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全球低碳革命的愈演愈烈,低碳城市已成為遏制全球增溫的首要選擇,本文對國內外專家對低碳城市的理論研究進行了梳理,以期對當前低碳城市的理論研究做一個初步的綜述,并為深入研究低碳城市的理論做出一點貢獻。
關鍵詞:低碳城市 理論 綜述
全球氣候變化涉及的水資源安全、能源安全、生態安全等科學問題已越來越關注人類活動的影響,而碳排放成為影響全球氣候增溫的主要因數。國內外研究發現碳排放與城市化過程相交織,低碳城市遂成為遏制全球增溫的首要選擇。與此同時,在經歷了300年的高速工業文明發展階段后,全球正面臨著氣候變化和資源環境的巨大壓力,外延增長式的城市發展模式已難以適應新形勢下的發展需求,城市發展模式面臨著轉型的抉擇。在此背景下,各國相繼提出了低碳經濟和低碳城市新概念。國內外學者對低碳城市的理論內涵進行了積極而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本文試圖就研究低碳城市的發展理論,為抑制全球氣候變暖貢獻力量。
一、國外低碳城市發展理論相關研究
(一)低碳城市發展模式研究
英國政府認為,針對低碳城市建設,不同城市空間需有相應的規劃應對和側重,并分別從城鎮中心,邊緣中心、內城區、工業區、郊區縣市、大型的新城市伸展區和聚集區、農村地區等7個方面做了詳細闡述。
2004年日本政府與學者開始對低碳社會模式與途徑進行研究,2007年2月頒布的《日本低碳社會模式及其可行性研究》,以日本2050年C02排放在1990年水平上降低70%為目標,提出了可供選擇的低碳社會模式,并在2008年5月進一步提出《低碳社會規劃行動方案》。日本低碳社會遵循三個基本原則。即:減少碳排放;提倡節儉精神:與大自然和諧生存。
(二)低碳城市規劃與實踐研究
英國是低碳城市規劃和實踐的先行者,政府通過成立碳信托基金會,并依托碳信托基金會與能源節約基金會聯合推動了英國的低碳城市項目。首批3個示范城市(布里斯托、利茲、曼徹斯特)在其提供的專家和技術支持下制定了全市范圍的低碳城市規劃。Glaeser and Kahn(2008)對碳排放量與城市規模、土地開發密度的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發現城市規模與碳排放存在一定的正相關關系,隨著城市規模的增大,新增人口的人均碳排放量要高于存量人口:而土地開發密度與碳排放量存在較為明顯的負相關關系,城市規劃對土地利用的限制和約束越嚴格,居民生活的碳排放量水平越低。Jenny Crawford和Will French(2008)探討了英國空間規劃與低碳目標之間的關系。其認為英國的規劃系統對新技術的適應度和準備度是實現低碳未來的關鍵。抓住這個的關鍵才能形成將國家層面的自上而下的領導性優勢和地方層面強調權利分散的靈活性優勢結合起來的規劃系統。
二、國內低碳城市發展理論相關研究
(一)內涵研究
付允、汪云林、李丁等認為,低碳城市就是通過在城市發展低碳經濟,創新低碳技術,改變生活方式,最大限度減少城市的溫室氣體排放,徹底擺脫以往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和大量廢棄的社會經濟運行模式。形成結構優化、循環利用、節能高效的經濟體系,形成健康、節約、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最終實現城市的清潔發展、高效發展、低碳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夏堃堡認為,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實行低碳經濟,包括低碳生產和低碳消費,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一個良性的可持續的能源生態體系。胡鞍鋼認為,在中國從高碳經濟向低碳經濟轉變的過程中,低碳城市是重要的一個方面,包括低碳能源、提高燃氣普及率、提高城市綠化率、提高廢棄物處理率等方面的工作。
(二)特征和支撐體系研究
2009年的《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綠皮書中將低碳城市的特征概括為以下幾點:經濟性、安全性、系統性、動態性、區域性。同時《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綠皮書提出了低碳城市的基本支撐體系:1 低碳城市的產業結構體系。實現工業向服務業的轉變和重化工業化向高加工度化的轉變,利于我國減少能源消費,發展低碳經濟。2 低碳城市的基礎設施體系。需預先做好城市基礎設施的總體規劃,保證城市基礎設施設計的低碳化。3 低碳城市的消費支撐體系。為實現城市的低碳發展,人們要改變以往高消費、高浪費的生活方式。4 低碳城市的政策制度體系。制定合理、正確的制度和政策,依托和整合現有政策體系及手段,確定低碳城市發展的長期目標,向社會大眾表明政府聯合全社會一起實現低排或零排放的決心。
(三)思想基礎研究
李克欣認為,低碳城市是指在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全面進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前提下,減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宜居城市。指出“環境和學”是低碳城市建設的思想基礎。
(四)發展模式研究
劉志林、戴亦欣、董長貴、齊嘩等認為,低碳城市的發展模式應當包括以下內涵:1 可持續發展的理念:2 碳排放量增加與社會經濟發展速度脫鉤的目標:3 對全球碳減排做出貢獻;4 低碳城市發展的核心在于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
(五)實現途徑研究
付允、汪云林、李丁等認為,應從基底低碳(能源發展低碳化)、結構低碳(經濟發展低碳化)、方式低碳社會發展低碳化)和支撐低碳(技術發展的低碳化)來發展低碳城市。周國模認為,作為城市當中重要的設施、元素,建設城市森林與它大量的吸收城市二氧化碳是同步的,建設城市森林和建設低碳城市才能實現兩全其美。仇保興認為,我國正處在快速城鎮化過程中,具備大規模建設生態城市的“后發優勢”。如何建設低碳城市,從城市規劃建設角度,至少可將低碳城市定義為低碳機動化城市交通模式、綠色建筑、低沖擊開發模式與規劃建設生態城市的四重奏。顧朝林、譚縱波、劉宛認為,低碳城市規劃將成為碳減排的關鍵技術。
(六)評估標準體系研究
2010年3月19日,中國社科院公布了評估低碳城市的新標準體系,這是中國迄今首個最為完善的標準。該標準具體分為低碳生產力、低碳消費、低碳資源和低碳政策等4大類共12個相對指標,
三、小結
綜上所述,國外對低碳城市的研究主要側重點在低碳城市規劃與實踐研究,弱化了對低碳城市的內涵與概念的研究;相反,國內學者側重對低碳城市的內涵、體系、途徑方面的研究,缺少了對低碳城市的規劃研究與實踐。不過低碳城市作為一個新生事物,國內外對其研究都處于一個初步階段。所以,我國學者專家只要繼續努力,肯定能夠走在該領域的前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