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兩年多中,海峽兩岸交流的制度性框架日漸豐富,交流渠道日漸拓寬,兩岸資本、技術、人員、物流互動的公開化程度加強從而大大地降低了交流成本,ECFA簽訂在即也必將帶來兩岸經濟交流的新一波高潮。在目前的態勢下,臺灣經濟的回暖可以感知,大陸則在經濟保持相當活力的同時積極追求產業升級與結構調整,在全球經濟的低迷氣氛中,兩岸三地大中華經濟圈的經濟整合一直在積極進行。
當前全球經濟競爭都在追求以超國家經濟聯合體(美洲國家組織、東盟、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美洲國家共同體、東非共同體、南非共同體、阿拉伯聯盟等,日本也積極倡導東亞共同體,宋楚瑜先生提出的兩岸以歐盟模式進行的整合與蕭萬長先生提出的兩岸共同市場均近此義)或者亞國家經濟聯合體(國家內部的跨行政區域經濟協作)來降低小區域經濟競爭的成本,提升整體經濟的競爭能力,因此在理想的狀態下,中國大陸的制造能力與增長中的內需市場、臺灣的研發與設計能力、香港服務業的三強組合,將使得這一經濟體的全球性協同能力得以提升。包括中國共產黨、中國國民黨與民進黨在內的兩岸政黨,需要作出更有遠見的經濟政策選擇,從而不只確保所在政治實體的經濟發展地位,同時也更好地維系自己的社會政治支持基礎。
目前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國民黨在推進兩岸政治整合方面有更多的共識,其具體的成果體現,是過去兩年雙方推動的一系列經濟政策議題落實為相應的協定,并且雙方著力推進的ECFA也接近簽訂。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也隱藏著極大的不穩定性,未來的“十二五”期間需要在推動產業升級與節能減耗增值產業的發展方面取得實質性成就,以消減大量過剩的傳統落后產能問題,原材料、環境、能源的過度消耗問題,過度依賴政府政策投資而積聚的非市場力量過度的問題;在出口發展中,則要解決向目標市場有控制的資本輸出與本地營銷,以避免在日益興起的貿易戰中受損;而在推動內需市場方面,大陸的新興產業研發、設計、新渠道發展都有急迫的需要。要解決這些問題,大陸一方面在目前的經濟危機情勢下,有相當的國際間策略性操作空間,獲得更多的技術、原材料與市場資源的可能,但是與包括臺灣、香港在內的經濟體形成更為緊密與可靠的協作關系,雖則短期成本上看似讓利,在國際政治博弈、軍備資源投入、產業成長效率等方面均可顯著收獲大利。因此,大陸在未來的兩岸合作方面既有落實ECFA協議、拓展更為實體的經濟產業分工的操作,甚至應當尋求在兩岸國際資本協作、技術協作、國際市場拓展方面的聯動機制,這也為臺灣發揮其原來已經累積的跨國操作資源與爭取新的國際空間感提供了機會。
從五都選舉的政策訴求中我們已經可以看出,中國國民黨的候選人對于島內財經政策的創新主張與市政作為非常有限(這與大陸地方政府基于政府對于土地與產業資源的控制權而總有大破大立的操作空間有很大反差),而對于ECFA促進經濟發展的效應普遍期待甚殷。借助于現在臺灣經濟的上升勢頭,國民黨在兩岸經濟政策的整合上已經把握住了很好的態勢,在未來ECFA發展深化中,我個人認為國民黨需要作好以下四個方面的政策把握:一是ECFA實施中要確保臺灣利益,尤其是保證ECFA實施中的承諾兌現度與減少因為承諾兌現中的沖突而導致的島內政治損害,可在未來ECFA實施監督機構的對等化、對話常態化方面有更積極的動作;二是根據島內經濟情勢的變化,提出新的對大陸的經濟議題,并在推動臺灣中南部與大陸經濟交流受益方面有所作為,逐步以經濟政策利多來擴展自己在中南部的影響力;三是在大陸的產業升級中形成更有成效的產業西進發展規劃,在省市級別展開更具操作性的合作規劃,充分展現臺灣在產業鏈高端的優勢,提升臺灣技術與設計在大陸新興產業的滲透力;四是臺灣與大陸在獲得資源、輸出資本、國際合作計劃、其他國家基本建設投資、共同能源采購等方面展開更為協調的共同行動。2012年之前,前二者是更實際的操作措施,但從中長期來說,中國國民黨應當在著眼全球經濟格局、追求區域經濟整合方面提出更有高度的主張,甚至在東亞經濟共同體、東北亞能源協作、東亞安全對話、南海議題上展現自己更為積極的主張與態度。
民進黨在兩岸經濟議題的政策主張上一直比較保守,陳水扁當政時期,雖然兩岸貿易在客觀上有大的成長,但與其說這是主政者有意為之的結果,不如說是主政者無力為之的結果。而到今天蔡英文掌舵的民進黨,依然保持對兩岸經濟交流“逢擴必反”、“逢藍必反”的樣式。環視全球,即使日美印韓這類與大陸有顯著體制認同差距、政治張力甚大、安全互信度低的國家,其與大陸的經濟合作都態度積極。比如日本,盡管與中國大陸在民間關系、政治軍事互信度上經常出現問題,但“政冷”從不妨礙“經熱”,因為他們不只體會到在全球經濟分工與利益分享中的某種規則性需要,同時日本人也明白,在現在的全球政治秩序中,互惠性的經濟協作才能從根本上建立起程度不同的建設性而非沖突性的對話關系。這一點,包括陳菊等民進黨籍的地方首長似乎也有這樣的認識。衡諸現在的民進黨兩岸經濟政策主張,基本上是真假難分的政治恐懼、半愚民的政策訴說與滯后的政治追認的組合,顯著缺乏全球性經濟觀、缺乏具有拓展自己政治支持基礎勇氣的前瞻性,也缺乏合理的島內中長期產業發展的遠見。
在兩岸財政政策方面,民進黨未來可能有兩個選擇:要么就是維持現在這樣的邏輯,靠等待國民黨財政政策的疏漏打防守反擊,靠迎合自己基本選民的短期經濟思維與本土政治化經濟思維生存;要么就是提出政經適當分離的思路,提出比國民黨更為積極的兩岸財經交流主張,雖然可能在基本支持者群體中引起一定的反彈,但也為其爭取島內中間群體支持提供了動能。
在后ECFA時期,我認為國民黨與民進黨的政策區隔不是在于兩岸經濟交流不交流,或者兩岸是不是只能維持以往那樣的有限財經交流,而是在于針對兩岸政治對話的態度上。在兩岸財經交流上堅持不主張、不談判、不支持的態度,與其說是有政治節操,倒不如說是政治無能,提不出新全球經濟觀中合理的臺灣定位、提不出兩岸經濟交流政策主張、連談都不能談的領導人所領導的民進黨,很難想象能帶給臺灣什么光明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