前提。目前我們使用的北師大版數學教材中“開天窗”的地方比比皆是,這為我們留有充足的發揮空間,彈性很大,如果教師不動腦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就可能會感到教材上的內容過簡,從而感到有的課無內容可教,或不知從何下手。在學校組織的聽課中,我們的教師對教材內容不熟悉,理解不透徹,囫圇吞棗,對教材的處理就像蜻蜓點水,雨過地皮濕,對有些知識點一知半解,甚至在數學課的講授過程中竟然也有照本宣科的現象,給學生講錯的現象更是屢見不鮮。
三、抓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教學的關鍵環節。新課程倡導探究性學習,強調學生的主體性,要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我們的部分教師在引導學生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往往只是只要有疑問,無論難易,甚至是一些毫無探究價值的問題都要讓學生去探索,在探索過程中,沒有具體的要求、提示和指導,在時間的調控上也是隨心所欲,一旦發現時間很多,就讓學生“充分”探索來拖延時間,一旦發現時間不夠,就草草收場,往往是學生還沒有進入狀態,探索就已終止……這是一種隨意的、毫無意義的探究,展現的是學生虛假的主體性。俗話說:細節決定成敗,落實決定質量。
四、抓作業
數學作業是學生鞏固、消化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平時學校工作的檢查中發現,作業中存在的問題還是比較普遍。(1)UYPCmhQIPCqkDw0wI75zl6YMeRIj77HX7Uxc8R8V0aA=教師布置作業時隨意性大(甚至在一次聽課中還出現過老師給學生布置的作業下一節課上了之后才能做);(2)教師批閱不認真,粗枝大葉,只看最后結果,不看學生的運算過程;(3)部分學生有抄襲作業的壞習慣。七年級上冊《有理數的加法》這一節,例題、練習題中的數據都是整數,只是在總復習題中才出現了小數、分數形式的有理數加法,這不利于學生后面學習《一元一次方程》,因此,在練習或作業中要有意識地補充幾個比較簡單的形如(-0.5)+0.5的題目,對分數有理數的加法可補充一兩道題目,供學有余力的學生選作。在給學生布置當天的書面作業時,就不能完全選用習題,例如第一題的9道計算題,2、3、5、8是同一個類型,1、6、7是同一個類型,會其中的一個,其他的就都會,沒有必要全做,每個類型選一兩道,共選其中的五、六道就行了,并補充兩三道與一個負分數相加、互為相反數的兩個分數相加的習題就行了。
五、抓課堂檢測
課堂檢測是檢查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是反饋教學信息的重要依據,部分教師為了追求分數和所謂的成績,往往側重于結果,而忽視其過程。如一次聽課老師給學生布置了這么一道題:“用5個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卡片拼成—個矩形,求其周長。”當時有一位學生列出的算式是:4×5-4=16(厘米)。教師根本沒有分析學生的解題思路,就毫不猶豫地否定了學生的做法,并告訴他可以通過拼成的長方形的長和寬,運用公式來計算,學生依此訂正,算出正確結果是(5+1)×2=12(厘米)。當時我問那位學生的原始想法時,他解釋說:“我先把每一個正方形的周長乘以5,把求出的5個正方形的周長和減去重合部分的4個1厘米。”其實他的解法是完全可行的,只是這個學生在計算時考慮得不夠周密,重合部分應該是8個1厘米。真可惜,離正確答案只有一步之遙,就被老師簡單武斷地“判處了死刑”,這個“×”猶如雙面剪刀,無情地剪去了學生創新思維的萌芽,對題判錯的現象更是很普遍。課堂檢測時要注意對重點知識的考查,既要側重基礎,又要適當的進行拓展和延伸,難度要與課程標準要求保持一致。
隨著新課改向縱深發展,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已經成了一個戰略性問題,這就要求每一位教師處理好創新與繼承的關系,拋開形式主義的束縛,潛心鉆研,勇于探索,為構建優質、高效的課堂教學而努力奮斗。
作者單位:陜西省長武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