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科學課程的核心是實驗,而探究實驗中“記錄”是小學科學教育活動的重要環節,它在整個科學教育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一些主客觀原因,當前小學科學教育中的記錄并未受到相應的重視,存在著“記錄價值不明、記錄過程缺失”等問題,由此影響了科學記錄的有效性。本文旨在從重視記錄單的層面,提出優化記錄單的設計,促進學生的有效記錄,從而讓學生更好的探究。
關鍵詞:優化;記錄單設計;有效記錄;有效探究
“科學課的有效記錄和探究”要求學生在科學課收集整理數據資料的過程中,首先做到及時,在探究發現的第一時間作好記錄;其次要“忠實的記錄研究事實”,就是在記錄過程中應該實事求是,避免摻雜自己的想法和意見,應講究真實性;再者要求記錄者能通過記錄所獲得的信息,能進一步分析事實隱含的理性內容。
縱觀目前的小學科學教學實踐,科學課記錄雖然越來越得到了我們老師的重視,大部分課中都要求學生做科學記錄,但許多僅僅是做一下記錄方便匯報而已,大多流于形式。至于對“怎么做記錄?怎么記錄更有效?怎樣利用記錄推動學生的科學探究的進程?”許多老師都欠缺深入的思考。我今天談的也只是就記錄單的優化設計,促進學生有效記錄與探究談談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根據教學目標,結合學生思維邏輯,審慎記錄單的必要性
是否有必要設計實驗記錄單,為做到課堂的有效性,這是記錄單安排前需要思考的。實驗記錄單是為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而設定的。
我在執教教科版五年級上冊《雨水對土地的侵蝕》這一課時,為了讓學生對比觀察模擬實驗中“雨水”對“土地”的侵蝕設計了如下記錄單:
雨水對土地的侵蝕實驗記錄單
(可以用文字或畫圖的方式記錄!)
當學生們拿到記錄單觀察“下雨前”的“雨水”與“土地”時顯得很無措,有的在雨水這一欄內寫上“液體”,“土地”這一欄內寫上“固體”。顯然,在材料呈現在學生面前時。他們可以從很多方面進行觀察。于是,改進了實驗記錄單,在“土地‘下面提示了觀察項目:從土地的顏色、形狀、干濕、軟硬等方面觀察。之后,學生對其描述有了較理想的改變。對此。老師對學生的思維進行了干預,學生的思維受到了很大的局限,甚至可能有的學生不明白干嘛要從這些方面觀察,使學生失去了自主探究的能力。
模擬實驗完成后,當將雨前與雨后的土地同時通過實物展臺呈現在學生面前時,他們卻能夠滔滔不絕地描述雨水對土地的影響。
通過搜索有關這一課的相關資料,所有老師都設計了表格,表格上都呈現了這樣的項目:對于下雨前“土地”和“雨水”的描述。
科學記錄很重要,但是不是處處都要用呢?在“下雨”前,學生沒有一個對比的物體很難知道要從哪些方面觀察,有時強加于學生的觀察不僅無效,而且影響到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此處記錄不符合學生思維的邏輯性。反而僅用肉眼觀察記錄在腦子里,在實驗下雨過程中土地的變化能使課堂效率變高,使其順水推舟,易于學生接受。
所以。科學記錄單用得恰到好處才好!
二、針對不同年齡孩子的心智特點。對照課程標準進行記錄單的設計
3-6年級都開設有《科學》這門課,但針對不同年齡層次的孩子,其心智特點不同,掌握的知識也不一樣。《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在具體的內容標準中,有許多直接與記錄有關的內容,如“能對自己或小組提出的探究問題做出書面計劃(記錄)”;“能用簡單器材做簡單的觀察實驗,并作實驗記錄。”
“能用簡單測量工具對物體進行定量觀察,采集數據,并作簡單記錄。”;“能用簡單的工具對物體進行較細致的觀察,并能用圖和文字表達(記錄)”;“能做控制變量的簡單探究性實驗,會設計簡單的實驗報告,繪制簡單圖表。”教師要針對這樣的特點,一一對照課程標準的內容,隨著層次的提高加大難度,讓學生進行實驗的記錄。
讓我們來看幾張不同年級科學實驗記錄單:
三年級上冊《材料在水中的沉浮》常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實驗記錄單:
四年級上冊《物質在水中是怎樣溶解的》面粉、沙、食鹽和高錳酸鉀在水中的狀態記錄單:
五年級上冊《運動與摩擦力》摩擦力大小與物體重量關系實驗記錄單:
六年級上冊《輪軸的秘密》輪軸作用的實驗記錄單:
這四個實驗都是各年段上冊的實驗,從實驗記錄單上看,我們可以明顯發現實驗的難度在不斷地增加。最初要求學生打鉤的形式記錄實驗現象,然后要求用文字記錄,再要求學生能對數據和現象做出初步的分析,得出一定的結論。在這個過程中,要求學生實驗操作越來越趨向開放,學生可以更多的按照自己的方式來進行實驗探究。從思維的層面上來說,對學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從單純的現象觀察記錄,到現象數據的分析,從思維上讓學生不斷的提升。
三、結合實驗內容,簡潔明了
根據實驗的內容,用最直觀和簡潔的形式呈現記錄單。做到能讓學生提筆就記,避免過多的指導性的內容呈現,盡量把對學生實驗中應怎樣記錄放在學生實驗中,用言傳身教來指導,而非文字的形式打印在表格上,這樣并不能起到很大的作用,而且降低課堂效率。
在一次學校教研活動中,我上了《探究馬鈴薯沉浮的原因》的展示課。這節課中我安排了三個學生實驗,分別調制兩杯能使馬鈴薯上浮的液體(鹽水和糖水),用彈簧秤稱出馬鈴薯在清水中、在鹽水中和糖水的重量,并設計了如下三張實驗記錄單:
在自己學校試教中這里沒有發現問題,可是在當天的教學中出現了很大的麻煩,有好多小組他們只填完了數據,當填寫我們的發現這一欄就卡住了,有的小組在我的提醒下還是不知道填什么好?為什么是這樣呢?我一直在思考,我想大概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1. 老師課前預設過高。當初我在思考這個教學環節時,因為想到是五年級的學生,他們應該有一定的分析與整理的能力。再加上試教時這個環節一切順利。所以也沒有花很多的精力去預設。
2. 實驗表格設計的過于簡單。這節課給我的教訓是:以后在不熟悉的班級中上課,要把事情想得復雜,工作做仔細些,肯定沒錯。如果再上一次,我會把表格中我們的發現一欄重新設計,具體量化,讓同學們能對號入座。(見下表)
3. 學生忙于做實驗而忽視記錄。學生年齡小,對做實驗非常感興趣,而要通過實驗現象來分析實驗結果。分析出內在聯系是有一定的困難的。這需要我們老師平時在使用記錄單時要及時提醒同學們填完所有欄目,引導學生如何來整理歸納實驗結論,這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思考和更深入地學習。
記錄單,不僅是為了我們老師收集掌握學生學習狀況的各種信息,而重要的是為學生更好的學習而服務的,因此,教師在設計記錄單時格式化些,詳細些,要多替學生想一想。
四、內容不要過多干涉學生思維。給孩子充分的發散空間
在觀察某個實驗中,盡量不要為了達到預設的現象結果,限制學生的觀察項目,使其局限在僅有的項目內。應充分的給孩子空間,讓他們去發現、探索,認真觀察他們所能看到的,并記錄,要避免流于形式而效果不佳的實驗。這才是適合科學學科發展方向的。
教育科學出版社《科學》四年級上冊《聲音》教學單元第二課時《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教師通過多次試教對實驗記錄單做了以下的調整。
改進前:物體發聲與不發聲的對比觀察實驗記錄單
改進后:物體發聲與不發聲的對比觀察實驗記錄單
一個明顯的變化是將“現象”一欄改成了“你看到了什么”,這一改進是多次試教的結果。雖然學生已經經歷了一年多的科學學習,可對“現象”一詞的理解還是那么的吃力,更可惜的是,如果使用改進前的記錄單,很多小組會在“現象”一欄中只填寫“發出聲音”或“沒發出聲音”,這使記錄的價值大大降低。記錄單所期望的是以學生為主能觀察到發出聲音的物體在振動,而不發出聲音的物體沒有振動,這同時也是本次探究活動的目的。于是,教師想到了回歸自然,用學生最通俗易懂的語言提出記錄的要求,在試教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解讀,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研制組
2.喻伯軍,小學科學教學案例專題研究,浙江大學出版社
3.張紅霞,科學究竟是什么,教育科學出版社
4.浙江小學科學網
作者單位:浙江省上虞市梁湖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