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中國反圍堵》
◆著者:蕭三匝 何伊凡 白益民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4 月
◆定價:36.00元
中國企業走出去并購,這是一個“奢侈品”,不是廉價品。現在我們所有中國的企業走出去基于一個共同心態:把低成本優勢和低成本競爭策略,用在海外去抄底、去撿便宜貨、去扭虧、去快魚吃慢魚。但目前這樣的做法還鮮有成功的案例,從汽車產業上汽收購雙龍, TCL收購湯姆遜,甚至中國臺灣的明基收購西門子手機業務,全部不成功。海外戰略不能操之過急,它不是逢低吸納、逢高出手,不是肚子還沒吃飽就去想的事,它應該是個奢侈品,應該照著做奢侈品的感覺做海外并購才可能成功。有些企業以為落難公主落到中國就能活,對那些國際上破敗的品牌充滿興趣,用低成本買到就沾沾自喜,以為“中國制造+國際品牌”就能夠成功。到現在為止,這種心態害了我們。近10年來中國企業海外發展不是很成功,主要是心態不成功。
剛才舉例的這些產業,是低成本非常盛行的地方,它們在國內慣常用低成本策略,甚至零價格收購破產企業,然后讓工人下崗,地皮重組,最后統一貼牌,大批量生產,低價格銷售,快速發展,這也是中國制造的核心競爭力。這種企業積累起來的經營思維,用在國際收購、經營、整合上,是很難成功的。如果家底不夠殷實,以小吃大,蛇吞象,總是希望用不到10億美元就能搞定一個大品牌,那以后的困難就會很大。
國際戰略的另一個主角是央企,特別是資源型企業,它們也有這種抄底思維。抄底這個詞就是一個短線操作的概念,對于任何長期經營者來說,重要的不是買這個企業的價格,而是如何發揮這個品牌價值。撿到一個便宜貨,到你手里可能就變成燙手山芋了,因為你維持它,救活它,需要很高代價。你為什么買它?就是因為品牌、技術和人才,所有國外的品牌、技術、人才都是需要高價養活的。央企發展的一個戰略,是國家發展中急需的資源,在購買價格不占優勢的情況下也得去買,像中海油買尤尼科,中鋁參股力拓等。但我們看到央企在買這些企業的時候都很急,讓外界感覺像以一個國家姿態出現,忽視了對方的感受,導致收購功敗垂成。這里面最大的問題是沒有長期規劃,既然是必需的,就應該早早布局,放長線,慢慢做這件事。如果說制造業海外收購是一個窮小子撿便宜心態,收購海外資源就像要斷糧了才去買糧食,你一急就被別人控制住了。
我想說,這是一個吃飽肚子以后才去追求的事情,用飽暖之后的心情去處理海外收購,核心是把海外戰略當成品牌提升戰略。
但是中國有沒有成功的案例呢?有,在中國服裝界一個是Kappa,一個是寶姿。Kappa是把意大利品牌買過來,讓韓國人來注入活力,然后在中國制造,高端消費,恰恰迎合了中國對高端品牌的需求。陳義紅對品牌的運用整合非常好,他實際上是一個品牌運營者、管理者,并不是抱著撿便宜心態,而是想如何激發這個品牌新的活力。他并沒有把Kappa品牌做低,而是做得很高。他目前在準備收購日本的Phenix,我認為這也會成功的。還有一個獨樹一幟的品牌就是寶姿。大家都以為寶姿是一家國際品牌,實際它是一個福建團隊在中國香港、北美、歐洲做的品牌,但它給中國人一個非常高端的形象。這個品牌實際上完全是國內品牌,這說明中國人掌握了做高端品牌的訣竅,非常值得研究。
除服裝行業外,我還很少看到其他行業的國際戰略取得這樣的成功。而服裝業的奧秘,我認為就是擺脫了低成本心態,一開始就把它當成奢侈品來做。
因此,我們要用富二代的心態來看待國際收購。第一代是艱苦創業的企業家,他們不舍得花錢做這樣的事,現在應該是中國企業進入第二代了,整個國家的發展進入第二代了。未來發展中我們的海外戰略,應按照富二代、按照做奢侈品的心態來做。韓國的三星是成功的例子,到現在也不過40年歷史,它1992年開始實行高端戰略,完全放棄低端,不宣傳三星的韓國因素,用很高昂的成本做品牌,最后變成了國際品牌。
現在我們討論任何海外國際戰略,都要以一個長期的眼光來看,一定不能一事定成敗,不能太過急功近利和短視。用歷史的心態來研究中國企業海外戰略,才能夠更冷靜、更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