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日常備課中,都非常重視教材的正文,除了反復研究大字內容,還會充分發揮小字、圖片、方框材料的輔助作用,卻往往忽視一些課后素材的開發利用。比如岳麓版的“知識鏈接”,提供了許多原始資料和反映史學新成果的材料,這些經典材料的有效運用,無疑是對教學資源的有利補充,筆者就如何巧妙運用“知識鏈接”,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
一、加深對歷史概念的理解,培養學生的科學歷史觀
歷史概念是歷史學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加深對概念的理解,有利于學生準確把握歷史現象的內涵和外延,從而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并且有利于形成相應的科學歷史觀。如必修Ⅱ第6課《近代前夜的發展與遲滯》,“知識鏈接”對工業文明做了有力的剖析,深刻回答了:什么是工業文明?它有什么特點?推動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轉軌的原因是什么?弄明白了這些,學生自然就會理解:明清(鴉片戰爭前)時期,中國農耕文明雖然達到了歷史新高峰,卻已陷入了重重危機之中,也就無需置疑鴉片戰爭中工業文明必勝的結果了。正如馬克思所言:“……這樣一個帝國注定最后要在一場殊死的決斗中被打垮……這真是任何詩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種奇異的對聯式悲歌。”于是,通過對“工業文明”這一概念的理解,學生獲得了一舉兩得的成效:既加深了對教材知識的理解,還建立了相應的科學史觀——文明史觀。
二、通過中外知識的對比。增強學生橫向聯系的能力
在歷史學習中,引導學生形成整體歷史視野。有利于學生在個性基礎上了解共性,在共性基礎上把握個性。中外知識的比較,能拓展學生學習的廣度和深度,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它們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并在此基礎上得出一定的規律、認識。如必修Ⅰ第5課《愛琴文明與古希臘城邦制度》,課程標準明確要求“了解希臘自然地理環境對希臘文明的影響”,對此,教材正文主要從殖民擴張、經濟發展和文化成果三個角度進行了具體表述,但沒從政治方面闡述,顯然有所欠缺,而“知識鏈接”做了恰到好處的補充。到底好在哪兒呢?好在它不只是單純介紹希臘的自然地理環境,而是通過與中國自然地理環境的鮮明對比,讓你一目了然,得出結論:希臘自然地理環境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而中國環境則明顯促使政治制度傾向于集權。這給了我們一個啟示:引導學生注重加強中外歷史的橫向聯系和比較,啟發學生形成自己的觀點,從而提升自己的認知水平。
三、通過對歷史問題的延伸,開闊學生的視野與思路
歷史知識雖然是具體的,但不是孤立的個體,既可以向前擴展,也可以向后延伸,具有開放性的特點。培養學生形成前鉤后聯的習慣,有利于學生拓展視野,提高史學素養,開闊答題思路。如必修Ⅱ第7課《古羅馬的政制與法律》,對羅馬法的意義,教材正文從三個角度進行了介紹:對羅馬帝國、西歐封建國家及近代資本主義法制的影響(小字),但我們今天為什么還這么重視羅馬法?它是否有更深遠的影響呢?通過了解“羅馬法遺產在今天”,答案就會躍然紙上:今天的陪審制、律師制、不告不理的審判原則等都源于羅馬法。同學們回答影響類題目的思路自然得到了拓展,在宏觀方面要多層次考慮:對本身、對他國、對當時、對后世等。當然,對具體問題要根據實際,選擇相關的側重點進行分析。
四、利用生動真實的事例。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利用歷史事件中的一些經典事例,通過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的分析,就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去認識和解決歷史問題,從而培養學生分析、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歷史思維能力。如必修Ⅰ第4課《專制集權的不斷加強》,通過瀏覽“官員上朝禮儀的變化”:座——站——跪,精辟的三個字,就能讓學生明確得出其反映的實質問題是:皇權不斷膨脹,官僚地位日益下降。此外,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單獨抽取兩漢——明代“丞相地位變化”這一條線索,層層設問啟發學生思考、討論:1.各朝皇帝對丞相的態度有無本質區別?為什么?2.皇帝態度的轉變對中國社會造成了什么影響?從而引領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從感性認識進一步升華到理性認識。學生在思索、交流、爭辯中自然會探究出歷史發展規律,必然會認清皇權與相權這一基本矛盾的歷史發展趨勢,這種深刻的分析、論證勢必有利于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
五、提取有價值的材料,提高學生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
新課標要求“進一步提高閱讀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因此,教師可以提取一些有價值的材料,引導學生解決相關的歷史問題,進而提高學生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如必修Ⅱ第16課《戰后資本主義經濟的調整》,對于各國經濟調整的背景,教材正文只是從二戰的教訓、理論指導(凱恩斯主義)兩個方面作了交代,那么,還有哪些因素促使資本主義國家在戰后進行大規模、全方位的調整呢?通過設問形式啟發學生從不同視角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學生探討、展示成果后,再引導學生去品讀、整理“知識鏈接”的相關要點:經濟發展、階級斗爭、借鑒他國、改革精神、實踐基礎(學生自己補充的)等方面,雖然寥寥數語,卻讓學生豁然開朗,感覺自己的思維一下就展開了,為學生全面分析歷史問題提供了一些重要參考。
正如《普通高中歷史課標》所言,凡是對實現課標目標有利的因素都是課程資源。我們不但要積極開發教材以外的各種資源,還要巧妙用好教材中的相關史料,讓它們發揮出最大的利用價值,實現為教學服務的目的。
作者單位:山東省淄博市沂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