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號”這個東西,關鍵在于生命力。
中國幾千年的傳統封建社會,重農輕商是傳統,所謂“士農工商”的排序,商排在最后一名,受社會輕賤。但社會又離不開商,尤其是小農經濟,一家一戶不可能什么東西都自給自足,就離不開交換,離不開流通,商人階層也就逐漸膨脹起來。
在數千年的商業歷程中,所謂“字號”,也就是今天我們說的“品牌”,何止千萬,經過滄桑歷練,風雨如磐地屹立著的,人們謂之“老字號”。如果在20年、30年前,“老字號”的號召力還是比較大的。比如,過去在北京想做一身質量上乘的衣服,男的進“紅都”,女的進“造寸”。想理個有檔次的頭,就上“四聯”排隊去。
時至今日,能夠立得住,還效益不減的老字號,恐怕不多了。比如“全聚德”,改革開放初期,吃一頓全聚德烤鴨太費勁了,排隊、拿號,人山人海。現在全聚德的分店越開越多,需求和供應大致平衡,吃上也就不困難了。類似的,“東來順”也一樣。
老字號有兩層含義,一個層面是文化上的,看到老字號的產品,就油然有一種特有的民族文化的馨香味道飄過來。比如,現在的人都用折疊傘、化纖面料傘,但式微良久的油紙傘又悄然出現了,要的就是那股土味兒,當然,買來不是雨天打,而是掛在屋內增添一種文化氣息;另外一個層面是商業上的,就是說,人們至今需要老字號的產品,不但不淡化,而且還不斷強化,比如茅臺酒,原先兩三元錢可以買到普通的,八九元錢可以買到上乘的,現在動輒幾百元一瓶,好的上千元上萬元,商業價值高得不得了。
當然,也有逐漸式微的老字號,比如傳統北京小吃,給旅游者或者在北京打拼的外地人的印象就不怎么有吸引力,焦圈兒、豆汁兒等老套路,恐怕青年一代去光顧的欲望還不如去麥當勞、肯德基的多。當然,也有堅持得住而且還不錯的,比如北京的“慶豐包子鋪”,口味兒適中,價格也還大眾化,生意就一直都還算不錯。
老字號是一種文化符號,骨子里是中華民族各種行當里頭能夠代表民族特征的精英層。老字號又是一種商業符號,體現了一個企業的產品在市場上的被認可度。
能夠把商業符號和文化符號結合起來,才是經久不衰的生命力所在。如全聚德,如果大家都不去吃,這個字號離當擺設也就不遠了。還有同仁堂,哪怕是在西醫所向披靡的今日,也還是占有一席之地的。
老字號在今日商業競爭如此慘烈的環境下,生命力還是很頑強的,比如,一直被洋品牌如PG、聯合利華的眾多產品線所霸占的洗發液市場和化妝品市場,一些60年代、70年代很流行的,80年代之后被洋品牌完全擠出市場的產品,比如上海的“蜂花”洗頭液加護發素,又悄然回來了,價廉物美,價格只有洋品牌的幾分之一,很受工薪階層的歡迎。不單是被喚起了溫馨記憶的中老年人,連一些青年人也樂于一用了。
老字號用不著妄自菲薄,文化這個符號印記是不可磨滅的,商業符號的強化,在于傳承者的有所作為。當然,不能把老字號穿上不倫不類的西服加草鞋,還是要立足于中華文化的根基,在其之上開鑿新的商業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