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騰訊公司董事長馬化騰與一年前“不一樣了”。一位近期與他有過接觸的互聯網人士如此描述到:“你能感覺到3Q戰爭對他的震動……一個人原來趾高氣揚,突然被人啪地打了一巴掌。哦,還有別人吶。”
“打”馬化騰一巴掌的人是360公司董事長周鴻祎。作為3Q戰爭的“勝利者”,周近來致力于布道微創新,“小公司組織不起研究院,沒法兒十年磨一劍,但小公司可以通過微創新找到用戶的需求,也可以探索出一條自己的路。”
按周鴻祎的解釋,不是非得擁有“發明”、“模式”、“平臺”才叫創新,一個不起眼的改進如果能讓用戶體驗變得流暢、簡單,那也是創新,打動用戶的這個點可以稱之為微創新。在周看來,小公司的生存之道得靠微創新,他的“小公司”奇虎360走的就是微創新之路。周以360密盤舉例道,“其實國際上同類產品很多,都用APS算法,問題在于它們太專業,不適合普通用戶。而我們把高深技術藏在后面,用戶只需要口令和磁盤空間即可保護私密文件。這就是我們的微創新。”
微創新雖然適合“很多資源、人力有限的小公司”,但并不能保證其市場競爭能力。因為中國的大型互聯網公司往往心態上“經不起失敗”,創新投入趨向保守,更愿意通過“干掉”可能取代它們的小公司而保住江山。“滅”創業小公司的手段最為人詬病的即是攜巨大的流量和用戶規模推出同類產品,讓小公司毫無還手之力,由此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創業成本逐年攀升。周鴻祎表示以自己的經驗而論,“初創項目的投資標準已經漲至100萬美元”。基于這樣的產業背景,周稱史無前例的3Q戰爭是“創新與壟斷”兩種價值觀的碰撞。
3Q戰爭發軔于今年初,其時騰訊以“二、三線城市靜默安裝”的方式進入互聯網安全行業,這個小行業的領頭羊360盯防大半年后,9月27日,以“保護用戶隱私”的“形式”打響了3Q戰爭。一時間雙方以公告、聲明等方式互相攻訐,而且均獲得業界不少擁躉,聲援360者認為其對騰訊加以制衡,是對“抄襲”、“扼殺創新”的抗議;騰訊則與四家互聯網公司發表聯合聲明,反對“360不正當競爭”,呼吁從業者“不要與360發生任何形式的業務合作”。
戰爭的高潮是11月3日,騰訊以360的“扣扣保鏢”將其逼入生死存亡之境為由,做出了一項“艱難的決定”,要求數億互聯網用戶在360和QQ之間“二選一”。但這一“艱難的決定”將社會輿論推向360方面,11月8—15日作家鄭淵潔發起的《關于騰訊和360支持者數量的鄭氏調查》顯示,70%的參與者支持360,只有8%的人支持騰訊。
幾乎波及所有人的戰況最終引來了監管部門的通報批評,11月21日,工信部勒令360、騰訊恢復軟件兼容,向“社會道歉”。雙方均在第一時間發表致歉聲明,稱將反思自身的發展策略。馬化騰反思的重要成果是8條論綱,包括未來的互聯網客戶端將不再重要、革命者應當占據產業鏈源頭、大家應該追求稀缺性等。12月初,馬表示騰訊將身體力行這8條論綱,以開放和分享為原則,“步入為期半年的戰略轉型籌備期”。
騰訊的計劃獲得部分業內人士的期許,比如互聯網專家謝文認為這是“騰訊反思后最好的選擇”。而360也在向溫和的方向轉變,周鴻祎說,以后“考慮用戶的同時也考慮廠商利益”,并且“即使用戶投訴再厲害,我們也不會做專門針對一個廠商的功能,避免引發風波,殃及用戶”。周甚至指著新更換的公司LOGO笑道,原先我們是銳利的盾牌,現在變成了太極球體,“沒覺得老周圓潤了很多?”
3Q戰爭能帶來的唯一影響,恐怕就是周、馬二人微調各自的發展步伐,至于業界期許的其他變革則很難發生。例如用戶隱私,由于3Q戰爭焦點過早轉移至“創新與壟斷”,很難判斷3Q戰爭能在提升用戶個人隱私保護方面起多少作用。而雙方舌戰的焦點“創新與壟斷”,顯然我國《反壟斷法》缺乏可操作性和實例的尷尬局面不會因為3Q戰爭而有所改變。
“這五年跟前五年已經不一樣了”
——專訪奇虎360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周鴻
《商務周刊》:經過這次風波,360和您個人會有哪些調整?
周鴻祎:作為中國最大的網絡安全服務商,我們立志于給用戶提供最安全的上網體驗,但是在用戶利益和廠商利益之間,你不得不作出一些選擇。我們以后做任何產品都會繼續考慮用戶利益,但也會考慮廠商利益。即使用戶投訴再厲害,我們也不會再做專門針對一個廠商的功能,以免引發風波,殃及用戶。
有時候我說話、舉例子老得罪別的公司,比如我喜歡Google,老夸它,國內的搜索公司就不高興。中國人講話追求的是外圓內方,所以我們以后盡量不做言語上的攻擊,促進產業環境和諧。另外希望大家不要關注八卦,應該關注中國互聯網的狀態。3Q這個事情已經過去了。
《商務周刊》:那么,中國互聯網的生態環境這幾年發生了哪些顯著的變化?
周鴻祎:這五年跟前五年已經不一樣了。當年易趣、攜程剛起來的時候,門戶比較大,大家都找門戶合作。各門戶的BD(業務拓展)部門負責公司之間的合作,我認為過程還是非常順利的。很多小公司包門戶的頻道共同發展,比如我們當時包了三個。當時互聯網公司并沒有對流量、用戶這些領地做界限清晰的劃分。這幾年,你作為一個小創業公司去找大型互聯網公司談合作,他理都不理你。現在他們心態不一樣了。
《商務周刊》:也就是說,您認為中國互聯網的創業環境越來越艱難?
周鴻祎:確實是這樣。美國這么多年一直都是以10萬美元作為天使投資人的標準,蘋果、Google最初拿的錢都是10萬美元。但是在中國,10萬美元也就是十年前的價格。現在真的很難,一個初創項目沒有100萬美元打不住。大企業會從你這兒挖走整個團隊的人,你有再好的創新都不行。大公司知道新出來一個模式后就開始琢磨你,它一模仿,你怎么辦?所以我經常告訴創業者,沒事別瞎接受采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