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民族生存、發展與進步的靈魂,是民族興旺發達的動力。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核心的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傳播和應用為基礎的21世紀,需要創新人才,祖國四化建設,需要創新人才。只有創新,才能趕超世界先進水平。
作為基礎工具課的小學語文教學,在語文的教學中,加強對學生進行創新能力的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
語文教學中要如何去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
一、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古人說過“學貴有疑,學則須疑”,“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學生探索知識的思維活動總是由“疑”開始又在解“疑”中得到發展。也就是說一個人只有先有“疑”并積極主動去研究探索才能有創新。
怎樣引導學生質疑呢?我們可以結合課文的教學,抓住有利時機進行啟發。如:在教學《新型玻璃》一課時,學生讀題后,啟發學生:“通過讀課題,你想提出哪些問題?”學生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圍繞課題提出了這樣一些問題:課文中的新型玻璃有什么不同?新型玻璃有哪些特點?新型玻璃有哪些作用?然后老師把學生提出的與課文內容有關的問題板書在黑板上,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自學課文。又如,在教學完《蝙蝠和雷達》后,問學生還有什么問題。學生就提出了好些問題:為什么蝙蝠的眼睛不會探路而人的眼睛能探路?既然蝙蝠的眼睛對探路沒用。它還長眼睛干什么?當學生提出這些問題后,老師不要急于解答,而是要引導學生對所提的問題進行解答。長此下去,學生的質疑習慣肯定能得到很好的培養,這種能力培養要從一年級開始。
二、訓練學生的求異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求異,就是要創造出不同于現有的東西,推陳出新。求異思維是創新性思維的核心。它要求學生憑借自己已有的知識和智慧,通過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尋找若干個答案或結論。魯迅先生曾把學生的學習比作蜜蜂采花粉釀蜜,認為學習是通過自身思維加工創造的過程。我們要把學生培養成為新世紀的創新人才,就必須善于啟發、引導、鼓勵學生敞開思想,各抒己見;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如教學《坐井觀天》一文時,我們可以抓住文中最后一句,小鳥對青蛙說:“不信你跳出井口來看一看吧!”啟發學生思考:青蛙會不會跳出來?如果它跳出來會看到什么?會說些什么?讓學生合理大膽地去想象,去思索,從而進一步領悟《坐井觀天》的寓意。這樣既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又有利于求異思維的培養。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求異思維訓練的方式很多,如啟發學生把語文的中心句或重點句,在不改變原意的前提下,調整詞序,組成各種不同的句子,這就是求異思維的訓練。我們要十分重視這種求異思維能力的培養,重視這種創新能力的培養。
三、展開豐富想象。培養創新能力
偉大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因為它是知識的源泉。”可見,展開豐富的想象,是培養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在語文教材中,有大量展開豐富想象能力的素材。在教學中,可指導學生根據課文的具體情節想象當時的環境氣氛;可根據課文描寫人物的神態動作,想象出人物的語言和心理活動;也可根據課文描寫人物的語言和心理活動,想象出故事可能發生的情節和多種結局;也可根據事物的狀態。想象它的過去,推測它的未來。例如,教《酸的和甜的》一課時,講到“狐貍為什么說葡萄酸”時,同學們都紛紛發言,“因為狐貍不想讓其他小動物吃,所以騙人說葡萄是酸的。”還有的同學說:“因為狐貍自己摘不到,所以安慰自己葡萄是酸的。”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就不能用劃一的標準去壓抑學生的創新精神,而應支持鼓勵學生大膽的想象,這些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有益的問題,我們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大膽去想象,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必須轉變教學思想,更新教學觀念,摒棄滿堂灌、填鴨式、一講到底的陳舊教法,必須根據語文文科的特點,充分挖掘創新教育的因素,貫徹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以思維為核心的教學原則,采用啟發式和討論式的教學方法,教會并鼓勵學生質疑。鼓勵學生求異思維,展開豐富想象,使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得以落到實處,為創新人才的培養打下良好的基礎。
作者單位: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羅陽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