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莽撞少年終要為其少不更事付出代價
告別靦腆的童年后,Google越來越像一個富家少年游俠,仗劍天下,恣意縱橫。他要做他想做的,不管別人如何看待他,甚至也不愿思考行為的后果。
由于銷售業績慘淡,Google已于7月下旬正式停售Nexus One智能手機。這是該公司今年1月份推出的觸摸屏手機,曾一度被視為Google通過網絡直接向消費者銷售手機的大膽嘗試。然而不到一年時間,他還沒來得及出招,就不得不匆匆把劍縮了回來。
回顧起來,類似情況似乎不少。Google文檔、瀏覽器等這些當初雷聲很大的業務,化成雨點落地后卻悄然無聲了。Google文檔未能把微軟Office拉下馬來,瀏覽器也只獲得了7%的市場份額。網絡世界很小,現實世界卻還是太大,Google顯然還無法主宰這個世界。
不過,他完全沒有收手之念,因為他覺得自己無所不能。今年4月,有消息稱Google已收編半導體公司Agnilux,開始涉足處理器研發。Angilux生產的是用于服務器的超高效處理器,能滿足Google龐大的數據中心業務之需,因此Angilux并入Google后,極可能從生產Google內部服務器所用芯片開始。除此之外,Google還花50億美元拍下了政府出售的無線頻譜,并雄心勃勃地投資替代能源行業。
在某種意義上,Google是個搗亂者。正如該公司CEO施密特所說:“Google規模龐大,而且從設計上就具有‘擾亂性’。”從Google的發展歷程來看,此言倒是不假。無論是最初起家的搜索引擎還是后來的手機、操作系統,他無一不是跳進去的攪局者。在搜索引擎行業,Google不僅用威力巨大的乾坤圈顛覆了既有秩序,也牢牢確立了武林盟主的地位以及創新者的形象,盡管他還很年輕。敗退下來的微軟不得不改名更姓,用了一個英語語境中很響,漢語卻容易引起誤解的詞“Bing”。
近來的消息似乎對Google有些不利。6月份,該公司在其主頁上增加了一項新功能,讓用戶選擇背景圖案,并提供了許多可供選擇的專業級照片,包括由知名藝術家及美國《國家地理》雜志拍攝的照片。這與微軟的搜索引擎有明顯相似之處。沒過多久,微軟做出回應,它幽了Google一默:“我們丟了一幅背景圖案,如拾到請歸還bing.com。”就差沒說“必有重謝”了。
美國最新的《年度電子商務報告》顯示,Google受歡迎度正在下降,顧客滿意度更是下滑了6%,是迄今最大的下滑幅度。相比之下,微軟Bing的滿意度只比Google低3%。該報告認為Google受挫的原因在于攤子鋪得太大。在市場份額方面,少年不識愁滋味的Google也不得不開始留神。最新的市場調查表明,雖然Google仍占有美國搜索引擎市場62.6%的份額,Bing的勢頭卻很猛,已顯著拉近與雅虎(18.9%)的距離,上升到12.7%。而在中國,退出事件帶來的后果幾乎是災難性的。根據艾瑞、易觀等的統計數據,2010年第二季度中國搜索引擎市場規模增至26.4億元,其中百度市場份額從67.8%上漲到70.8%,Google則從30.9%下降到了24.2%,而且,Google在華業務的合作者們紛紛與其劃清界限,有些則已經終止了合作,很多優秀人才也選擇了離開。盡管退出事件讓這家公司獲得了一些輿論上的支持,但其商業合作者的利益受到了顯而易見的損害。很長一段時間里,Google在中國都很難再重新贏得商業信任。
更有刺激性的是,作為創新者的Google有淪為創新模仿者的危險。比如,該公司新推的圖片搜索,其界面就被認為受Bing啟發,甚至有“竊取之嫌”。5月份,Google改變了搜索結果頁面的外觀,增加了一個工具條以及更多的菜單項,包括按時間順序排序的結果等。不過,很快就有人發現它與Bing最新的布局很相似。如果Google不斷模仿微軟,微軟倒真的要重謝了,因為這將使得客戶轉換到Bing更為容易。
成功往往會滋生虛妄,而虛妄又會埋下對抗的種子。盡管Google對隱私、版權及其他棘手公共政策問題的處理不斷引發爭議,該公司高層卻認為,問題并不出在其自身。施密特就說:“我們努力做一些新的事情,而當你擾亂了現狀時,被擾亂的人就會抱怨。”
在懵懂成長中,這個莽撞少年終要為其莽撞行為付出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