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們響水縣緊緊抓住沿海開發上升為國家級戰略的重大機遇,充分發揮依河傍海的優勢,加快推進河海聯動開發,以人才優先發展為引領特色產業和新興產業強縣,從而推動了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圍繞特色產業的興起,確立人才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通過開展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江蘇裕廊化工、聯化科技等一批重大項目落戶響水,全縣的特色產業初見雛形。如何將這些產業做大做強,縣委審時度勢,及時提出了人才一項目一產業聯動開發的思路,以人才的優先發展引領特色產業的發展。一是深入調研,摸清人才需求。通過調查與分析發現,全縣企業領軍人才、科技研發人才缺乏;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數量嚴重不足;企業存在招工難,高技能人才、實用型人才短缺。另外也存在人才觀念落后、人才投入不足和人才流失現象嚴重,人才隊伍與產業發展不相配套等問題。二是制定規劃,加強統籌指導。縣委提出按照“四有三聚”(有規劃、有園區、有龍頭、有品牌;人才聚合、政策聚焦、要素聚集)的要求,加大招商引資、招才引智力度,加強產學研聯合,用3-5年時間將灌河沿線、沿海區域打造成環保化工、船舶制造、新能源特色產業基地,引進與產業相關聯的企業500家。立足于服務特色產業發展,制定《關于加強全縣特色產業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關于加強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三是把握關鍵,確定工作重點。立足于高端引領,著眼于整體開發,圍繞產業發展,引進一批創新型科技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培育高技能人才、企業實用人才,將黨政領導人才向產業一線傾斜,使一大批適用型人才為產業發展和企業發展服務,同時加快人才發展配套機制建設。
適應特色產業發展需求,大力引進、培育、選派急需人才。以最短的時間、最高的效率和最大的規模把適用于特色產業發展的人才向企業、項目和服務產業的部位集聚。一是引進高層次人才。實行柔性化策略,形成固定與流動、專職與兼職的靈活引才機制,凡是愿意到響水工作的高層次人才,可任意選擇掛職、聘任、調任的形式。2006年以來,我縣引進化學工程、生物與新藥技術、船舶設計、電機與電器等專業領域的博士、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160余人,其中從事企業科技研發或管理工作有43名,32名碩士研究生以上的人才在縣政府和服務部門任職或掛職。二是選聘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堅持政府引導,企業主導,先后通過上門聘請、公開選聘,為裕廊化工、科技聯化、勤豐船業等企業引進了具有高管經歷的企業經營管理人才。以“企業點將”的形式,選派機關、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退居二線干部到企業掛職。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中青年科技帶頭人、曾在化工部南京化工廠任職的郎玉成到江蘇聯化科技擔任總經理,在他的帶領下,企業的規模和效益連年增加,成為全國醫藥化工行業的領軍企業,2009年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三是培養高技能人才。采取外聯內培的方法,不斷壯大高技能人才隊伍,先后與湖北化工學院、蘇州大學、江蘇科技大學、鹽城工學院合作,建立高技能人才和專業技術人員儲備和培養基地,與鹽城師范學院聯合開辦專業技術大專班。近期,聯系鹽城技師學院與縣職教中心合辦“響水船舶分院”,面向50多家造船企業培養初中起點5年制“大專+高級工”和3年制“中職+中級工”的專業技術人才,年培訓在崗職工1000人。四是選派黨政領導人才。選優配強沿海發展規劃建設委員會及其辦公室、工作協調部門的領導班子,選優配強沿海沿灌河“四鎮三區”及其所轄村居的領導班子,把那些政治素質好、發展本領強、具有一定專業技術背(下轉第38頁)景和較強開拓精神的同志選配到各級領導班子中。
著眼于培育壯大特色產業,建立有利于各類人才成長發展的服務機制。一個領軍人才可以主導一個大產業。近年來,我縣不斷探索和完善有利于各類人才成長和發揮作用的機制,激勵他們干事創業。一是經費投入機制。優先保證人才投入,設立高層次人才引導資金,2010年提高到1000萬元,重點用于人才引進、科技研發、貢獻獎勵、住房補貼、深造培訓、看望慰問等,對縣內緊缺專業的高層次人才,一次性給予2-8萬元的補助。啟動人才小區、人才公寓建設,在縣城以及陳家港、小尖鎮等人才相對集中的區域建成5萬多平方米500余套住房。二是人才發展機制。構建創新創業平臺,引導企業申報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投入建設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重點實驗室。陸續創建“金鳳凰工業小區”、“科技孵化器”、“鳳還巢基地”、“雙高”人才創業實踐基地等創業載體23個。構建互動交流平臺,深化校企聯姻,大和氯堿、龍達集團等43家企業與清華大學、東南大學、浙江工業大學等20多所高校建立產學研聯合體,開展項目攻關,獲得自主知識產權項目40多個。構建培訓提升平臺,依托全省企業家創新能力培訓計劃,分批組織優秀企業家赴無錫參加高層次創新能力培訓,舉辦企業發展論壇,每年邀請外地專家教授或領導干部來響舉辦講座,提升企業負責人的經營管理能力和創新精神。三是關懷激勵機制。注重感情留人,縣四套班子領導每人聯系1-2名高層次人才,舉辦“情系灌河、扎根響水”等人才聯誼活動,關懷他們的婚戀。建立人才綠卡制,在編制性質、子女教育、住房補貼等方面給予特殊待遇,每年組織一次免費體檢。有突出貢獻的在響人才在職務、職級、職稱晉升上優先考慮。對在特色產業培育和經濟社會發展中涌現出的先進典型,在媒體上廣泛宣傳,評先表彰,提名推薦參加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選舉。近年來引進的人才受到縣級以上表彰的80余人次,擔任縣以上“兩代表一委員”的有48人。(作者系中共響水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江蘇響水經濟開發區黨工委書記)
責任編輯: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