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隔近三個月之后,鄒曉春和黃燕虹終于站上了國美董事會的位子。12月17日,國美電器(00493.HK)再次在香港港麗酒店召開特別股東大會,與9月28日那次扣人心弦的股東大會不同,黃光裕的代表鄒曉春毫無懸念的成為執行董事,妹妹黃燕虹被委任為非執行董事。這個結果盡管距大股東方最初的要求有一定距離,卻是雙方在法律框架內博弈、協商出的結果。從8月5日晚間國美電器在港交所發布公告稱接到黃光裕方面要求召開臨時股東大會撤銷陳曉董事局主席職務,大股東與國美電器現任管理層矛盾大白天下算起,一場疾風暴雨般的公司控制權之爭至少從表面上終于落下帷幕。
但是,這場引發全民熱議的公司奪宮戲在中國商業史上的標本意義探討,卻不會隨著2010年的結束而落幕,所有人都相信它會被一再提及。
很多媒體將國美內部控制權之爭稱為陳曉和黃光裕“兩個男人的戰爭”,也即公司創始人兼大股東與職業經理人的爭斗。這種概括很能吸引眼球,但并不準確,因為漏掉了另外的重要一方——貝恩資本等機構投資者。陳曉作為職業經理人,在整起事件中為很多人所唾罵,手持國美32.47%股份的黃光裕則獲取了大多數民眾道義上的支持,在各門戶網站的在線調查中,黃光裕的支持率基本都達到了90%以上。但即便如此,在9月28日的國美股東大會上,黃光裕的更換董事會訴求還是沒有實現。正如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中國中小股東權益保障委員會學術委員會主任仲繼銀發表于本刊10月20日的《進步還是阻礙:國美之爭的公司治理含義》一文中所說,黃光裕和陳曉爭奪的主要是第三方國美股東在臨時股東大會上的投票支持,這是一種“股份代理權爭奪”(proxy contest),本質上是爭奪第三方股東的信任。
改革開放后出現的家族企業至今只有30年歷史左右,有關職業經理人、公司治理結構、引入國際資本等現代公司的戰略選擇及爭議,也是近年來才逐漸增多。國美的這場斗爭,也讓中國眾多私營企業空前關注公司發展過程中的治理問題。在9月28日國美特別股東大會結束的第二天,北京300余家私營企業和基金公司的負責人就聚集在一起,結合國美事件,討論如何在公司制度下,讓企業在董事會和股東會的結構治理上能夠相互制衡。
國美是在香港上市的公眾公司,此次控制權之爭主要遵循的是香港的法律規則。在內地的公司法體系中,股東大會是公司最高權力機構,董事會的主要職責之一是執行股東會決議;而在香港使用的英美法系則奉行“董事會中心制”,即除了股東會保留的,董事會具有一切權力,黃光裕在入獄前刻意塞給國美董事會的龐大權力讓他在失控董事會后作繭自縛。盡管“股東大會和董事會的權力邊界”引起了諸多爭議,但國美爭奪戰中雙方在規則下博弈的有序交鋒,同樣可以啟迪中國工商業界:公平的規則可以將表面的激烈與內在的平衡奇妙地結合在一起。
國美事件余溫未退,另一家民營大企業阿里巴巴與股東雅虎之間也爆發了股權大戰,并有風聲稱,雅虎CEO巴茨有意取代馬云團隊掌握阿里巴巴控制權。緊接著,11月下旬,關于軟銀CEO孫正義與千橡網的股權之爭也被爆出。從現代企業發展史看,諸多家族企業在轉向現代公司治理的過程中引進外部投資者,稀釋家族控制的股權,將公司的股權趨向多元化似乎已成為國際慣例,但由此可能引發的公司政治風波正在煎熬著走在第一線的中國企業。
針對業界質疑貝恩資本在國美之戰中試圖控股逐利的“野蠻”形象,其董事總經理竺稼稱:“第一,我們沒有和誰捆綁、有共同進退的約定,貝恩是在國美前景不明朗的情況下進入,簽署的是常規的保護性條款:第二,進入董事會,貝恩在全世界各地的投資都有對董事會席位的要求;第三,貝恩投資的是可轉債,對債權人都有一定保護,這是在一個特定時間要求的保底回報?!笔聦嵣希惗鞯脑V求也獲得了入股國美的其他機構投資者的支持。
在國美之爭前,還沒有一家企業的內部矛盾如此公然于天下,雙方出招、接招的細節皆在公眾眼皮底下。在法律框架下解決內部權力糾葛,這是企業規范化發展的必備素質,國美之爭給新時期中國公司治理和商業倫理上了生動的一課,也開啟了新的探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