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載著千年歷史稟賦與文化積淀的古城,如何在時代浪潮中,保持風貌、彰顯特色、傳承文明,進而滿足身居其中的百姓的現代生活之需?這是一道擺在古城決策者與規劃者面前的現實難題。古城保護要凸顯“舊”,時代發展卻指向“新”,蘇州古城核心區的滄浪區,對破解這一“新”“舊”矛盾作了有益的探索。
一、從有限到無限:經濟發展強古城之基
經濟乃古城之基。如何立足有限的空間實現無限的發展?滄浪區用空間化的樓宇經濟來彌補資源不足,用積聚化的總部經濟來彌補產業不強,努力走出一條以現代服務業為支撐的經濟發展之路。
筑巢:創業園助推產業升級。面對古城有限的空間資源,滄浪人認識到要想踏準現代文明的步伐,贏得區域經濟發展的先機,集聚人才優勢、依托科技創新,加快產業升級是唯一的現實選擇。于是,以筑巢引鳳、孵化企業為目的的創業園模式應運而生。
早在2003年,滄浪區就嘗試將一幢8000多平方米的閑置樓改造成古城區第一家科技創業園。歷經7年的發展,滄浪創業園形成了一園多區的格局,共入駐企業近400家,吸引各類人才近2000名,2009年更是被國家科技部命名為國家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成為江蘇省中心城區中首家國家級科技創業園。
2006年,滄浪區又一次創新投入模式,與蘇州大學、蘇州科技局聯合開辦了蘇州大學科技創業園。經過4年的努力,該園已成功吸引了包括具有國家規劃和建筑雙甲級設計資質證書的蘇州市規劃設計院,承擔國家863計劃的蘇州數字地圖網絡有限公司,從事嵌入式軟件開發的王守覺院士工作站,以及為大學生創業、就業提供專業服務的天宮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等60余家科技型企業入園孵化。今年1月,該園通過了科技部、教育部的國家級大學科技園驗收,成為滄浪區第二家國字號創業園。
滄浪創業園的成長史折射了滄浪區謀求產業轉型的奮斗歷程。如今,這些占區屬企業總數十分之一的企業創造出了全區四分之一的稅收,不僅成為拉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增長點,更成為滄浪人才聚集、技術創新和轉型升級的制高點。
揚韻:風貌保護催生特色街區。橫跨了千年時空的滄浪街區凝聚了獨特的文化氣質。為使這一歷史財富在現代生活中能夠風姿不減、歷久彌新,滄浪人以不同街區文化特色為依據,對街區進行保護性的規劃和改造,同時引導相關產業集聚,使吳韻蘇調與現代商貿有機結合,形成了個性鮮明的商貿特色街區。
如今,以十全購物休閑街、鳳凰街美食餐飲街、閶胥路酒吧街、養育巷室內設計街、定慧寺巷書畫街為代表的滄浪特色街區已經成為蘇州古城內商貿休閑響當當的名片??芍^聚人氣、文氣、商氣于一體,充分展示了千年古韻與現代時尚的完美融合。2009年這些特色街區共計完成稅收收入13018萬元,已然成為滄浪區繁榮經濟、展示形象的重地。
雙贏:文化古城攜手活力新城。如果將滄浪古城精耕細作的發展比作一幅精細秀美的工筆畫,那么位于古城之外拔地而起的滄浪新城則是一幅時尚大氣的油畫。自2004年啟動建設起,滄浪新城圍繞建成“集商務、居住、創業、生態為一體的城市副中心”這一定位,依托創業社區與樓宇載體,積極引入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科研設計、商務商貿等領域的企業,累計實施項目57個,總投資89.1億元,帶動社會投資65.6億元,為承接古城產業轉移、拓展古城經濟發展空間提供了廣闊的天地。
與此同時,蘇州市中醫院、滄浪區實驗小學、滄浪少年宮等享有盛名的品牌資源紛紛在新城異地重建或設立分支,這些久經古城文化熏陶的優質資源在新的歷史時空中再次煥發生機,真正實現了“文化古城”與“活力新城”的雙城互動、精彩對接。
二、由外貌到內涵:民生改善固古城之本
民生乃古城之本。滄浪人堅信民生幸福是古城保護與更新的價值所在。因此,他們力圖運用內外結合的方法,一方面對古城外保風貌,內更設施;另一方面就民生外通便捷,內提精神,積極探索古城保護與民生改善和諧共贏的科學發展之路。
點睛:點線面結合造詩意人居。人居是民生幸福的前提。地處蘇州古城腹地,頭頂吳國都城心臟——子城的光環,滄浪的土地上處處播撒著千年歲月恩賜的歷史遺跡,充盈著吳風雅韻浸潤的文化氣息。然而,與之不相協調的是,久經歲月侵襲,部分街巷的房屋已經破舊不堪,不少基礎設施已然不能承載現代生活的需要,身居其中的百姓苦不堪言。為使百姓不再拎著“馬桶”走在21世紀的大道上,滄浪區開始了點線面結合營造詩意人居的探索。
點——古宅、名居的修復與古井、古樹的保護。古宅名居是古城的細胞。為使這些古宅名居不受歲月蒙塵,近年來,滄浪區秉持修舊如舊的原則,分別對況公祠、桃園、清微道院、圓通寺等故居名宅進行了搶救性修繕和保護性開發,令這些散落在古城深巷的文化遺產成為現代居民開展文化活動的重要舞臺。同時,滄浪亦進一步加強了對古橋古井、古樹名木的拯救和保護,使古城居民小橋流水、老井古樹的生活樣態得以永續流傳。
線——背街小巷的整治。背街小巷是古城的血脈。為使這些背街小巷再現歷史光彩,2003年以來,滄浪區先后對區內205條街巷進行環境整治以及排水管道的改造,令這些街巷在外貌上保持了兩側粉墻黛瓦,腳下青磚鋪地,間雜綠化小品的古色古韻,在內部功能上實現了衛生間等基礎設施的以舊更新,使身居其中的百姓得以在吳韻今風的相融相諧里獲得歸屬感、提升滿意度。
面——街坊與老新村改造。街坊、新村是古城的肌理。早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滄浪便依照新宅古韻的原則,先后對37號、43號、36號等老街坊進行了改建。2004年起,滄浪又開始了以裝扮立面、改造管網、完善設施、增加綠化為內容的老新村改造。藉此,舊街坊、老新村的面貌煥然一新,既保留了粉墻黛瓦、素雅秀美的古城風貌,又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條件。
創新:信息化平臺興便民新舉。便捷是民生幸福的必要條件。為了讓古城百姓在享受詩意人居的同時,感受到生活的便利,滄浪區依托網絡化與信息化技術,開始了借助高科技手段服務民生的全新探索。
“好管家”管好社區大家庭。2007年以來,滄浪區以“好管家”城市網格化綜合管理服務平臺為載體,由街道牽頭、公安、城管聯動,扎口14支專業和義務隊伍,綜合9大類工作,實施治安維護和市容管理。兩年來,該平臺共抓獲25名各類違法犯罪嫌疑人,使社區發案數下降了52%,向2500多位居民提供了配送服務,切實為維護古城安全、服務古城居民發揮了重要作用。
“虛擬養老院”創設養老新模式?!疤摂M養老院”是一種以“居家樂221服務系統”為載體,由專業管理公司作為主運營商,整合優秀的社區服務企業加盟,為居家老人提供全方位、全天候養老服務的模式。其特點主要有三:一是管理信息化。二是運作市場化。虛擬養老院實行市場化運作,政府則按不同標準為符合援助條件的老人購買服務。三是服務標準化。虛擬養老服務涉及6大類53項,幾乎涵蓋了日常生活的所有項目。
提升:“5·15”規劃強公共服務。公共服務是民生幸福的關鍵環節。為使古城居民在最近的距離便能享受到政府提供的高水平公共服務,滄浪區提出了一個“5·15"規劃,即構筑5個15分鐘為民服務圈,使居民在離家500米到800米之間半徑范圍內,就能享受到政府提供的涵蓋了社區服務、公共文化、衛生健康、市民教育、平安保障等公共服務,使古城百姓都能享受到現代文明帶來的美好生活。
愿景:幸福聯盟筑精神家園。精神家園是民生幸福的終極追求。所謂幸福聯盟,是指由社區社會群團、各類民間組織組成的草根組織聯合體。其主要功能是通過承接政府購買的服務;培育發展各類民間組織;開展各類文化活動;為居民提供各種便利服務等等。目前,滄浪區登記注冊的各種愛心社團、志愿者服務隊等就達19支。而由居民自發組織參與的扶貧幫困、家政服務、文藝健身等大小組織則數以千計。
依托幸福聯盟這一共建共享的機制,古城居民實現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與自我監督,人們對幸福社區的感悟正從物質層面逐漸向精神層面深入。至此,滄浪人對古城的愿景不僅是經濟繁榮、生活富裕、環境優美、服務完善、管理規范的生活共同體,更是人們福祉所期、情感認同的精神家園。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