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是城市文明的基礎,是文明城市的細胞。創建文明社區是社區群眾在黨的領導下,為自己創造美好生活的偉大實踐。隨著經濟轉軌和社會轉型,社區工作職能和居民思想意識發生了巨大變化,文明社區創建出現意識淡漠、創建單向、方法陳舊、上熱下冷、居民參與度不高等現象。創建的動力就在于社區成員的共同參與,必須引導居民突破個體家庭局限,主動參與到社區家園建設,讓他們切身感受到家園在自己手中變得越來越美,生活質量變得越來越高,參與創建實現了自己的根本利益,最終完成從家庭到家園的轉變。
一、共建美好家園是現階段文明社區創建的實踐呼喚
文明社區創建經歷起步、發展和深化提升等三個階段,如何進一步提升創建層次?實踐證明,將社區共建成美好家園,是當前文明社區創建的時代呼喚和必然要求。
管理體制社會化拓展社區新的工作領域。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建設管理體制發生了巨大變化,從單位制向社會化轉變,即從過去有事找單位發展到現在有事找社區,社區逐漸演變成新時期中國社會的基本單位,其功能和作用都在不斷擴張。這些變化要求社區必須延伸工作鏈條,拓寬工作職能,提高工作要求,努力將社區打造成具有凝聚力和吸引力的居民命運共同體。
經濟利益分層化賦予社區新的工作職能。不同的經濟成分享有不同的政策與制度待遇,相應的享有各自不同的社會利益,這種不同等待遇下的利益必然導致人群的分層化與多元化。社會利益的分化,導致社會存在沖突隱患。社區作為最基層的自治組織,必須將矛盾化解在基層,把群眾團結在基層,努力打造和諧睦鄰的家園環境。
社會思潮多元化要求社區創塑共同愿景。當前我國社會生活發生了廣泛而深刻的變化,出現了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關系的多樣化。經濟多樣化帶來的社會思潮多元化,使社區生活中出現社會責任淡化、群體意識淡漠等現象。社區組織必須強化教育引導,培育整體向上的社區文化和社區精神,增強居民群眾對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二、共建美好家園必須具備的構成要件
從家庭到家園,需要社區放大磁場效應,讓居民打破自我封閉的小空間,主動融入社區創建的大家園。
思想基礎——包容個性的群體意識。意識是行動的先導。城市的個體差異性較大,客觀上的間接性聯系,阻礙了相互交流的欲望。來自各個經濟體的居民,個人利益上的自在自為,導致了戶與戶之間的習慣封閉,使居民之間一墻之隔不相往來,守望并不相助,缺乏共建家園的內在動力。創建美好家園,必須通過教育引導等多種措施,廣泛發動群眾、組織群眾、教育群眾,增強居民的社區意識、群體意識,讓居民從個體走向群體,從自發到自覺,從家庭意識逐步建立起家園意識,從滿足家庭自理提升到主動參與家園自治。
基本條件——宜人宜家的生活環境。社區是居民的共同家園,建設宜人宜家的社區環境,是社區為居民生活提供的基本物質條件,是文明社區創建的物質外殼。美好家園涵蓋三種環境,即整潔、衛生適合居民生活的自然環境,安全、放心保障居民合法利益的治安環境,和諧、溫馨倡導文明生活方式的人文環境。
必要保障——適用完善的服務設施。社區服務是文明社區創建的永恒主題,是美好家園建設的根本所在,也是搭建社區組織與居民之間聯系溝通的橋梁,是產生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動力之源。打造美好家園,必須具有面向困難群眾的社會福利和社會救助服務,面向普通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務,面向社區單位的社會化服務。
共同愿景——健康向上的社區文化。社區是社會的根,文化是社會的魂。健康向上的社區文化,使陌生的居民相互了解、熟悉的居民相互走動、習慣不同的居民彼此認同、興趣相同的居民頻頻活動,最終使生活在特定區域內的居民,在長期共同生活和社會交往中逐步形成相近的價值觀念、行為模式和習俗傳統。
工作途徑——充滿活力的載體平臺。活動吸引人、活動凝聚人、活動鼓舞人,活動是開展工作的基本途徑和主要抓手。把握居民群眾追求新生活的愿望和需求,精心設計充滿生活色彩、富有生活氣息、融合群眾生活的載體平臺,努力開展具有時代性和創造性的各項活動,能夠不斷激發社區居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讓他們走出家門,走進社區。
三、以人為本共建美好家園
創建美好家園,就是最大程度地以活潑的、溫暖的、柔性的工作形式走近貼近群眾、溝通聯系群眾、教育引導群眾,實現上下聯動,居民互動,共同打造美好家園。
管理引民——提升工作水平,實現共同創建。社區是居民自治的主陣地,是文明創建、共建家園的引領者。對內,要建設堅強有力的班子af07faaf976ba5c167202746810d7ace3a2b8af2e57ffb5970a5b791d3093f61,鑄造一支高素質的社區干部隊伍,挖掘培養一批社區骨干力量和積極分子,堅持循序漸進、全民參與的原則,由社區干部帶動骨干力量,進而帶動全體居民共同參與,形成美好家園大家創的氛圍。對外,充分發揮社區綜合協調優勢,與轄區單位、物業管理、衛生公安等部門單位聯建聯創,不斷擴大社區創建工作覆蓋面。在此基礎上,以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為目標,積極探索建立指揮有力的領導機制、凝聚群眾的動員機制、共建共享的協調機制、科學規范的管理機制和各方參與的監督機制。
文明導民——加強市民教育,提升居民素質。創建美好家園,居民是主體,素質是關鍵,教育是前提。要綜合利用社區各類教育資源陣地,為居民提供文化、科學、法制、環保、健康、道德等各方面的教育培訓,不斷引導樹立文明生活新方式、新理念。發揮社區自治組織作用,探索開展道德評議、文明樓長、百姓明星、小巷“總理”等活動,以群教群,努力在社區樹立良好的道德新風尚,在社區逐步形成團結和睦、互幫互助的社會主義新型人際關系。
服務便民——強化社區服務,培育便民環境。堅持寓管理于服務之中,積極探索服務居民群眾的工作載體,努力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務,不斷滿足居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從而把創建美好家園的過程變成為居民解決困難、興辦實事的過程,真正使群眾困有所助、難有所幫、需有所應。經營性的社區服務應該按照市場運作的方式,力求讓社區服務社會化。福利性的社區服務要加強對殘疾家庭、低保家庭、下崗失業人員等弱勢群體的幫扶,讓他們感受社區家園的溫暖。建立社區服務中心和社區服務站,成立專兼職社區服務隊伍,并積極培育社區內民間組織,提高社區居民開展自助和互助服務的能力。在此基礎上,多方聯動,逐漸建立社區公共服務、自我服務、經營服務相結合的社區服務網絡。
環境樂民——美化社區環境,打造優美家園。整潔美觀、文明衛生,是一個社區文明程度的外在表現。優化社區環境,完善社區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配套建設,做好保潔、護綠、亮化工作,美化人居環境;整合社區治安力量,開展群防群治,實施人防技防結合,營造安居環境;建立信息傳遞網絡,拓寬信息源,把司法調解、信訪接待緊密結合,切實暢通民情渠道,合理解決利益訴求,傾聽基層居民呼聲,凝聚人心,化解矛盾,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不斷打造宜居環境。
文化育民——繁榮社區文化,共育社區精神。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遵從社區居民文化需求多樣性的原則,將社區歷史文化和現實文化有機整合,將本地域的特色文化和公眾文化緊密相連,用中華傳統美德鼓舞人、用現代科技知識提高人、用各類文體活動陶冶人,大力繁榮適合社區品味的主流文化。在此基礎上,著力增強社區文化活動的群眾性、經常性和持久性,推動社區文化建設長效運行。
(作者系鹽城市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辦公室主任)
責任編輯: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