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閱讀在當代來說,是每個社會人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之一。良好的閱讀習慣,將影響學生的一生。
關鍵詞:習慣;意識;基礎;活動
后進生閱讀常因為他們智力發展相對滯后而被部分語文教師誤列入不可造化之列而不自覺地加以忽視。其實,后進生也有追求閱讀的渴望,雖然他們閱讀障礙比較多,但他們的閱讀能力也在不斷地發展。只不過這種發展并不一帆風順,而是表現為“翻山越嶺”似的盡顯緩慢與磕磕絆絆。
后進生的閱讀為什么會“翻山越嶺”似的迂緩發展呢?筆者認為,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后進生的閱讀存在以下諸方面的問題。
一、部分后進生漢語拼音掌握欠佳,聲母、韻母不能準確地認讀,即使有能正確地認讀的部分,也沒有正確拼讀,從而直接左右了他們閱讀的進行。不難想象,存在著這方面問題的后進生,即使將一篇全部漢字注音的讀物放在他們手中,他們閱讀起來也還是有困難的。
二、部分后進生沒有閱讀習慣,缺少閱讀意識,認為自己讀不懂便不讀,從而陷入閱讀真空領域,長時間不參與閱讀實踐,即使偶爾參與,不是出于被動便是無奈地做做樣子。久而久之,他們喪失了閱讀的信心,也就自然不提閱讀的事,從而厭倦閱讀。
三、部分后進生在閱讀時不習慣使用工具書。筆者曾做過統計,在所任班級中選出20名中下水平的學生獨立思考閱讀,當讀到陌生字、詞時跳過閱讀的有11人,占55%;向同伴請教的6人,占30%;想到查閱工具書并翻閱的僅有2人,占10%;在不懂的地方處做記號的1人,占5%。可見,后進生在閱讀時,放棄閱讀與在閱讀上想走捷徑的人偏多,而想到使用工具書和做下記號的人卻寥寥無幾。
四、部分后進生語文基礎太差。識字量偏少,致使閱讀障礙頻頻產生。一般說來,學生在閱讀中的文字障礙占20%左右,理論上不應該影響學生的閱讀,但超過20%就很難確定了。而后進生的文字障礙一般在30%到50%之間,這樣的閱讀所獲取的閱讀信息是支離殘缺的,自然就不能正常地理解閱讀的內容了。
五、后進生閱讀活動偏少,常常缺乏靈動的語感和閱讀經驗,時時不能正確地斷詞定句,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他們的閱讀。閱讀時,常發現這樣一種現象:后進生在閱讀生字詞時,常將前—個詞的末一個字與后一個詞的前一個漢字湊合起來組成一個他們自以為是的新生字詞,進行閱讀。很顯然,這樣的閱讀是不能達到目的的。
鑒于以上問題,我認為后進生閱讀除了彌補漢語拼音知識,讓他們會用工具書,注重訓練他們的字詞基礎,有計劃地讓他們參與自己感興趣的閱讀活動外,教師應注意以下問題。
一、循循善誘,激發閱讀興趣
后進生并不是沒有閱讀需求的,當和同伴一道閱讀時,除了讓他們羨慕外,更主要的是要鼓勵他們嘗試。教師可以坐到他們身邊讓他們讀來聽聽,但讀之前要明確告訴他們:“老師不是考你,你能讀多少就讀多少,不能讀的就跳過去讀。”這樣,他們沒了心理壓力,讀起來自然流暢多了。不過,老師要經常這樣做,要成為后進生忠實的聽眾,讓他們意識到老師對自己的閱讀有興趣。久而久之,他們面對閱讀,會大膽起來。還會自己去找些感興趣的讀物來讀給你聽,以表現自己。
二、常常肯定,增強閱讀信心
后進生產生了閱讀的愿望,還并不意味著他們對閱讀就有了信心。特別是他們面對那些篇幅較長的閱讀內容時,還是很心虛的。而僅有的那點閱讀興趣常會因為自己的心虛而喪失。所以,在他們的閱讀活動中。要盡量繞道長篇幅內容。即使遇上了,也不能讓他們整篇閱讀,而是讓他們展示自己感興趣的部分的閱讀,如某段、某句或者某幾行即可。當他們完成任務后,教師要愉快地肯定:“這篇文章中較難的部分都被你讀完了,其他部分你也肯定能行的。”這樣久久肯定扶植,他們對閱讀方會忘卻恐懼而變得信心充實起來。
三、持之以恒。培養閱讀習慣
閱讀在當代來說,是每個社會人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之一。良好的閱讀習慣,將影響學生的一生。而后進生常常缺乏較好的閱讀習慣,當他們對閱讀有了一定的信心后,就要著手培養他們持之以恒的閱讀品質,讓他們天天閱讀,時時閱讀,使他們產生一日不讀而生活無味的感覺。這樣,經過持之以恒的努力,后進生也會養成較滿意的閱讀習慣。
四、永不言棄,發展閱讀能力
后進生養成閱讀習慣后,教師不能停留在較低的要求之上,要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后進生的閱讀,永不放棄發展他們閱讀能力的時機。要為他們提供閱讀展示、交流的舞臺,使他們的閱讀能力得到充分的發展。教師不能把后進生的閱讀視為一項副業。
五、堅持閱讀。提升閱讀數量
閱讀之初,后進生的閱讀內容相對于其他學生而言偏于短少,閱讀面也不開闊。隨著學生閱讀能力的發展,他們的閱讀渴望愈趨劇烈,讓他們通過一定的閱讀量來提升他們的閱讀素質。
綜上所言,后進生的閱讀是全班學生閱讀的重要組成部分。盡管他們的閱讀是翻山越嶺似的,但他們始終在努力、頑強地發展,提升著自己的閱讀能力。教師宜用“春風化雨”般的教法去面向他們的閱讀。以幫助他們翻過閱讀之山,跨越閱讀之嶺。這樣。他們的閱讀才往往會另辟蹊徑,盡顯風采。
作者單位:河北省青縣金牛鎮大勃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