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2日下午4點,在中國茉莉花茶的裊裊香霧中,來自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的兩位營銷學教授兼沃頓互動媒體項目聯席主任,埃里克·布萊特勞(Eric T.Bradlow)和彼得·費德(Peter S.Fader),跟記者分享了他們關于互聯網營銷的觀念和看法。彼得·費德的臉型偏尖,幾絲銀發增添了他的儒雅學者風范;埃里克·布萊特勞則長著一張團圓臉,圓睜的眼睛顯出探究的渴望。
就像一粒石子投入湖面引發的圈圈漣漪,每個問題都能引出兩位教授的真知灼見,并認真討論其中的分歧之處。與其說這是一次采訪,不如說是沃頓商學院的下午茶話會。
平板電腦將摧毀電子閱讀器?
《商務周刊》:為了訂閱國際最新版的暢銷書和報紙,許多記者都在考慮購買Kindle 3,但如今蘋果的平板電腦iPad來勢洶洶,于是,記者就猶豫彷徨了。你們怎么看待這兩種產品的市場前景?
彼得·費德:光從看書的角度說,Kindle有更好的消費者體驗,畢竟采取了電子墨水技術顯示屏,但亞馬遜失敗的運作直接導致了這個設備黯淡的市場前景。亞馬遜應該是把這個好東西送給使用者,不收設備費,但可以收訂閱費。這樣就把設備純粹作為一種媒介而不是一種很有價值的資產。他們的錯誤是沒有把Kindle免費化,而是把它作為一個高高供起來的商品。
埃里克·布萊特勞:我同意他的說法。另外,對很多人來說Kindle和iPad是不同類的產品,就像它們的名字一樣,一個是閱讀器、一個是多功能的平板的電腦。iPad是一個多用途的產品,蘋果會讓很多人來為iPad開發應用程序,構建出一個多用途、多功能的平臺。但不可否認的是,iPad已經摧毀了電子閱讀器這個小眾市場。
彼得·費德:我跟我同事的意見完全一致,我同意的是Kindle肯定是沒有未來了,多功能的設備會贏。亞馬遜如果當時把這個設備的定位定得低調一點,不那么重視設備的話,還是有希望的。因為這兩個設備都很薄,人們可以在擁有iPad的同時擁有Kindle,這就像有人在電腦上看視頻,也有的人在電視上看視頻,但用戶體驗是不太一樣的。
埃里克·布萊特勞:是的,我覺得他們如果這樣做的話還是有希望的,但是現在晚了。
《商務周刊》:按照兩位的看法,平板電腦肯定是會侵占電子閱讀器的市場,那么最終市場格局會是怎么樣的?電子閱讀器的市場是完全被摧毀了還是說會有一定的小眾市場?
彼得·費德:我覺得還是會有小小的市場的。正如亞馬遜的CEO杰夫·貝索斯(Jeff Bezos)所說,“這是給真正熱愛讀書的人用的”。他所說的這批人是真正看書的,不是玩一會游戲再看一會書的。這就是電子閱讀器所針對的狹小的市場,這是很小眾的市場,不是大眾市場。
埃里克·布萊特勞:我同意他所說的最終結果。但是我覺得這個過程當中還有推波助瀾的因素:現在iPad里面的書里可以嵌入視頻和廣告,這就會把資金吸引過來。有了投資,產品就會在這個環境里開發得更多,價值鏈也會更加完善。可能有些人會更喜歡以傳統的方式讀書,但當大量資金流向新媒介的時候,就會提供一個更好產品誕生的環境。相對而言,專為老媒介制作內容的人員和資金就會更少了。同時,現在讀書的這一代人也在慢慢發生變化,或者說新一代人不是像以前那樣讀書了,他們希望有互動的內容。從這個角度來說,平板電腦要比電子書好。所以說我們兩人的觀念根本上是一致的,只是存在速度、規模、程度的差異。
彼得·費德:確實是的,我們的觀念的差異就是在速度和程度方面。我覺得多媒體書的到來和普及是一個換代的過程,是要隔一代人的,比如說15年內主要文字的媒介可能還是紙和電子的形式,視頻恐怕得更久之后才會出現的。
埃里克·布萊特勞:我覺得他說的可能是對的,但我希望最后情況會不一樣。
微博如何實現贏利?
《商務周刊》:現在Twitter很流行,它也是通過人際關系的構建來增加客戶黏性。其實社區和社交網絡也是如此,你們覺得微博的獨特點在哪兒?如何取得商業成功呢?
彼得·費德:我非常愛用Twitter,它跟facebook不是一回事,跟社交網絡也不是一回事。我每天花在Twitter上的時間非常多,這是我每天愿意積極交流的一種體現。在Twitter上,我基本上跟我交流的人都沒有見過面,但就是有這樣的機會可以以短短的信息喊出你的想法。當然,微博也在經歷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其形態跟前兩年有所不同。
埃里克·布萊特勞:我來回答第二個關于贏利的問題,因為在第一個問題的答案上,我完全同意彼得說的,我也是非常愛Twitter的,我幾乎不上facebook,上它也是通過Twitter來傳遞我的信息。我覺得Twitter有足夠的客戶黏性,網站辦得非常好,是時候該好好想想如何贏利的問題了。他們有很多的機會和方式。第一種選擇是廣告,就是開場的廣告。第一種是出賣數據,現在已經有人在賣Twitter的數據了。還有一個是訂閱,通過付費,或者是免費的情況下可以發多少條Twitter,諸如此類。
彼得·費德:我覺得Twitter的起源是一個很純真和很可愛的網站,讓大家上去說一說“我今天去看望奶奶”之類的話。這是很以消費者為基礎的、很輕松的社交網站。但我覺得它發展的方向會是更多的商業化,比如企業會在Twitter上跟蹤他們用戶的心態或者更廣泛人群的心態。當然,我覺得Twitter這個名字是一個問題,因為它太可愛了。我認為Twitter也可以采用像Google那樣的模式,就是用戶不付費,而是由企業付費,來搜集用戶數據進行市場調研和推廣,這是賣數據的形式。我覺得最后微博里的贏家不見得是Twitter,現在facebook也在試,新浪也在試微博。未來這個領域里的贏家還不一定是現在出名的公司。
社交網絡又如何贏利?
《商務周刊》:兩位教授只上Twitter不上facebook,這是不是代表社交網絡已經呈現衰退的態勢呢?兩位覺得他們應該如何改進實現贏利呢?
彼得·費德:這只是一個年齡的問題。沒有facebook,我的孩子這代人是過不了日子的。Twitter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好上手的工具。雖然我完全不了解facebook的好處,但我的孩子們是很了解那些好處的。
埃里克·布萊特勞:我覺得確實存在一個年齡層的問題,還有就是Twitter或者是微博可以跟你分享的信息量是有限的,只有140個字。相對facebook而言,Twitter覆蓋的人群會更廣更深。
《商務周刊》:埃里克教授曾經說過,社交媒體轉型成社交商業網絡是非常困難的,那社交網站的贏利點在哪些方面?
埃里克·布萊特勞:社交網站有很多營利模式,大家很看好的就是廣告,但我覺得這不是他們最好的營利模式。我覺得對產品和服務的評分、評語和排名是更好的模式。現在對這些服務的需求非常多,大家都需要知道對產品和服務更加具體和詳細的評價。現在有一些點評網站幾乎要統領世界了,大家幾乎都去上面看東西。如果facebook能夠與點評網聯合起來,這樣用戶不光能夠得到非常具體和針對性的建議,而且還是從他們的朋友、伙伴那里獲得的建議。
彼得·費德:我同意廣告不一定是社交網站首要的營利模式,但我覺得不能輕易地排除一個很小的展示廣告的力量,它也是很重要的一種營利模式。確實,社交網站有多種營利的模式,因為它們已經成為非常重要的一個門戶,人們可以從上面獲得產品、獲得服務、可以做廣告、可以從事商務。他們會有很多的方法可以贏利。
誰將主宰數字客廳的未來
《商務周刊》:蘋果和Google都在做數字客廳,彼得·費德教授說過,新興企業取代現有企業需要經歷緩慢的歷程,那么您可否結合他們的跨界具體講解一下嗎?
彼得·費德:回頭看十年前的話,我們誰也不會想到蘋果或者Google這樣的公司會在客廳里面展開一場爭奪戰,而現在不僅是蘋果和Google,還有很多的參與者對于客廳的娛樂權展開爭奪,包括索尼、松下、微軟和亞馬遜。他們都有機會,最后要看什么樣的技術和營利模式占上風。這是很值得觀察的過程,但很難預測,我們連猜都不能去猜。
埃里克·布萊特勞:我覺得只有兩撥人會在這個過程中掙錢,一個是設備的生產供應商,還有一個就是能夠找到更好傳送方式的供應商,不管是有線還是衛星。這兩撥人會掙到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