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學生在中小學階段打下寬厚堅實的基礎,是終身發展的首要條件。對個人來講,能力比知識重要,人格比能力重要,高尚人格是人生的最高學位。具有高尚人格的人,他們有著遠大的理想和堅實的信念,強烈的責任心和使命感以及赤誠的愛心。社會需要高尚的人格,人們呼喚高尚的人格。學校要把培養高尚的人格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
對學生加強傳統美德教育,應找準傳統美德與語文教材內容的結合點,力求做到寓德于事、寓德于理、寓德于美,避免空洞的說教。下面由課內到課外。課堂教學中按照教學的流程對傳統教育的方法進行淺述。
(一)通過新課導語加以啟示
講述陳毅的《梅嶺三章》時,我曾這樣開頭:
戰國時期思想家孟子在一篇文章中說過:“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舍生取義,殺身成仁,已成為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梅嶺三章》飽含著作者為革命獻身的凜然正氣,視死如歸的壯烈情懷,正是對這一傳統美德的繼承和弘揚。
這樣的導語既聯系了新課內容。又啟發學生對傳統美德的一脈相承作更深刻的認識。
(二)通過介紹課文作者和時代背景進行點撥
一些課文的內容盡管沒有直接再現民族美德,但其作者自身的品格及其生活中表現出的一種特有精神為世人所傳誦,教師在介紹時要加以點撥。如我在給學生介紹《背影》的作者朱自清時,其中特別介紹了朱自清在1948年生活非常困苦的情況下曾簽名拒絕領取“美援”面粉,臨死還囑咐家人不吃美國救濟糧一事,告誡學生: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一向以有骨氣而著稱于世,決不做出寡廉鮮恥、不講人格,甚至辱沒、有損國格的事!
(三)通過講授課文內容直接滲透
講授《過零丁洋》詩時,結合文天祥抗元被俘,頑強不屈的事跡,分析了文天祥威武不屈,為國獻身的精神,然后總結說:這是剛正愛國,堅持理想、寧折不彎的傳統美德。自古時的屈原、陸游、岳飛到近現代的秋瑾、方志敏及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繼承和發揚了這種光榮傳統,我們作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新一代,更應堅持真理,堅持理想,為了正義的事業,要表現出一種決不妥協,毫不退讓的戰斗精神和偉大崇高的人格,講授《魚我所欲也》、《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過零丁洋》、《背影》、《談骨氣》等直接表現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課文,可以直接結合課文內容對學生加強教育。
(四)通過課文中的名言、古訓及典故加以詮釋剖析
在現行中學課文中,引用的名言、古訓及典故,其中許多都是千古流傳、雋永清新的民族美德,“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對事,要求善,積善成德;“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對己要立志,注重人格,清正為人;“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不恥下問”,對待學習,要虛心向他人請教。諸如此類,通過教師的詮釋剖析,能使學生進一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五)通過作文教學進行引導
“文如其人”,教學生作文,同時也在教育學生做人,貫穿傳統美德教育,也是作文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在引導學生寫作“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篇議論文時,首先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憂民之憂、樂民之樂的美德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崇高精神,要求學生能夠聯系古今現實論述這一傳統美德。于是同學們便聯想到了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屈原遭貶,慮及祖國前途;文天祥、岳飛在強敵壓境時,不顧個人安危“留取丹心照汗青”,精忠報國;魯迅甘做“孺子牛”,孫中山、毛澤東、周恩來這些“中國的脊梁”,無不憂以天下,樂以天下……使學生認識到:我們當代青年更應發揚光大以天下為己任的傳統美德,為祖國經濟建設做出貢獻。
總之,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要靈活運用教材,對學生進行傳統美德教育,從而培養他們高尚的人格,讓他們成為祖國的合格人才。
作者單位:河北省唐山市南堡開發區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