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下稱“新課標”)具有突出時代和人文的要求,注重學科的聯系和滲透,關注學習方式的改善等新特點,新課標的新變化給歷史教學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課標下歷史課程改革大力倡導教師教學方式的轉交,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鼓勵教師創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學途徑,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關鍵詞:新課標;歷史;課堂教學
在實施新課標之前,教育課程存在著一定的弊端。它過分強調知識、技能的傳授,忽視學生的個性、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課程結構也存在著許多不合理的地方,如學科課程所占比例過大。活動課程少,必修課程占主導地位,選修課程微乎其微,學科間缺乏整合等;教學內容陳舊。難以反映時代的發展,課程實施的過程重視結論,而忽視過程;課程評價重視選拔,而輕視發展等等問題。而新時代下的新課標則重在避免這些問題,為培養適應新時代要求的人才提供方向。那么,歷史科新課標的特點如何,新課標下的歷史課堂教學又應該注意什么呢?
一、新課標的新特點
1. 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
新課標力圖在“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和“實施建議”等方面全面體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功能。比如,人民版必修二“專題四
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一章中,就要求學生能搜集身邊的一些舊照片,舊物件,舊報紙,通過訪問身邊的老人、實地研究等方法,感受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習俗和生活的變遷,從而體會科技發展,社會進步給人們生活帶來的變化。這就使素質教育的理念落實在日常的教育過程中。
2. 突出時代和人文的要求
新課標所提倡的人文素養、科學態度、民主精神、法制觀念等,都體現了時代精神。如人民版必修一“專題一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和“專題六希臘羅馬的政治文明”兩章,就通過比較,讓學生了解歷史上專制與民主、人治與法治的演變過程,理解民主與法制對現代社會的重要意義,從而了解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多樣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國、各地區、各民族的文化傳統。
3. 注重學科的聯系和滲透
新課標打破了單純強調歷史學科自身的系統性、邏輯性的局限,注重同相關學科的聯系和交融。其所規定的內容涉及政治、經濟、科技、文化、藝術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具有綜合性的特點。
4. 關注學習方式的改善
新課標倡導學生自主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利用多種途徑解決問題,從而加深對歷史的理解。如組織學生進行“三代人眼中的教育”的調查研究,通過查閱資料、走訪長輩、整理歸納等方法,認識“文革”。
通過三代人所經歷的教育,體會教育改革給我們帶來的變化。還通過組織學生觀看《鴉片戰爭》、《甲午風云》、《百年中國》等影片,讓學生更為直觀地感受近代以來中國歷史的曲折發展。
fngCgl8UI3hJL3jTjITmiQ== 5. 構建了全新的課程體系和科學評價機制
新課標把“內容標準”分為必修三個模塊:政治史、經濟史、思想史;選修若干模塊,供教師、學生選擇,每個模塊又分若干專題,有效整合了知識,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更多關注學生生活和社會的實際,大大減低了學習難度。而在評價過程中,注意到科學性、多樣性、實踐性和靈活性,避免將考試作為唯一評價手段,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二、新課標下歷史課堂教學的新要求
新課標的新變化給歷史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課標下歷史課程改革大力倡導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鼓勵教師創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學途徑,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新課標下的教學過程應該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既然是交往,就應該是平等的。學生也就有權參與決定學什么和怎樣學。面對這種新的需要,教師必須不斷改變教學方式。努力創新,提供歷史課題教學的有效性,這樣才能更好地適應新課標的要求。那么,在新課標下我們要如何建構歷史的課堂教學呢?
首先要關注學生的主體意識,努力為學生創設有效的情境。新課標要求把每一個學生都當做具有自己的獨特經驗和情感態度的人,與學生建立起一種真誠、平等、信任的相互關系,為學生主動發展提供一種寬松、融洽的課堂氣氛,通過師生、生生互動等多種方法,建構歷史。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體驗性學習,增強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從而提供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如在新課改人民版必修三思想史“人性的復蘇”的備課過程中,我就緊緊抓住課標要求,根據教學的重難點——人文精神的復興和內涵,有針對性的設置情境。我首先讓學生通過課本標題——“人性的復蘇”的解讀,抓住本課的中心,創設情境:你對這五個字有何理解?從中可以提取哪些歷史信息?然后引導學生從三個層面:人性本有——人性湮沒——人性復蘇,對標題進行深入的研究,“‘人’什么時候被發現?為什么被湮滅?什么時候復蘇?復蘇的‘人’是什么樣的人?”這樣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對本課的注意力,提高他們參與課堂的積極性。
其次要讓學生自己動手解決問題。當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教師可以給予適當的幫助,但不能急于求成,包辦代替,而應該讓他們依靠自己去解決問題,從而感受到自身的價值和學習的意義。如:在講授人文主義的內涵時,我并不是急于把現成的答案告訴學生,而是通過引導學生對文藝復興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進行了解和閱讀,比如對但丁《神曲》及莎士比亞《哈姆雷特》和《李爾王》等作品片段進行朗讀和比較,結合他們的體會,從中感受作者的寫作意圖。再深入分析作者創作的深層含義,從而理解人文主義的內涵,學生在自我參與的過程中,由淺入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樹立學習的信心,積極性得到了很大的激發。
第三,教師應注重利用多種評價方式推動學生的發展。教師應該充分發揮歷史學科的特點,跟蹤學生對學習效果的反饋情況及時調整教學的方法。如教師可以根據社會發展變化,結合教材開設一些探究的問題,比如可以結合思想史專題五中“人民教育事業的發展”一課,組織學生進行“三代人眼中的教育”的學習與探究,深化他們對教材知識的理解,學會了解社會。又比如結合思想史專題八“19世紀以來的文學藝術”一課,組織學生通過欣賞繪畫和文學作品,了解創作的歷史背景,作者的思想內涵,作品的藝術價值、歷史價值等,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當然。教師還可以通過多種途徑綜合考查學生的學習效果,如:撰寫歷史小論文,開展辯論會,組織歷史圖片展等。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又可以從多側面、多渠道收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真正將新課標的三維教學目標落到實處,從而在根本上提高課堂的有效性教學,做到教學相長。
在新的課程形勢下,教師的角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不再是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而是學生成長的知心人,學生發展的引路人,學生潛能的開發者,課程改革的研究者,教學藝術的探索者。這一切都使得我們歷史教學在面對新的課程改革時,需要發展和完善傳統的“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的角色要求,不斷地學習和研究,不斷地創新和發展,從而貫徹和實施好新課程理念。
參考文獻:
1.朱筱新,歷史課堂教學技能訓練,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2.傅道春,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的變化,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王文豐,于春燕,歷史新課程教學設計,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4.歷史教學與學業評價,黃牧航主編,廣東教育出版社,2005
5.趙亞夫主編,歷史課堂的有效教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作者單位:福建福州閩江學院附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