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即物物相連的互聯網。物聯網的核心,是將本來普通的物品聯到網上,從而使這些物品之間具有通信功能,物品本身也就具有了某些靈性,能告訴消費者其自身攜帶的信息。
我們對物物相連期待很久了。尼葛洛龐帝在1995年的《數字化生存》一書中,就指責“今天家用電器所處理的信息真是少得可憐”。他高瞻遠矚地做出很多展望:比如,你的冰箱注意到牛奶沒有了,會主動“請”汽車提醒你,在回家途中順便買些牛奶回來;而汽車呢,由于足夠的智能化,一旦被盜,它可以打電話給你,告知它的確切位置。或許它的聲音聽起來像被嚇壞了的樣子。
這些展望之所以還沒成為現實,是因為物與物之間缺少電子通信。如果嵌入不同物品中的微處理器不僅消耗信息,同時也能制造信息,我們就能進入一種嶄新的生活:人類使用的任何器具都將是簡單化或復雜化的個人電腦。這種情形可以稱之為“無所不在的電腦化”(ubiquitous computing)。
很容易把這種“無所不在的電腦化”理解為硬件和軟件的飛速進步。其實,關鍵不在軟件或硬件,而是數據。IBM“智慧地球”項目開宗明義的說:“今天,醫療影像占據了全球數據的30%;倫敦有1萬臺攝像機提供安保數據;日本3000萬輛汽車帶來路況數據我們還能獲取個人、社會、市場甚至地球每個角落的數據。是被這海量數據所吞沒,還是擁有駕馭它們的力量?通過創新科技,我們可以測量四面八方的數據,通過實時處理和智能分析,從中發掘出關鍵信息,支持領導者們做出智慧的決策和行動!”
換言之,“無所不在的電腦化”的背后,是把生活中各不相連的電腦處理流程,諸如民航訂位系統、銷售點數據、各種網上服務等互聯起來。例如,在海爾的物聯網家庭中,消費者通過冰箱門上的小觸摸屏,能實時監測和管理冰箱內部食物的存儲情況,點擊相關標識就能查詢超市里的商品信息并在線下訂單,享受送貨上門的服務。
看到這樣前景的不止是企業,還有政府。日本總務省在2004年就提出“u-Japan Policy”,這里的“u”就是“ubiquitous”。該政策的目標是在2010年建成一個無所不在的網絡社會,它構成了“e-Japan”戰略的重要內核,而該戰略是經日本內閣通過的國家整體信息技術戰略。“u-Japan”政策的主要內容包括:無所不在的網絡發展(有線/無線接入的無縫環境,全國范圍內的寬帶設施,物聯網以及網絡合作設施),先進的信息通信技術(ICT)應用以及ICT使用環境的改善。
韓國也不落人后的提出了“u-Korea”戰略,源自韓國信息通訊產業部2004年的IT839戰略——在3—4年內增加8種新型IT服務,服務運營商敷設3種新的無線寬帶設施以提供高質量的無所不在的服務,為了豐富用戶體驗,9種硬件和軟件產業被設定為增長引擎。2005年,韓國政府把這一戰略修訂為“u-Korea”,不僅意在運用IT技術為民眾創造衣食住行、體育娛樂等各方面無所不在的便利生活服務,也希望通過扶持IT產業發展新興應用技術,強化產業優勢與國家競爭力,最終給韓國社會帶來整體變化,所以,在韓國,u-city、u-home、u-tourism、u-business、u-government等說法隨處可見。
2006年,中國也提出了“2006—2020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今年的全國“兩會”上,物聯網被列為國家層面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然而,由于缺乏完善的應用組織方案和成熟的業務模式,產業集中度和行業融合度還比較低,同時,產業鏈長、研究力量匱乏、完整的技術標準體系很難建立,都讓物聯網在我國更多還處于炒作階段。
將來,我們可以設想一個龐大的“物聯網”的存在,也就是所有參與流通的物品的編碼網絡。由眾多服務器組成的物聯網和目前的計算機互聯網以及無線通信網絡一道,構成了新一代的網絡系統,人、計算機、貨物在網絡上準確定位。
在物聯網的世界里,現實既包括虛擬的成分,也包括真實的成分。這會給人類的生產與消費帶來怎樣的后果?毫無疑問,我們會由被動消費進入到一個對“真實”世界里四散的聯網物品展開主動消費的新階段。我們可以生產或重新組合我們的消費品,并且隨時隨地這樣做。我們在現實與虛擬之間來回穿梭。然而,這種轉變不是沒有代價的。賽博游牧一族的移動性——也即我們與現實分離再重歸現實的能力——要靠他人的苦工才能完成,比如印度呼叫中心的話務員、中國富士康流水線上的工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