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是知識技能的運用,而提出—個新問題需要有創造性思維,現代教學論認為:任何教學內容都可以用一個個問題呈現出來,所以教師在施教中應盡量創造問題情境,誘發學生積極思維,鼓勵學生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一、盡量從具體的物理現象出發提出問題
由于中學生的物理思維在很大程度上還需要具體形象,教師應盡可能地就具體的物理現象提出問題,通過對物理現象的討論得出結論。例如“自由落體運動”的設計:
教師:[演示1]物體下落的運動:(1)從手中釋放粉筆頭。(2)將掛在線上的重物剪斷。問:為什么物體會下落?物體下落的運動軌跡是怎樣的?
學生:物體下落的運動是在重力作用下的直線運動。
教師:不同GaMExkO6xeIlnWukWltTyg==物體下落快慢是否一樣?重的物體下落快,還是輕的物體下落快?
教師:[演示2]將面積相同的書和紙片從同一高度由靜止釋放。
學生:重的物體下落快。
教師:[演示3]將紙片揉成團和書從同一高度由靜止開始下落。
學生:也相差不多——說明下落快慢與重力無關。
這里教師通過演示實驗提出問題,使學生對問題有豐富的感性認識,很快進入問題情景,然后步步深入去尋找答案,得出的結論又使他們的認識從感性上升為理性。
二、應設計一些能使學生暴露出錯誤概念的問題
學生已經有了十幾年的生活經驗,所以他們常常更相信生活觀念。正確的觀念對物理概念的形成起積極作用,錯誤的觀念容易轉化為他們頭腦中的錯誤概念。怎樣改變錯誤的觀念?在課堂上切中要害地提出問題是暴露、糾正學生錯誤概念的最有效的方式。例如,在教學中可以提出以下問題:
1. 在空中飛行的子彈(不計空氣阻力)受到哪幾個力的作用?
2. 馬拉車向前走,馬拉車的力和車拉馬的力哪一個大?
3. 物體的重心是否一定在物體上?
三、圍繞重要知識設計問題組
根據學生思維定勢仍具有重要作用的特點,對于重點知識,可以圍繞它設計一組問題。
例如,對“動能定理”的教學設計了如下系列問題:
1. 物體的動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2. 物體的動能跟物體的質量和速度有什么樣的定量關系?
3. 如果物體受到一個力的作用而做功,這力所做的功跟物體的動能變化有什么關系?
4. 如果物體受到多個力的作用而做功,各力所做的功跟物體的動能變化有什么關系?
5. 如果只有阻力做功,動能定理的表達式又如何呢?
6. 如果物體存在變力做功的情況,動能定理是否也能使用呢?
四、提出的問題必須討論透徹
中學生的思維具有強烈的獨立性,他們對依據不充分的論點常常表示懷疑而不愿輕易接受。如果對課堂上提出的問題處理得膚淺、“水過地皮濕”,搞得學生似懂非懂,學生就很可能對知識的正確性產生懷疑。因此,在課堂教學的問題設計中。一定要注意問題的質量,做到每提出一個問題都要討論透徹,讓學生口服心服。
總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誘思”即提問?!皩W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引起刨根問底的“思”。因此教師在備課時,要下功夫設計、編排問題,由淺入深。環環相扣,使一堂課始于問題,終于問題,從而使學生的思維活躍于問題的產生和問題的解決中。
作者單位:河北省懷來縣新保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