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審美性教學,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自覺地運用美的觀念和方法來引導和啟發學生,使美的追求成為教學目標的組成部分,使教學行為本身成為審美的對象,學生能夠在教學過程中感悟美、體驗美,在學習知識、獲得能力的同時感受著美的熏陶,從而使學生具有識別美、感受美、創造美的能力,最終使學生的審美人格得以塑造。
關鍵詞:高中語文;新課程;審美教學
一、注重引導學生的審美情感心理
詩歌審美性教學過程要符合學生審美情感心理的發展規律。學生有其明顯的心理特征,例如中學生的心理特征往往是對形象和意境審美更容易領悟。在教學中有目的地運用學生的這一特點可以更加有效地促進學生對詩歌作品形象和意境美的審美體驗。只有讓學生在心理中展開這種具有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想象,才能理解詩人在作品中所抒發的那種置自己于度外,憂國憂民的思想境界和胸襟,才能體會到詩人對“安史之亂”的痛恨和對國家人民的同情與關懷。
二、注意教學環境的審美創設
詩歌作品本身也是有情境的,“詩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詩歌課堂教學中不-可忽視情境對教學效果的作用,恰當地創設情境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審美意識,促進新課程詩歌教學目標的實現。詩歌課堂教學中,情境具有雙重含義,一是指詩歌文本里的情境。教師要充分利用詩歌文本的意境,引導學生獲得審美體驗。教師在課堂上,通過語言描繪創設情景,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課堂練習也應滲透情境,讓學生在情感的審美中去完成。引導學生體驗到詩歌的情景之美。
三、恰當地引導學生誦讀,進入詩歌文本意境
在高中語文新課程詩歌教學的課堂上,恰當地引導學生誦讀是必要的教學手段。誦讀可以促進學生對文義的理解,讓學生感悟作品美好的情味,進入詩歌文本的優美意境,培養學生的審美人格。感情真摯的語言。意境深遠的作品,如果不讀就無從感悟得出其中的審美屬性。如《念奴嬌》(蘇軾)所表達的懷古的緬懷激越之情,《石頭城》(劉禹錫)作者對歷史滄桑感慨的形象化表達,《秋思》(馬致遠)則借助一組意象來表達漂泊游子的羈旅之愁,不讀是難以真切地感受得出其中的審美意味的。
參考文獻:
1.姚曉峰,新課標下古典詩文鑒賞方法初探[J],福建教學研究2009,(4)
2.王存法,詩歌教學中的審美教育淺論[J],現代語文:中旬教學研究,2007,(6)
作者單位:山東省青州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