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規定:“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那么,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怎么做才能讓語文課堂充滿感性的陽光呢?
一、把閱讀的權利還給學生
學生閱讀是學生自己的事情,教師不能越俎代庖,不應該用自己對課文的深加工來替代學生閱讀的艱苦求索。學生閱讀是從模糊情態中獲得獨特認識和體驗的過程。教師不應將知識點從文章整體中分離出來,進行“碎尸萬段”式的剖析,也沒有必要在自己認為十分重要、難懂的地方,細枝末節都不放過,而不考慮學生的現狀。要引導學生按照“披之——感物——體情”或“尋言——明象——悟道”的順序展開閱讀,培養學生的內省體察能力和語感能力,激發學生的審美感知和審美情思。
二、改“撿骨架”為“見全身”
語文和數學的—個很大的不同點,就在于數學的知識點是相當明確的,數學學習的過程也就是知識點的掌握,各項技能的形成過程,而語文學習科的學習并非是為了掌握每篇課文的知識點,課文僅僅是案例而已,語文學習是閱讀、感悟、欣賞的過程。傳統的閱讀教學習慣于將課文中蘊含的知識點從文本中剝離出來,進行各個擊破式的繁瑣分析。或者將知識物化為一張張雪片似的試卷,進行機械重復的訓練,完全忽視了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把語文課上得等同于理性居主導地位的數學課。比如,在教一篇關于人物活動的文章時,傳統的教學方法是:教師一般都采用讓學生以列表形式整理出人物活動的幾方面。于是學生把這一自然段的內容用簡潔的語言變成了一張表格,可以說撿出了這段課文的“骨架”。但仔細想想,學生列出了表格,就等于對文章有了深刻的感悟嗎?答案是否定的。學生沒有細細品味每一句話,還沒有好好看一看文章的“全身”呢!
三、在文本與學生之間架起一座橋梁
教材不是不可挑戰的金科玉律,學生也不是被動接受的知識容器,兩者之間存在著雙向互動關系,教師要教會學生帶著猜測、期待的心理和批判精神去閱讀,評價作品。遇到疑難時,要善于提出假設,產生分歧時,要敢于進行“二度創作”。發現空白時,要以自己獨特的眼光去審視、填補。把語言文字的訓練和對語言文字的感悟有機結合。常用的方法有:
(一)移情體驗,走入人物內心
學生在閱讀感悟課文時,往往會因為沒有過切身的體驗而無法體會人物的心情、感受。為了讓學生能與課文中人物產生共鳴。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移情體驗;喚起其生活中類似的經歷,從而達到“將心比心”的效果。
(二)讀寫結合,加深理解
運用讀寫結合的辦法,也是幫助學生進行感悟的好方法,許多老師經常運用。但我們也常常會發現有些讀寫的訓練完全是一種形式。沒有真正起到效果。因此讀寫訓練點的選擇能否把對課文的感悟和語言文字的訓練有機結合是關鍵。
(三)表演再現,加工教材
高中課本中,許多不同體裁的課文都有很強的故事性和形象性,學生的表演是對教材內化后的外在表現,是學生在對作品的認知與自身原有經驗的融洽與建構的基礎上,借助動作、語言、神態等手段來表達情緒,展現自我的方式。在表演過程中,沒有對話的,補上對話,為了更好地表現,還外加一些動作。內心的想法變成了內心獨自,這是對教材再創造的結果。
語文課堂呼喚感性的陽光,也就是在教學中,把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諧統一起來,引導學生置身于作品之中。吸收文學作品的精華,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情感體驗;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悟與啟示。領會其中的科學精神和科學的思想方法,提高學生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從而達到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加厚學生人文底蘊的目的。
作者單位:河北省唐山市豐南區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