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音樂欣賞教學中,感受與鑒賞是重要的音樂學習領域,是整個音樂學習活動的基礎,是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良好的音樂感受能力與鑒賞能力的形成,對于豐富情感,提高文化素養,增進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義。我們在教學中應激發學生聽賞音樂的興趣,養成聆聽音樂的良好習慣,逐步積累鑒賞音樂的經驗。應采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體驗,鼓勵學生對所聽音樂要有獨立的感受與見解,幫助學生建立起音樂與人生的密切聯系,為終身學習和享受音樂奠定基礎。
一、音樂欣賞中情景(場面)變化要滲透音樂要素的變化
當人們打開音像資料第一遍欣賞音樂時,首先聽到的是音樂的旋律,其次是音樂的力度是強還是弱,速度是慢還是快,然后才是考慮是由什么樂器演奏的。在以往的音樂教學中,很多老師講課時會問學生,這段音樂表現了怎樣的場面?學生會爭先恐后地回答表現了……然后教師非常高興地說回答得太好了,你真棒。而不再去揭示出表現這個場面的音樂要素是什么,只是來個走馬觀花的欣賞。在高中音樂鑒賞“舒伯特的歌曲”《鱒魚》一課中我注重了音樂表現的情景、場面是由許多音樂要素的變化發展來的(運用的第一段音樂是表現小魚在水中歡快的游動,第三段是表現漁夫釣魚的場景)。一上課老師問學生,第一段音樂表現的是怎樣的情緒?第三段音樂表現的是怎樣的情緒?學生基本能夠回答上來。雖然學生由于學的知識少不能說出是通過音色變化聽出來的,但學生明白音色的不同能表現出不同的音樂畫面。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們音樂組人員經過討論、實踐、驗證。大膽地運用了通過學生說出音樂要素來表現人物、場景、情景的方法。
二、音樂欣賞的情緒、情感變化中要滲透音樂要素變化
從心理學的角度說,情緒與情感是密切相關又相互區別的兩種心理形式。但從關聯范圍來說,情緒比情感要更廣泛。雖然當我們體驗到某種情感時,總會感到具有一定的情緒色彩,但這種情緒色彩遠不如情感那樣穩定和持久。情感有強度和深度之分,有高低層次之分。情緒與情感是審美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對音樂教學來說,不僅尤為突出,而且還有特殊的表現內容。從音樂美的本質來說,音樂進行的過程實質上就是情感的展示與變化過程,同時也是音樂要素發展變化的過程。音樂作為情感的載體,雖無語義,但卻是最生動的心靈語言。常言說:“語言的盡頭是音樂的開始。”就藝術形式來說,音樂的表現力遠遠勝過其他藝術門類,其特質就是情感抒發、情感撞擊、情感宣泄、情感交流和情感審美。
在音樂教學中,牢牢把握情感這條主線。通過音樂情緒與情感的這種特質,不斷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提高學生的情感強度,使人們的情緒、情感同音樂情緒、情感和諧地溝通與交流,成為我們追求的目標。音樂情緒與情感體驗不能僅僅停留在外表的層面上,更需要內心深處的體驗,尋求那種動人心魄的使人感到震撼的藝術效果與境界。多讓音樂本身面對學生,用音樂的情感來呼喚學生的情感。當然在體驗情感的同時要更深層次地挖掘音樂要素的變化,小小的音樂要素變化了,音樂的情緒、情感就會發生變化,情緒甚至會相反。
三、音樂欣賞的體裁形式中要滲透音樂要素的變化
在欣賞《草原放牧》一課時,我把第一主題與第二主題分別請同學欣賞,并談兩個主題的不同,主要是速度、旋律、情緒、情感、力度,把音樂場面融合和滲透了音樂情緒、情感,音樂的力度、速度等表現要素,體驗樂曲的各種節奏形式與音樂體裁的關系。在講《非洲歌舞音樂》中突出了節奏在音樂要素中的重要地位。
通過以上,教給學生的是學習的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音樂教學中,深入淺出,潛移默化的滲透音樂知識、音樂要素的欣賞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欣賞音樂、審美音樂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音樂欣賞水平,為學生終生喜愛音樂、審美音樂、享受音樂打下良好的基礎。
作者單位:河北省灤縣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