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心理效應是指人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由于心理現象、心理規律的作用,所產生的一些特殊的反應效果。在提倡各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今天,作為一名新世紀的英語教師。我深深體會到:在英語教學中注重學生心理,遵循學生學習規律,矯正教師心態,正確使用必要的心理知識,確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談談四個我體會較深的心理效應。
一、彈簧效應
心理學認為,焦慮對一個人的動機狀態具有一種“彈簧效應”:壓力太輕則難使彈簧產生彈力;壓力太重則將會使彈簧失去彈力;壓力適中自然會導致最佳的工作表現效率。
因此,我針對不同的學生設計了不同的要求。在記單詞、背課文、書面表達等方面,分四個層次的要求。第一層的學生要求最高,教過的不僅要求做到“四會”而且要走在老師的前面,拓寬各知識面;第二層次的學生的要求次之,要求他們要對各知識做到“四會”;第三層次的同學在能力方面適當放寬要求;第四層次的同學要求能記能背的盡量,但至少要做到會讀會認。這樣一來,就避免了“優秀生吃不飽,后進生吃太撐”的情況出現。優秀生就不會認為。老師教的我都會了沒事干,而后進生則就不會認為反正老師教的我也跟不上不讀了。在我實行了這個制度以來,班上的每個學生都動起來,班級的學習氣氛大為高漲。
二、霍桑效應
霍桑工廠是一個具有完善的娛樂設施、醫療制度和養老金制度的美國工廠,但工人們的情緒仍憤憤不平,生產狀況也不太理想,工廠一直竭力探求也找不出問題的癥結。美國國家研究員會組織了一個由心理學家等多方面專家參加的研究小組,在該廠開展了一系列研究試驗。在這一系列試驗研究中有個“談話實驗”,專家們用兩年多的時間,找工人個別談話達兩萬余次。規定在談話過程中,要耐心傾聽工人對廠方的各種意見,并做詳細記錄;對工人的不滿意見一律不準反駁和訓斥。“談話實驗”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霍桑工廠的產量大幅度提高。實驗表明:工人長期以來對工廠的諸多不滿,因無處發泄而導致了對立的負面情緒。“談話實驗”使這些不滿情緒得到了充分的發泄,從而感到心情舒暢,干勁倍增。這種現象就是“霍桑效應”。“霍桑效應”給英語教師的啟示有兩點:一是教師要加強與學生進行個別情感交往的次數,培養融洽的師生情感交流平臺。二是要能耐心聽取學生的不同意見,一定要讓學生把不滿的情緒宣泄出來,從而身心輕松地投入學習。
三、期盼效應
期盼效應也稱皮格馬利翁效應,是指個人由于對某事情有強烈的期待,所以導致那件事情真的發生了,后來,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用來描述教師對學生的強烈期望可以促進學生的學習進步的現象。
在和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我經常會對學生說你最近進步多了,相信你一定會把英語學好的,你回去以后要經常對自己這么說。這么做的目的是給他們一個積極的自我暗示。而且在平時我也注意對他們的點滴進步加以肯定,從而更加強了他們向好的方向發展的信心。
潘某是我感觸最大的一個例子。開始時上課睡覺,做小動作,甚至打鬧影響課堂紀律,成為老師同學眼中的“壞學生”。在一次課上,他也許是不開心,他沒有睡覺也沒有做小動作和打鬧,似乎在聽課。下課后,我找到他,極力表揚了他。肯定了他的各種能力和潛力,告訴他他是一定可以取得好成績的,將來會大有作為的。我教給他心理暗示的作用及如何給自己做積極的自我心理暗示。此后,他課堂表現大有好轉,變得有跟讀,有筆記,后來有作業。每次我都在班級同學面前表揚他。中間有一段時間他又變回原樣,好像是故意在考驗我,但在我耐心的等待和期盼下,他最終進步了,成績從班級倒數第五進到了前三十名了,不再是老師同學眼中的“壞學生”,而且還在進步。
四、超限效應
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里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令人感動,就準備捐出自己的所有錢。過了十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十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于是決定一分錢也不捐。到牧師終于結束了長篇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于氣憤,不僅未捐錢,還從盤子里偷了兩元錢。這個故事說的就是“超限效應: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會引起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
而在英語課堂中語言輸入的難度和知識的密度也應該避免“超限效應”。如果教師一味追求所謂“高效率”的課堂效果,勢必會引起“超限效應”。其教學效果是可想而知的。這時候,不如試著給學生留下思考的“空白時間”。使學生從中得到積極休息,以消除他們的身心疲勞,避免“分心”現象;留下“教學空白”更易使學生激起好奇的漣漪,蕩起想象的浪花。英語教師應該根據自己所提問題的難易程度,用適當的問后停頓激活學生的思維,使他們上下聯系、左右溝通、新舊融合,積極地填補思維的空白點,進而踴躍發言;切不可片面追求連貫流暢、一氣呵成的課堂效果,剝奪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引起他們的過度焦慮,導致他們倉促的回答難以全面和準確。以至于達不到活躍課堂氣氛、甚至是相反的效果。
當然,還有許多心理效應諸如“首因效應”、“沉錨效應”、“海潮效應”等都值得我們借鑒,我們也要提防馬太效應、光暈效應,以平等對待每個學生等等。我們的教育教學只有遵循這些心理效應,從“心”開始。用“心”來教,才能使教師教得秀氣,學生學得靈氣,課堂充滿生氣,才能真正實現“為發展而教”的目的,才能培養具有良好健康心理素質的現代化人才。
作者單位:浙江新昌拔茅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