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赫德撲朔迷離的下課激起了種種猜測,也許性丑聞只是一個在適當時機出現的適當臺階
8月6號,被稱作惠普復興功臣的CEO馬克·赫德,因為涉嫌對公司的一名女性承包商進行性騷擾而辭職。在人們對這位以低調、嚴謹、務實著稱的經理人與性丑聞有染感到驚訝的同時,整個事件中惠普公司與事件當事人前后矛盾的表述和欲說還休的態度更使這次“辭職風波”顯得撲朔迷離。
雖然赫德是在接受性騷擾調查之后宣布辭職的,但惠普臨時CEO萊斯加克(Lesjak)在致員工的一封信中透露道,并沒有證據證明赫德對這位女承包商進行過性騷擾,導致他辭職的原因是赫德偽造了支出報告,以掩蓋他與該承包商保持了緊密的私人關系,而這樣的行為表明赫德“嚴重缺乏判斷意識”,且違反了惠普的業務行為準則。
在很多國內媒體感嘆美國人對公司領導個人道德和修養要求的高標準、嚴要求,以及公司原則的不可侵犯時,很多美國媒體卻在質疑,惠普公司在這樣莫須有的指控面前是不是“反應過度”了。《商業周刊》8月9號的一篇報道說,“鑒于赫德為公司所做過的巨大貢獻和這件事對公司所造成的不良影響,難道惠普就真的沒有更好的選擇了嗎?”《華爾街日報》的一篇報道也認為,“面對賬單造假,一般公司的做法是對犯錯的CEO提出警告并責令他返還挪用的款項,而惠普這次的做法顯得有些極端。”
而接下來赫德的天價遣散費更激起了人們對他辭職的真正原因的猜測。據說,赫德將帶走4000萬美元的遣散費,而自從他2005年接任惠普CEO以來,他所獲得的報酬總值約有1.42億美元,同時,根據赫德與惠普的協議,他離職以后可以轉投競爭對手。美國科技博客博主亨利·布洛吉特寫到:“如果赫德對惠普有欺詐行為,例如在費用支出報告中刻意隱瞞雙方關系,甚至以權謀私,那么應當被惠普開除,而不應獲得任何離職補償。如果赫德對發生的事件有很好的解釋,費用支出報告上錯誤的名字只是由于赫德及其秘書的失誤,那么赫德不應該離開惠普。”
《商業周刊》甚至猜測,性丑聞只是一個借口,惠普放棄赫德的真正目的在于,赫德已經幫助惠普度過了衰退期,并且通過收購使惠普具有了相當大的成長潛力。在這個時候,鐵腕的赫德已經不再適合領導惠普,惠普需要一個具有創新精神的新面孔,領導惠普對收購進行整合。
市場調研公司SFG分析師Jeffrey Fidacaro在事件發生后評價赫德是“一位杰出的有遠見的領導,為公司的轉變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失去他對惠普來說是很大的損失”。從2005年接任惠普CEO一職以來,惠普營業額的突飛猛進,5年內惠普股價翻倍增長。赫德宣布辭職后,惠普股價在短短幾分鐘內暴跌近10%。
當然,也有人認為赫德的工作表現并不完美,他的離開也許會給惠普帶來更好的發展前景。美國市場研究公司Gartner的分析師馬汀·雷諾茲認為,在赫德時代,惠普對成本削減和對利潤的過分強調,導致了惠普產品質量和服務品質的下降。今年年初國內媒體報道的惠普黑屏問題以及隨之發生的“蟑螂門”事件,就是對惠普產品質量與服務質量下降的最好注解。赫德大力推行的成本控制也導致了惠普員工的不滿,在赫德辭職以后,很多普通員工對他的裁員與減薪政策進行抨擊,認為惠普放棄赫德是合理的決定。
另一種觀點認為,赫德對于低成本的強調導致了惠普創新腳步的放緩。在任期間,赫德對惠普實驗室進行了改革,取消了眾多研究項目,轉而更專注于有商業價值的研究,相比之下競爭對手IBM的研發開支遠大于惠普。《財富》今年7月的一篇報道說,惠普急需開發出一款新穎時尚的產品,然而從2009年到現在,結果都是令人失望的。
拋去赫德個人的功過是非不說,無論如何赫德虛報支出的行為暴露了惠普公司高層權力過于集中的問題。《紐約時報》在一篇名為“權力分散可以拯救惠普”的文章認為,赫德的離職是惠普的一次重新分配權力的機會。調研機構Enderle 集團首席分析師Rob Enderle 認為,“(赫德)完全處在不受監督的狀態下,當人被賦予太多的權利時,無一例外的都會做傻事,因為他們太自以為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