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經過20多年的恢復發展,中國慈善事業已經具有一定的規模,并進入一個快速發展時期,但必須承認,我國的慈善事業與其他一些國家相比,確實還存在著很大差距。由于國外的慈善組織運作時間長,它們的一些具體實施辦法或許可供我們借鑒。
資料顯示,西方國家至少在13世紀就存在由教會主持的慈善賑濟活動。1601年,世界上第一部慈善法律《伊麗莎白濟貧法》在英國誕生。19世紀,歐洲、俄羅斯和美國已經開始出現少數名目不等的私人基金會。到了20世紀,慈善事業在西方更是風起云涌,成為一股強大的世界潮流,涌現出一批像蓋茨、巴菲特那樣聞名世界的慈善家。
如今,現代慈善事業在英美等發達國家已經發展成為一個龐大的社會部門和重要的產業,甚至超過了大多數營利產業的規模,占到其GDP的4%-6%。而我國慈善與非營利行業的資本產值規模,只占到GDP的0.21%左右,遠遠低于發達國家,與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相比也有相當的距離。
國外慈善機構的管理方式大多以公司化模式為主。其實質是非營利組織,但運營模式相當于商業公司。其中,機構的決策權掌握在機構董事會手中,而董事會要通過選舉產生。
董事會的主要職責是保證慈善機構能夠真正地以慈善為宗旨,按照合理的方式開展活動,實現機構的良性運轉。慈善機構中的工作人員,主要包括領取工資的正式員工和招募的義工。
如果正式員工通過機構為個人謀取私利,輕則免職,重則受到法律審判。在慈善機構的內部,一般也有約束本機構和成員的準則,其內容涉及運營的規章制度、決策程序、善款的籌集撥付以及運營費用的預算、核銷等。民眾可以隨時到慈善機構查閱賬目。若機構因經營不善而倒閉,其遺留財產不能流入私人口袋,必須轉讓到其他慈善機構。
國外慈善機構的運營機制大致如下:慈善機構會通過親自上門、電話、互聯網以及郵件宣傳等方式尋求個人和商家的支持,獲得各種形式的募捐。
同時,機構還可通過進行投資和商業活動獲得部分額外收入。機構獲得的所有捐贈和收入將分為兩部分使用,一部分用于維持公司運作,如租用場地、發放工資、差旅補貼、組織募捐活動等;另一部分則用于特定的慈善目標。
在分配捐贈物資的過程中,機構中的全職工作人員將負責聯系需要捐贈的機構和單位,并完成所需文件工作。機構在世界各地通過大量的義工或臨時雇用的人手對捐贈物資進行整理、倉儲、裝卸,并與當地的相關機構合作,將物資轉運至需要的地方。
國外對慈善機構的監督主要包括法律、行政和社會監督三種形式。法律方面,大多數國家會通過稅務法、慈善法和相關非營利組織法來監督慈善機構的行為,并規定對慈善機構的稅收減免。對于侵吞善款或弄虛作假的慈善機構,其責任者將依法被起訴。
行政方面,一般來講,國家會通過特定的監管機構對慈善機構的內部治理、投資行為、財務報表以及審計制度進行監督,保障機構資金運營透明度,維護募捐者的權益。
在一些國家,如美國和英國,管理部門會要求慈善機構每年上交詳細的年度報告,匯報機構的扶助情況開支、運營開支以及籌款活動開支。另一些國家,則會通過特定機構來制定對慈善機構的監督和評估制度,迫使慈善機構在監督力量的推動下,提高運營的透明程度。除此之外,慈善機構每年還要向社會公布其資金籌措情況、扶助支出情況和財務報表,接受社會的監督。
英國
英國是歐洲慈善業最為發達的國家。英國慈善法由普通法和制定法構成,制定法采用的是相對統一集中的立法模式。
1601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頒布《慈善用途法》確立了政府對慈善基金會的管理權,并確立了慈善機構既有公共性質,又具有私人性質這一基本原則。該法案還規定,給予慈善基金會以優惠的待遇,免除其若干稅賦。至今,《慈善用途法》基本精神在英國仍被遵循,并在美國發揚光大。
此后1958年的《修養慈善組織法》確立了“只有為了公共利益目的設立的信托或機構才可能屬于慈善事業的管理”的原則。現行《慈善法》于1960年制定,并于1992年、2006年進行修訂。
1992年的新《慈善法》明確規定,公眾中的任何成員只要交付一定合理的費用,就有權獲得慈善組織的年度賬目和財務報告。對于那些公益性非營利組織來說,公眾對其信息披露的要求不亞于上市公司。與那些老牌慈善組織相對完善的籌資渠道和資金管理體制相比,新成立的小型慈善民間團體自2007年起也被納入監管范圍。
英國政府專門成立了“慈善委員會”以監督管理和規范慈善組織的行為。該委員會對慈善組織內部的治理結構、投資行為、財務管理和審計制度等提出了許多具體的要求和標準。為確保慈善組織遵守這些規則,政府還制定了一系列的監督和評估制度。
通過法律的形式保證規則的執行。如,1992年頒布新慈善法規定,慈善機構的董事會有責任和義務向慈善委員會提交年度報告。無正當理由而未提交年度報告屬于違法行為,責任者將被起訴。
美國
美國慈善機構的運作歷史悠久。美國慈善法由普通法和制定法兩部分組成,就立法模式而言,美國沒有專門的、獨立的關于慈善事業的聯邦制定法,有關慈善的法律由聯邦、州判例法和聯邦稅法、州制定法組成。
1894年《關稅法》,規定了非營利性的慈善、宗教和教育組織的免稅,公司相應慈善捐贈的減稅。1954年,《國內稅收法典》首次將有關慈善免稅的法律條款統一并入《稅法典》第501條的規定中。以《國內稅收法典》第501條為龍頭,形成了由一系列稅收、非營利組織、基金管理、信托、就業等聯邦制定法相關條款和國家稅務局相關行政法規、州慈善相關法律法規構成的非系統化的法律制度體系。
在美國做慈善有著相當嚴格的程序,約束慈善機構及其成員的標準和規則相對完善,尤其是一些資助項目申請、撥付款項和運營費用的預算等,管理都非常嚴格。美國還設有慈善評級機構,一旦信譽受到質疑,將直接影響到慈善組織以后的正常運作。美國絕大多數州都規定,慈善機構必須向州首席檢察官提交年度報告,首席檢察官還可以代表公眾對觸犯公共利益的慈善機構提起公訴。而且任何美國公民都可以去慈善機構查閱賬目。
此外,美國還有行業自律系統。該國的慈善評級機構先后為超過5300家慈善機構評級,一旦慈善機構信譽受到質疑,就可能被公眾拋棄。慈善機構在這種情況下不得不提高自己的透明度。
德國
德國為了規范慈善機構的運作,設有社會福利問題中央研究所(DZI)和天主教聯盟兩家獨立機構,負責監督善款的使用情況。其中社會福利問題中央研究所創立于1893年。他們的監督不具有法律強制性,而是建立在自身“公信力”的基礎上,他們向通過其審查的社會福利組織和慈善組織頒發“捐助徽章”,由此認證這些組織具備募捐資質。
由于公眾認可這兩家機構的權威性,所以獲得其“捐助徽章”的組織比未獲認證的組織更受公眾信賴,自然也更容易得到捐款。目前德國有超過200家社會福利組織和慈善組織持有“捐助徽章”,其授權使用期為一年。這意味著這些組織每年必須接受一次審查。
法國
慈善機構領導人不領薪酬。法國公眾每年向慈善機構捐款的數額高達數十億歐元,如何管理和使用這些善款成為公眾、政府和媒體關注的焦點。法國一些大型慈善機構1989年聯合制定的規范慈善機構行為的《憲章》以及法國政府對慈善機構的監督和管理,基本保證了慈善機構獲得的善款得到善用。《憲章》確立了四項基本原則:不謀私利、嚴格管理、規范運作、財務透明。
新加坡
新加坡慈善法由普通法和成文法兩部分組成,制定法采用的是相對集中的立法模式。
新加坡慈善事業與其民間組織的發展密不可分。1982年,新加坡制定《慈善法》,效仿英國,設立機構負責慈善管理。迫于2005年由“國家腎臟基金會”及相關組織丑聞引發的社會壓力,2006年3月,內政部發布報告認為慈善事業的管理中,政府應盡可能少管,以實現社會自治。按此原則,新加坡于2007年對《慈善法》進行修改。
日本
1998年,《日本特定非營利活動促進法》出臺前,日本慈善立法主要分為組織法和稅法兩部分,屬于分散立法模式;出臺后,日本慈善立法的模式開始逐步走向綜合立法模式。
《日本特定非營利活動促進法》設立了特定非營利活動法人制度,專門而詳細地規定了慈善組織、慈善活動、稅收優惠等標準,彌補了分散立法模式的不足。2006年,日本對現行非營利法人制度又進行了一次重大變革,發布《關于一般社團法人以及一般財團法人的法律》,日本慈善組織法的重心由民法轉為專門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