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創新講究的就是鼓勵和保護,不是講究公平和對等的進出口貿易。自主創新就是寂寞的長跑。各界的任務是讓已經艱辛無比的長跑者不再寂寞
最近和一位跨國通訊設備公司的高管朋友一起吃飯,談起他們現在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就是有關自主創新產品的認定。事實上,自從中國政府將自主創新立為國家戰略以來,這個問題就一直處于暗戰之中,不僅跨國公司一再游說、抗議,國內學界也多有不同聲音。因此,一個稱號的認定標準,其實拷問的是我們究竟如何看待自主創新這樣一個“大詞”。
根據《國家中長期科學技術規劃綱要》配套政策實施細則、《國家自主創新產品認定管理辦法》以及一些地方的相關規定,一旦被認定為自主創新產品后,將在政府采購、政府投資設備及材料、國家重大工程采購等財政性資金采購中優先購買,并在高新技術企業認定、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相關產業化政策中給予重點支持。尤其是政府采購,更是一個讓人眼紅的大蛋糕。財政部的數據顯示,2008年中國政府采購規模為5900億元,大致只占到當年GDP的2%左右,而按照國際統計數據,政府采購市場通常要占到一個國家年度GDP的10%—15%左右,可見在未來中國政府采購市場的巨大潛力。也因此,跨國公司普遍希望中國徹底開放這一利益巨大的市場,尤其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中國推出了投資4萬億元的經濟刺激計劃,跨國公司及其背后的美國、歐盟等經濟體政府、商會、貿易游說組織更加大了對北京游說和施壓的力度,2008年試行、2009年正式開始的自主創新產品年度認定,自然成為爭奪的焦點——跨國公司也想拿到中國自主創新產品的資格。
在2008年和2009年的國家自主創新產品申報說明中,我們可以看到,產品門類主要選擇計算機及應用設備、通信產品、現代化辦公設備、軟件、新能源及裝備、高效節能產品等6個高科技領域,凡在中國境內依法設立、具有中國法人資格的產品生產單位均可申請,有7項認定條件,其中包括“產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產品具有自主品牌”。說明中明確所謂“產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是指“申請單位經過其主導的技術創新活動,在我國依法擁有知識產權的所有權,或依法通過受讓取得的中國企業、事業單位或公民在我國依法擁有知識產權的所有權或使用權。同時,申報單位對知識產權使用、處置、二次開發不受境外他人的限制”;所謂“具有自主品牌”,即“申請單位擁有該產品注冊商標的所有權,產品銷售使用的商標初始注冊地應為中國境內,且不受境外相關產品品牌的制約”。
必須佩服規則制定者對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定義切中要害,一個最直截了當的證據是:目前在華的幾乎所有著名跨國公司都不大可能滿足這兩點。盡管有很多在中國設立有法人公司,但他們的專利、商標的所有權和初始注冊地基本都在母國總部,其中國子公司要使用這些知識產權和商標,需要向總公司支付一定的許可使用費??鐕究梢哉f自己中國子公司的產品“Made in China”,是中國貨,中國商務部和發改委也公開表示過外商投資企業在華投資生產的商品應算作“國內產品”,但中國子公司沒有知識產權和商標所有權,再高科技的“國內產品”都不算是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自主品牌?;蛟S有少數跨國公司將其中國研發中心開發出的某些專門針對中國市場的產品以中國子公司的名義注冊專利(這種情況在美國公司的歐洲子公司中曾較多出現),但恐怕也很難符合“對知識產權使用、處置、二次開發不受境外他人的限制”這一限定。
應該是經過很多次的“暗室博弈”,今年科技部會同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起草的《關于開展2010年國家自主創新產品認定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見稿)》,將這兩個厲害的認定條件修改為“依法在我國享有知識產權或知識產權許可使用權”和“依法在我國擁有產品的注冊商標專用權或使用權”。我不是研究法律的,但也知道這相當于允許跨國公司通過向其中國子公司許可使用知識產權與商標,而獲得自主創新和自有品牌的綠燈。
這種修改肯定讓我的那位外企朋友松一口氣,但我覺得很遺憾?;蛟S對于政府來說,那只是一張牌,可以對沖人民幣匯率、對臺軍售、人權問題的一張牌,但對具體的某家真正從事自主研發、打造自主品牌的中國本土企業來說,那卻可能是扼住喉嚨的一只手。自主創新注定是艱辛的,需要經歷長時期無數次的研發失敗,需要面對先發國家鐵幕般的技術鎖定,需要在不信任的市場眼光下先生存后發展。一位師長經常說一句話,自主創新就是寂寞的長跑。各界的任務是讓已經艱辛無比的長跑者不再寂寞。我們之所以倡導和扶持自主創新,正是因為我們在技術能力和產業化方面還落后于別人,還不如別人——請注意,我們不如別人,所以要依靠自主創新,如果我們和別人同等水平甚至高于別人,那還提自主創新干嗎?政府工作報告上早改成“引領創新”了。
說到底,自主創新就是千方百計尋找路徑,來盡力逐步縮短我們和別人的差距。說到底,自主創新講究的就是鼓勵和保護,不是講究公平和對等的進出口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