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祖堯先生創作于1964年的短篇小說《時間》,通過一對礦工父子之間的矛盾展開,層層深入,高潮迭起,讀后讓人感慨不已。
在礦工俱樂部門口,季春陽正和人下棋,悠閑、愜意之時,他父親季艾水卻來催他下井。兒子認為父親提前下井是不按時上班,父親卻說:“你怕給國家多使了力氣是不是?國家給你一分錢,干一分錢時間的活,是不是?”父子二人因為對時間的不同理解所產生的矛盾和沖突由此展開。
老季為小季買表,是希望兒子能掌握時間,珍惜時間。
小季戴著父親給的表,懂得了“守時”:“時間用鐘表來計算,一天二十四小時,上班時間是八小時,睡覺也要八小時,看一場電影的時間是一個半小時……”在老季的眼里,時間并不是鐘表指針所記錄下來的東西。老季“沒收”了小季的表。
父子二人的矛盾和沖突達到了頂點。小季郁悶,晚上睡不著覺;老季覺得自己沒有把小季教育好,輾轉反側睡不著覺。
老季在舊社會受夠了苦。老季的父親沒聽見雞叫,早上沒能及時起床,“窯主來了,一言不說,從爐子里鏟出一堆紅炭,往爹臉上撒去”。“兒啊,你沒見過那牲口背上的瘡?身上馱東西馱得太重,擦破了皮肉,就成了瘡;生了瘡還得馱,瘡就越來越大,越來越多。那時節,你爹,還有許許多多的叔叔大爺,過的就是牛馬樣的生活啊!”母親的話,字字是淚,句句是血。
新中國成立后,工人的地位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工余時間,像小季一樣的礦工還能打牌、下棋,休閑娛樂。對比這些,老季覺得干什么都有勁,他覺得煤礦是自己的了。“千萬不能誤了上工啊,他季艾水有著多少事情要做!真恨不得長出幾雙手來。
小季終于對時間有了清醒的認識。“以后跟著你的時間走”小季不僅這么說,行動上也發生了轉變。
其實到這里沖突還沒有結束,小季和老季對時間的理解還存在差異。走在巷道里,老季看見礦車掉了道,就過去幫忙。老季知道,巷道里的運輸線是很重要的,前邊堵塞了,后邊的車沒法放下來,生產就要受影響。老季對工友的幫忙,會讓自己接班的時間晚一點,卻可以為礦上的煤炭生產節約許多時間——對這些,小季并不是十分理解。
新的工作面上,突然出現了幾個泉眼,老季父子忙著移水泵,排水。小季忙亂中出了差錯,場面一片混亂。在混亂中,表從老季的衣服兜里掉了出來,小季眼尖看見了,提醒父親,老季卻說:“別找了,快往下墊道木!時間來不及了,時間!”小季心中一亮,終于明白了父親對時間的理解——那是一種以礦為家、忘我工作的精神。老季最終把表交給了小季,他覺得兒子終于明白了時間的真諦。
矛盾可以產生沖突,沖突可以產生高潮,高潮迭起小說才能好看,才吸引人。
這篇小說以父子二人的矛盾為綱,以對時間的理解為中心,以手表為線,有弛有張,有波有瀾,緊湊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