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企業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在加快發展方式轉變、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最近,我們就全省民營經濟發展進行專題調研,力求在摸清情況、找準問題的基礎上,提出有針對性的發展思路和對策建議。
全省民營經濟發展的基本情況
2004年全省民營經濟工作會議以來,我省把加快發展民營經濟作為推進富民強省、實現“兩個率先”的重大舉措,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營造最佳發展環境,激發全民創業熱情,促進民營經濟上規模上水平。在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嚴竣挑戰中,民營經濟經受了考驗,實現了新發展,邁上了新臺階。
發展速度持續加快,占據全省經濟“半壁江山”。到2009年底,全省私營企業已達91萬家,個體工商戶261萬戶,分別是2005年的1.8倍和1.5倍。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累計注冊資本達21718億元,是2005年的2.77倍。近4年全省民營經濟年均增長15%以上,去年在國有經濟增速放緩、外資經濟大幅下滑的形勢下,仍然增長13.4%,實現增加值17923億元,占全省經濟比重上升到52.6%。
規模企業加速成長,建成一批特色產業集群。一大批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迅速壯大,全省共有111家企業躋身“全國民營企業500強”,其中36家企業進入前百強,沙鋼集團、蘇寧電器集團營銷收入超過千億元,分列全國第一位和第三位,沙鋼成為中國內地唯一入圍世界企業500強的民營企業。全省年利稅總額超過10億元的民營企業達到15家。依托骨干企業以及產業、市場等優勢,民營企業集聚發展態勢明顯,催生和壯大了一批特色產業集群。目前全省營業收入超過50億元的產業集聚區達161個,超百億元的75個,超400億元的8個,吳江紡織、海門家紡、戴南不銹鋼等產業集群,規模和特色優勢日益明顯,在全國具有很強的影響力。
服務業比重穩步提升,民營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從產業看,第三產業比重不斷提高,年均提高1.1個百分點,去年已占民營經濟總量的40.6%;超過半數的私營企業從事第三產業,比重達到56%。民營企業加快進入新興產業領城,特別是科技創業勢頭強勁,近三年全省共引進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3792人,創新團隊891個,成為推動新興產業發展的生力軍。從區域看,蘇中蘇北民營經濟發展速度加快,民營企業向城鎮集聚步伐加快,去年蘇北私營企業數占全省23%,同比上升3個百分點。
科技創新和品牌建設取得進展,產品競爭力明顯增強。民營科技型企業數量增多。去年達到24431家,數量居全國第一,在新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中民營企業占77%;全省已建成各類科技企業孵化器200多家,在孵企業11000多家。民營企業科技創新意識增強。特別是大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注重自主創新,去年全省民營企業研發投入占全省企業的62%,專利授權數占全省企業的79%,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約占全省的40%。民營企業品牌建設力度加大。在全省200多個中國名牌中,民營企業占90%以上;1731個江蘇名牌中,民營企業占92%;“江蘇陽光”、“波司登”榮獲世界名牌稱號。
社會貢獻日益突出,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在上繳稅收、吸納就業、投資拉動和外貿出口等方面,民營經濟的地位和作用明顯增強。全省民間投資突破萬億元,去年占全社會投資的比重達到62.6%;民營企業上繳稅收2500億元,占稅務部門直接征收總額的49.3%;從業人員1770多萬人,新增就業人員的70%在民營企業就業;私營企業出口總額320億美元,近4年平均增長30%以上,新批民營企業境外投資項目占全省的60%。此外,民營企業還積極投身社會建設,共有1643家企業與1882個經濟薄弱村實施結對幫扶,累計興辦光彩項目1800多個,實際到位資金450多億元。
民營企業發展面臨的矛盾和問題
當前,我省民營經濟發展還存在不少矛盾和問題,既有民營企業自身的原因,也有外部環境發生變化帶來的影響。主要有五個方面:
一是民營企業總體上處于價值鏈的中低端。突出表現為“三多”:一是中小企業多。企業規模小,集中度低,對市場需求、成本變化等導致的風險抵抗能力不強;二是從事傳統行業多。許多民營企業由鄉鎮企業改制而來,產業提升步子不快,雖然部分企業進入現代服務業、新興產業領域,但尚未形成整體競爭優勢;三是處于加工制造環節多。多數民營企業屬于勞動密集型、資源依賴型和能源消耗型,主要為外資和國內大企業加工配套,贏利空間比較小。
二是多數民營企業缺乏核心技術和自主品牌。中小民營企業的科技創新動力普遍不強,生存發展主要靠物質要素投入和投資拉動。開展產學研合作的民營企業較少,主要原因是,科技創新投入大、見效慢、風險高,企業不愿冒風險;企業科技人才、專業人才缺乏,創新心有余力不足;政府扶持主要集中在創新的后半段,“錦上添花”的多,“雪中送炭”的少。
三是中小企業普遍存在“融資難”問題。金融機構對民營企業存在“惜貸”、“懼貸”現象,集中表現為“四多四少”:政府項目貸款多,民營企業貸款少;大企業貸款多,中小企業貸款少;短期貸款多,長期貸款少;擔保貸款多,信用貸款少。中小民營企業融資渠道不多,新辦企業、科技型企業融資更難。
四是民營企業原有體制優勢在弱化。過去民營企業以自主經營、機制靈活著稱,但發展到一定階段和規模后,原有優勢逐漸變成劣勢。一是產權結構單一。多數中小民營企業為家族所有,家庭成員間產權模糊,所有權與經營權合二為一,熱衷于封閉運行,缺乏整合利用資源的能力和做大做強的愿望。二是管理比較粗放。普遍以家長式、家庭式管理為主,與現代經營的要求不相適應,質量管理、品牌建設、營銷理念跟不上。三是企業家新老交接出現困難。經過二三十年的發展,老一輩創業者面臨退休,但第二代又難以順利接班。
五是土地、人才、資源、環境等要素約束越來越強。企業普遍反映,用地政策越來越緊,項目多,落地難;原材料和能源價格不斷上漲,最低工資、保險等一系列制度和政策實施,導致企業經營成本上升,對勞動密集型、傳統加工型企業影響尤其明顯;企業出現“招工難”。還有的地方反映,中小企業稅費負擔較重。據江陰抽樣調查,中小企業稅費約占企業銷售收入的1.6%,是大企業的2倍多。
提升民營經濟發展水平的基本思路
現在,江蘇經濟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作為全省經濟特別是縣域經濟發展的主體力量,民營經濟必須加快轉型升級,這也是解決其突出矛盾和問題的出路所在。基本思路是“四個堅持”:
第一,堅持科技創業。就是以科技創業為重點,推動新興產業加快發展,以增量擴張帶動存量調整,提升產業層次。要堅持人才引進與創業載體建設相結合,大力引進高層次人才,重點支持領軍人才和創新創業團隊,同時積極推進各類科技創業園和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助推科技企業和新興產業發展。堅持科技與資本相結合,探索建立科技金融結合的有效機制,大力發展各類風險投資,鼓勵支持企業上市,促進科技企業加快發展、迅速壯大,真正成為推動產業結構升級、民營經濟上水平的強大推動力。
第二,堅持培大育強。就是提高龍頭企業的帶動能力,拓展中小企業發展空間,增強全省民營經濟整體實力。在引導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發展的同時,排出一批主業突出、實力雄厚、帶動力強的行業龍頭企業,從項目審批、資源保障、財稅政策、人才引進等方面給予重點支持,促其加快發展。引導優勢民營企業利用“后危機時代”產業振興重組的有利時機,積極實施收購、兼并、聯合,實現低成本規模擴張。推動有條件的企業加快“走出去”,在更大范圍整合利用資源,增強競爭優勢,不斷做大做強。
第三,堅持創新驅動。就是加大技術、體制、管理等方面創新,進一步激發民營企業發展新動力。大力推進技術創新,引導民營企業增加研發投入,促進產學研緊密結合,構建公共技術創新服務平臺,實施中小企業信息化工程,加快以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更多的自主知識產權,打造更多的知名品牌。大力推進體制創新,支持和引導民營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通過吸收新的資本、技術、管理等來改善企業的產權結構和治理結構,增強民營企業的體制機制活力。大力推進管理創新,加大民營企業家培訓力度,推廣先進的管理方法,促進民營企業質量、經營、人力資源等管理走上規范化和現代化。
第四,堅持集約發展。就是以特色產業基地建設為載體,推動企業集聚、產業集群,提高民營經濟競爭力和產出效率。按照布局合理、特色鮮明、資源集約的原則,推動產業布局調整和產業整合。依托優勢產業、重點企業,高起點建設一批產業集聚區和特色產業基地。推動各類園區轉型升級,促進企業加快向園區集中,拉長產業鏈,以集中促進集約,以集群帶動規模擴張,以特色強化產業競爭力。
推動民營經濟轉型升級的對策建議
加大民營經濟轉型升級的政策支持和落實力度。根據新形勢下民營經濟發展的新特征新要求,制定和完善相關扶持政策,提高政策的有效性和針對性,切實把政策的著力點轉到促進民營經濟轉型升級上來。發揮政策的導向作用,重點扶持科技型、服務型、就業型、資源綜合利用型等民營企業,對技術落后、質量低劣、污染環境等企業給予限制,引導民營企業又好又快發展。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細化配套政策。加大政策宣傳力度、服務力度和推進力度,幫助企業做好政策對接,使政策真正落實到企業,發揮出最大效用。
進一步拓寬中小民營企業融資梁道。加快建立多層次的金融體系和信貸擔保體系,為民營企業提供更多、更優、更便捷的金融服務。創新和深化銀政銀企合作,通過舉辦金融超市、推行金融顧問制度、中小企業金融專項服務等措施,向銀行推薦成長企業、創新項目、重點產品,鼓勵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擴大中小企業貸款比例。拓寬民營企業直接融資渠道,支持有條件的民營企業上市,選擇一批有技術、有市場、有潛力的企業進行重點培育指導和政策鼓勵,積極探索發行中小企業聯合債券。進一步完善融資擔保體系,鼓勵民間資本積極參與,促進金融機構與擔保機構合作,降低中小企業貸款門檻、簡化流程、優惠利率。重點加強科技創新創業的投融資服務,通過設立信貸風險補償專項資金、創投引導資金和推行科技保險、知識產權質押等方式,促進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向科技型企業集聚。
緩解民營經濟發展要素瓶頸制約。解決“用地難”問題,重點要在盤活存量用地上下功夫、做文章。要引導企業向園區集中,鼓勵建設標準廠房和多層廠房,提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率;實施“騰籠換鳳”,有序轉移傳統產業,加快淘汰落后產能,為鼓勵發展的產業項目騰出用地空間。解決“人才緊缺”問題,需要政府、企業、社會共同努力。政府要搭建人才招引平臺,加大對高層次人才激勵,幫助解決在社會保障、子女就學等方面的后顧之憂;發揮社會培訓機構的作用,開展多種形式的技能培訓,規范和推廣技能考證,為企業培養更多的高技能工人;企業要加大人才方面投入,以待遇、感情、股權等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培養造就一支高素質企業家隊伍。要把民營企業家培養作為一項戰略措施來抓,分類指導,因人施策,提高實效。完善企業家培育機制,在培養對象上,重點加強“二代”接班人、科技創業者、中青年企業家的培訓;在培訓方式上,可實行政府資助和企業出資相結合,開展高校合作、高端講座、境外培訓等多種方式;在培訓內容上,突出企業戰略、資本運營、品牌建設、走出去、企業文化塑造等方面內容,努力打造一支熟悉國內外市場、具有戰略眼光、管理水平先進的優秀民營企業家隊伍。
進一步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一是進一步降低民營經濟進入門檻。實施更加開放的市場準入,拓寬民間投資領域和范圍,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基礎設施、公用事業、金融服務、社會事業等領域,參與國有企業改革重組。二是切實減輕企業負擔。減少和規范行政審批,清理不規范的行政性收費,對新創業者減免行政事業性收費。同時,減少不必要的行業評比和檢查活動。三是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發揮工商聯、民間商會和行業協會的作用,大力發展各類中介服務機構,為民營企業提供創業輔導、技術支持、信息服務、融資擔保、人才培訓、管理咨詢、市場開拓等方面服務。探索建立政府購買服務制度,支持中介機構加快發展。四是加強社會輿論引導。定期表彰一批優秀民營企業和優秀民營企業家,大力宣傳民營經濟的作用和貢獻,及時總結推廣民營企業在自主創業、科技創新、品牌建設等方面的成功經驗,在全社會營造支持民營經濟轉型發展的良好氛圍。
(水家躍 仲紅巖 徐洪 張道政)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