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統籌兼顧是中國共產黨人一脈相承的發展方法論。
2007年12月17日胡錦濤同志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研討班上講話中指出:“統籌兼顧是我們在中國這樣一個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治國理政的重要歷史經驗,是我們處理各方面矛盾和問題必須堅持的重大戰略方針,也是我們黨一貫堅持的科學有效的工作方法”。
統籌兼顧,協調各方利益,是毛澤東促進經濟和社會共同發展進步的一個重要思想。早在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就提出要采取“軍民兼顧”和“公私兼顧”的方針。在社會主義時期,毛澤東進一步明確“統籌兼顧”的方針。典型地體現毛澤東統籌兼顧思想的是《論十大關系》。十大關系包括: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的關系;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的關系;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關系;國家、生產單位和生產者個人的關系;中央和地方的關系;漢族和少數民族的關系;黨和非黨的關系;革命和反革命的關系;是非關系;中國和外國的關系。十大關系牽涉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等重大關系,其中經濟建設是重點。在1958年3月的成都會議上,毛澤東再次強調:“在十大關系中,工業和農業,沿海和內地,中央和地方,國家、集體和個人,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這五條是主要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觀躍然于紙上。十大關系的后五條,講漢族和少數民族的關系,黨和非黨的關系,革命和反革命的關系,是非關系,中國和外國的關系,都屬于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中調動各種積極因素的問題。1957年1月27日,毛澤東在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上提出我們的方針就是統籌兼顧,各得其所。1957年2月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中再次系統闡述統籌兼顧的思想。毛澤東同志說:我們的方針是統籌兼顧、適當安排。無論糧食問題,災荒問題,就業問題,教育問題,知識分子問題,各種愛國力量的統一戰線問題,少數民族問題,以及其他各項問題,都要從對全體人民的統籌兼顧這個觀點出發,就當時當地的實際可能條件,同各方面的人協商,作出各種適當的安排。毛澤東所強調的統籌兼顧的思想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得到了進一步的運用和發展。
鄧小平同志在領導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多次強調統籌兼顧。他指出:“現代化建設的任務是多方面的,各方面需要綜合平衡,不能單打一。”“必須按照統籌兼顧的原則來調節各種利益的相互關系。”對于發展中重大關系,鄧小平給予了高度關注,如經濟建設為中心與兩個基本點的關系,解放生產力與發展生產力的關系,兩個基本點的關系,公有制為主體與其他經濟成分的關系,按勞分配為主體與其他分配方式的關系,計劃與市場的關系、中國的發展與世界的關系、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的關系,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的關系,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效率與公平的關系等等。另外,鄧小平的統籌兼顧的方法論充分體現在他的兩手抓和兩個大局的思想中。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是鄧小平同志提出的一項長期戰略方針。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鄧小平同志在不同場合、針對不同問題,提出要一手抓物質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打擊各種犯罪活動;一手抓建設,一手抓法制等等,內容涉及各個方面。兩手抓的實質和目的,就是不但要搞好經濟建設,還要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創造優良的社會秩序和社會風氣,促進社會的全面進步和整個社會文明的程度的提高。“兩個大局”主要是處理好沿海和內地的關系問題。1988年9月12日,鄧小平在《中央要有權威》的著名談話中,對“兩個大局”的重要思想作了經典的闡述,他說:“沿海地區要加快對外開放,使這個擁有兩億人口的廣大地帶較快地先發展起來,從而帶動內地更好地發展,這是一個事關大局的問題。內地要顧全這個大局。反過來,發展到一定的時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來幫助內地發展,這也是個大局。那時沿海也要服從這個大局。”對所有這些牽涉到社會主義建設、發展的重大問題,鄧小平同志都做了創造性的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分析,形成了一系列處理這些關系的正確原則。正是在這些理論的指導下,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方談話和黨的十四大之后,我國的改革和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出現了一系列新的矛盾和問題。在新的形勢和任務面前,江澤民同志把鄧小平同志關于正確處理我國改革和發展中一系列重大關系的科學思想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在1995年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上集中論述了應當正確處理的十二個重大關系。這十二個重大關系包括: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速度和效益的關系;經濟建設和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關系;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的關系;市場機制和宏觀調控的關系;公有制經濟和其他經濟成分的關系;收入分配中國家、企業和個人的關系;擴大對外開放和堅持自力更生的關系;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的關系;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關系。這十二對關系事關社會主義建設的全局性問題,不僅有重大的理論意義,而且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如經濟建設和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江澤民同志說:“在現代化建設中,必須把實現可持續發展作為一個重大戰略。要把控制人口、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長與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使經濟建設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良性循環。”很明顯,堅持可持續發展觀是江澤民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旋律。江澤民同志關于發展的思想,為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做了充分的理論準備。
十六大后,面對“當前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和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繼承和發展了毛澤東、鄧小平和江澤民關于統籌兼顧的方法理論。2003年8月3日,溫家寶同志在長春召開的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座談會上的講話中,第一次把我們在發展中的問題和解決這些問題的要求概括為“五個統籌”,即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在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上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并把“五個統籌”作為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進一步把統籌兼顧提升為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一方面,將統籌兼顧的內涵進行了具體規定,指出統籌兼顧就是要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重大關系,既要總攬全局、統籌規劃,又要抓住牽動全局的主要工作、事關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著力推進、重點突破。另一方面,在原來的“五個統籌”基礎上擴大了統籌兼顧的外延,由“五個統籌”擴展為“八個統籌”,增加了統籌中央和地方關系,統籌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這三個方面。“八個統籌”在前人思想的基礎上有了新的發展,涉及到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方方面面,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由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發展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標志著黨的理論視野的拓展、以及對發展認識水平的提升。
由此可見,統籌兼顧作為中國共產黨人一脈相承的發展方法論,它的提出、發展和完善是一個歷史過程。我們一定要堅持和運用統籌兼顧方法,正確分析發展中面臨的新形勢、新問題,抓住發展中的主要矛盾,使這一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得到貫徹落實。
(作者單位:中共江蘇省委黨校黨史黨建部)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