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說過:“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這說明讀書要有長進須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無疑者須教有疑”,第二階段是“有疑者,卻要無疑”。學習漫不經心。是大腦皮層處于抑制狀態的表現:而敢于質疑問難,大腦皮層則處于亢奮狀態,這是深入鉆研、積極思維的表現。有疑才會有思,而有思才會使有疑者變無疑。地理課堂上教師如何才能做到“教有疑”與“教無疑”呢?
一、“教有疑”——設計目標。引導學生參與質疑
善于質疑的能力不是天生的,教師的指導首先要放在引導質疑上。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自學課文內容,充分感受課文中所蘊含的各種問題,然后根據自己的感受提出發現和想研究的問題,參與質疑。如《中國的河流和湖泊》這課可引導學生從這幾個方面參與質疑:①為什么我國河流大多分布在東部外流區,而內流區河流較少?②我國外流區南北方河流的水文特征有什么差異?產生差異的原因是什么?③我國內、外流河的汛期為什么都在夏季?在這由無數不同層次疑問貫串起來的學習過程中,才能真正地讓學生在矛盾中展開積極思維,激發強烈求知欲。
另外,教師還可根據教材,提出學習目標、要求,布置提綱,按照學生認識事物的自然程序,提出思考題,對某些內容有目的地進行考查。把教材習題變通后當作作業題,逐步組織學生編一些源于教材的討論題、選擇題等,這些都是有效的手段。
二、“教無疑——合作辨析、歸納梳理、反饋遷移
1. 組織學生合作辨析釋疑
教師組織學生對課文中質疑的問題進行討論。使學生通過辯識和爭論得到明確的結論,這是地理教學的中心環節,是學生學得新知識的關鍵。
首先,學生自己能發現和解決的問題,教師就要放手讓學生去做;其次,有共性的難點、分歧大的問題,要讓學生充分辯論,教師不要輕易表態,要在適當的地方給予點撥;再次,學生認為沒有疑難問題的地方或未發現的問題。教師要把疑問提出來,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思考進行討論。
組織學生課堂的合作辨析還應注意合理安排討論形式和正確指導討論方法。討論小組要優化,優化組合的小組能夠發揮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立體交往,激蕩智力、發展思維;正確的討論方法應指導學生“說什么、什么能夠說”,“怎樣說”。課堂上要讓學生充分參與教學過程,充分發揚互助合作的精神,才能使學生的知行意識得到綜合的發展。
2. 幫助學生歸納梳理明疑
通過合作辨析,引導學生對知識的重點進行整理歸類,使之條理化、層次化,構成清晰的結構以明疑,對學生記憶掌握完整的知識非常必要。作法有三點:一是配以言簡意賅的板書,二是設計相應的鞏固性練習。三是對課堂的內容作小結。實踐證明,這個環節運用得好,對學生自我設疑及議而釋疑的廣度和深度都有很大的影響,是地理技能形成的基礎。
3. 反饋信息,遷移提高
在“質疑、釋疑、明疑”的過程中,信息的及時反饋,是學習活動處于積極狀態的保證。搜集反饋信息的途徑有:學生自學和實驗,學生質疑和討論,學生完成自學提綱訓練習題等等,根據這些反饋的信息對教學進行有效的調節和控制。
總之,學生的學習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不疑—疑—不疑”的矛盾運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教師的作用就是“教有疑”與“教無疑”。
作者單位:河北省石家莊市第二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