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央統一部署,江蘇省對口支援四川綿竹市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廣大援建人員帶著省委、省政府囑托和7600萬江蘇人民的深情,認真踐行梁保華書記提出的“江蘇和綿竹一家人、一條心、一個目標,攜手共建綿竹美好新家園”的指示,和當地廣大干群同甘共苦、團結奮斗,用兩年時間使災區人民生產生活得到了恢復和提升。隨著中央確定的“三年任務兩年基本完成”目標的實現,如何建立促進地震災區經濟社會發展長效機制,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
一、建立促進地震災區經濟社會發展長效機制的重大意義和作用
在后援建時代,把對口援建的工作重點轉向建立促進地震災區經濟社會發展長效機制,其意義和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鞏固援建成果、發揮援建項目最大效益的現實需要。以江蘇為例,江蘇援建資金達110億元,援建項目達290個。現在,綿竹每個鄉鎮最好的建筑就是學校、醫院、文體中心、敬老院,硬件條件超過江蘇同類水平,城鄉面貌發生了脫胎換骨的巨變。一座座新城鎮、新村莊拔地而起,一個個現代化的學校、醫院交付使用,對受援方管理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仍需要支援方“扶上馬、送一程”;江蘇安排援建資金7億元建設綿竹江蘇工業園、高效農業示范園和漢旺無錫工業園,江蘇111家企業與綿竹市簽訂了118.66億元的投資合作協議,目前已有20家企業落戶綿竹,總投資達33.6億元,繼續跟蹤落實這一成果,仍需要支援和受援雙方進一步努力;江蘇安排村以上干部、教師、醫生、農技人員等5000多名到江蘇培訓,建立江蘇重點醫院、學校與綿竹“一對一”長期結對幫扶關系,幫助綿竹2.3萬名勞動力到江蘇就業,進一步拓展智力支持和就業援助廣度深度,仍有大量工作要做。
推動東西部區域共同發展、服務“兩個大局”的必然要求。對口援建實踐已經證明,“一省幫一重災縣”,不僅使地震災區迅速恢復重建,而且有力促進東西部經濟大合作、文化大交流、理念大融合,有效推動了西部大開發,大大縮短了東西部的發展差距。從江蘇對口援建來看,近兩年在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上投入超過55億元,更重要的是,在規劃設計、建設質量、文化品味等方面有了質的飛躍,綿竹新農村建設至少提前20年。在產業合作中,引進了一批江蘇知名企業和科技含量高的項目,促進了綿竹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江蘇援建綿竹高效農業示范園,采取“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幫助農民銷、實現農民富”的組織模式,成功示范推廣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種植、養殖技術,使綿竹從粗放農業向現代農業快速躍升。江蘇援建人員與綿竹干部兩年的共同奮斗,相互學習,相互提高,受援方的發展理念、工作作風、辦事效率、服務水平發生了顯著變化。認真總結對口援建中的成功做法和經驗,使之制度化、長效化,對于加快西部大開發、促進區域共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加強民族團結、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四川是一個多民族地區,共有55個少數民族,其中世居的有彝族、藏族、回族、羌族等13個民族,是“中國第二大藏區”、“唯一的羌族聚集區”、“最大的彝族聚集地”。在抗震救災斗爭和恢復重建工作中,廣大援建人員堅決執行黨的民族政策,與災區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結下了兄弟般的友誼。各族群眾共享援建成果,深切感受到祖國大家庭的溫暖,有力推動了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將對口援建延伸為促進地震災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長效機制,必將有利于進一步提升民族地區經濟實力,繁榮少數民族文化,不斷改善民生,維護各民族根本利益,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
二、明確促進地震災區經濟社會發展長效機制的基本內涵
從江蘇對口援建實際看,促進地震災區經濟社會發展長效機制的基本內涵是:依托對口援建平臺,以雙方深厚感情為紐帶,堅持“政府推動、市場引導,平等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在經濟、科技、教育、衛生、文化、人才、社會管理等方面開展交流與合作,不斷拓展合作領域,提高合作層次,改善合作環境,擴大合作效益。我們重點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產業合作機制。加快產業轉移與合作,是東部和西部共同的需求。一方面,國家出臺了鼓勵支持地震災區經濟恢復發展的一系列政策,在土地、金融、稅收、財政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加之西部地區資源、能源、市場和勞動力等要素稟賦優勢,吸引了東部企業家的“眼球”。另一方面,東部地區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供給日益緊張,資源環境約束日益突出,企業商務成本逐步攀升,向西部地區產業梯度轉移,促進產業升級換代,已經成為東部地區自身發展的內在需要。在工作中,推動產業轉移與合作必須把握以下幾方面:一是政府引導與市場運作相結合。政府在制定優惠政策、加強宣傳引導、改善服務環境上下功夫,決不能“拉郎配”,必須按照市場規律辦事,尊重企業家的意愿,堅持優勢互補、互利雙贏。二是改善“硬件”與優化“軟件”相結合。江蘇在幫助綿竹改善“硬環境”的同時,還幫助制定優惠政策,培養招商人才,引入先進理念,營造親商、安商、富商的良好“軟環境”。三是“擇商選資”與“環保優先”相結合。地震災區大多生態環境比較脆弱,從全國大局出發,還承擔了建設長江上游地區生態屏障的任務。因此,產業轉移應當嚴防“饑不擇食”,引入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企業。江蘇在產業合作項目中,以轉移新能源、生物制藥、食品加工、高效農業、大型物流等項目為主,堅決杜絕了污染企業向西部轉移。
勞動力合作機制。就業是民生之本,實現“戶戶有就業”在災區尤為重要。據有關資料,四川省震后有115.2萬名農民失去土地和農村收入來源,有37.2萬名城鎮人口成為新增失業人員,零就業家庭增加5.1萬戶。隨著援建工程收尾,就地務工人員需求逐步減少,勞動力富余狀況將更加突出。同時,長三角、珠三角等東部地區出現“用工荒”、“招工難”。建立兩地勞動力長期合作關系,既是對口援建的需要,也是滿足東部地區企業用工的需要。江蘇明確將地震災區作為長期穩固的勞動力供應基地,實行應急措施和長效機制并重,崗位援助、培訓援助、政策援助并舉。我省向綿竹市捐贈了遠程招聘視頻系統和100萬元網絡設備,使遠程招聘系統聯到各個鄉鎮,災區群眾不出門就能了解到江蘇的用工信息。
智力合作機制。利用支援方和受援方的科技、人才、管理等各自優勢,推進由對口援建轉向全面合作。在科技方面,積極探索跨地區產學研結合的有效形式,建立科技項目合作機制,組織兩地關鍵共性技術聯合攻關,定期舉行科技成果對接推介會,促進兩地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在人才培養方面,探索建立人才雙向交流培養機制,共同開展行政、經濟、科技及企業管理等領域人才培養,促進人才合理流動。在社會事業方面,積極深化兩地職業教育、義務教育的合作關系,加強中小學教師和管理骨干交流培訓。加強醫療技術交流與合作,開展醫療技術指導,建立重點學科、重點科室的“一對一”幫扶機制。加強對援建學校、醫療衛生、市政等公共服務設施(設備)的使用技能培訓,幫助提高管理水平。
旅游與文化合作機制。四川是旅游資源大省,山清水秀,震后依舊美麗。對口援建的精品力作,融川西風格與全國各地文化元素于一體,將成為旅游的新亮點,如南京援建劍南鎮打上了金陵文化的烙印,蘇州援建孝德鎮帶來了蘇州園林的風貌,無錫援建漢旺鎮讓人感受到太湖文化的氣息。江蘇對口援建還充分發掘綿竹“中國年畫之鄉”的資源,促成蘇州桃花塢與綿竹年畫強強聯合,大力支持發展年畫產業。幫助綿竹專門編制了沿山旅游發展規劃,打造“東方阿爾卑斯”旅游觀光帶。再從江蘇看,去年,全省人均GDP達6475美元,人們消費結構由生存型向發展型升級,旅游成為消費熱點,旅游人數逐年上升。因此,加強兩地旅游與文化合作前景十分廣闊。必須充分利用對口援建平臺,加強宣傳推介,制定對口支援省份到地震災區旅游優惠政策,吸引更多游客察看援建成果,領略自然風光,欣賞少數民族文化。
三、落實促進地震災區經濟社會發展長效機制的保障措施
在對口援建過程中,援建方和受援方紛紛建立更加緊密的戰略合作關系和長期合作機制,而將長效機制落到實處,必須采取切實有效的保障措施。
組織保障。必須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服從服務“兩個大局”的高度,充分認識建立促進地震災區經濟社會發展長效機制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不斷增強落實長效機制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實行高層定期互訪,交流兩地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經驗,圍繞重大合作事宜進行友好協商,研究制定推進兩地合作發展的重要政策措施。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明確雙方在人才培養、科技攻關、重大戰略決策咨詢等領域戰略合作內容。鼓勵兩地有關市縣締結友好合作關系,有條件的地方可以互設聯絡機構。
制度保障。建立聯絡工作制度,依托相關工作部門建立聯絡工作辦公室,加強兩地間的信息溝通與日常工作交流,協調落實兩地協商確定的重大合作事項。建立信息交流制度,定期通報和交流兩地產業發展和投資促進工作思路、政策措施、經驗做法、項目信息和工作動態,推進雙方研究成果及有關數據資料的信息共享,相互鏈接網站,相互交換內部期刊或工作簡報,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資金保障。在援建資金總盤子中預留資金,可設立支持地震災區產業發展資金,主要用于扶持科技型企業、中小企業及農業產業化等發展;設立慈善資金,對地震致殘人員、特困戶、孤兒等給予生活補助;設立助學資金,幫助特困學生完成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不讓一名學生因貧失學;設立人才培訓資金,為地震災區人才交流培訓提供必要經費;設立援建項目后續管理資金,繼續支持援建項目規范管理,保障有效運行,發揮使用效益。
(作者系江蘇省援建指揮部常務副總指揮、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責任編輯:尤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