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公元192-232),三國魏詩人,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字子建,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第三子。曹植自幼穎慧,出言為論,下筆成章,深得寵信,曹操曾認為曹植是諸子中最可定大事者。曹操病逝后,曹丕繼魏王位,不久稱帝,曹丕病逝,其子曹睿繼位,仍對曹植嚴加防范和管制,太和七年(公元232年)底,曹植郁悶發病而死,謚號“思”。
一、曹植詩歌建功立業思想的形成
作為建安時期最負盛名的作家之一,曹植一生不甘只做詩人,追求“戮力上國,流惠下民,建永世之業,流金石之功”[1],在手足之間的王位爭奪戰中,曹植趨于下風,但其現存詩歌卻以建功立業為主要基調,曹植建功立業思想的形成有其自身的內在因素,更受其特殊時代背景和家族背景外部條件的深度影響。
(一)曹植建功立業思想形成的內在因素
一個人思想的形成往往與其生平遭際和個性特征有著密切的關系。曹植天姿聰穎,幼年時已顯露出過人的才華,十多歲便能“誦讀詩論及辭賦數十萬言”[2],一生勤于著述,他曾自敘曰:“余少而好賦”,“所著繁多”[3]。曹植卒后,明帝曹睿稱其“自少至終,篇籍不離于手。誠難能也”[4]。曹植的詩、賦和各體散文,不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堪稱當時之冠。
十三歲前,曹植一直跟隨曹操過著動蕩的征戰生活,這種人生歷練勢必激發出其“憂國忘家,捐軀濟難”的雄心壯志[5]。曹植既兼武略,又富文才,曹操對其曾極為喜愛,在建安十九年征伐孫權時,曹操曾命曹植留守鄴城;建安二十四年,曹操又命曹植兵增樊城統帥,并數次動搖太子人選。曹沖死后,曹丕曹植兄弟之間爭位的矛盾日益尖銳。曹植雖然有著極強烈的建功立業的思想,但其性格“任性而行,不自雕勵,飲酒不節”[6],而曹丕則“御之以術,矯情自飾”[6]。建安二十二年曹丕被立為太子。黃初元年(公元213年)曹丕自立為帝,曹植聞后竟失聲痛哭,使曹丕極為憤怒,先召曹植于洛陽,令百官議罪,幸有太后庇護曹植而免于一死。黃初四年秋冬間,徙封雍丘,次年(應為黃初七年公元220年)五月,曹丕病卒。太和二年(公元228年),誤傳明帝曹睿駕崩于前線長安,群臣要迎駕雍丘王曹植來繼承大位,這大大加劇了曹睿的戒心。太和三年十二月,又從雍丘徙封東阿。太和六年正月,曹植再次回到京師洛陽,提出要與曹睿單獨詳談,被拒絕。回陳后,深知自己終不被信任,于太和七年底郁悶發病而死。
曹植性格奔逸外向,作風放達,喜交友,長言論,熱情而有欠深沉,放達而有失謹慎,善于表現卻失之浮夸,長于言詞而又短于任事。曹植一生在政治上無疑是個失敗者,作為一個滿懷激情的詩人卻難以成為一個杰出的政治家,這是其性格注定了命運的走向。而曹植本人卻深信自己能夠擔負起拯救國家危難的重任,功名卓著,成為亂世英雄。建立一番豐功偉業的思想在曹植身上比其它文人表現得更為突出,也更為強烈。
(二)曹植建功立業思想形成的家族影響和社會政治背景
曹氏家族的生活背景及建安時期的社會文化背景對曹植建功立業思想的形成有著重大影響。劉勰《文心雕龍·時序》曰:“觀其時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積亂離,風衰俗怨,并志深而筆長,故梗概而多氣也。”[7]由此形成了建安文學關心民生疾苦、表達建功立業抱負等社會內容和慷慨悲涼、生機勃發的藝術風格。
就曹氏家族內部而言,其強大的社會政治地位以及對于文學事業的熱愛、推崇以及實踐,直接影響曹植建功立業思想的形成。曹操、曹丕和曹植父子三人作為建安文學的主要統治者,對建安文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曹操被稱為建安文學新局面的開創者,據《三國志》本傳載,曹操“御軍三十余年……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8]。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當時動蕩的社會現實以及民生疾苦,展現了其慷慨悲壯的雄心壯志,極大地推動了同時期作家的文學創作活動;曹丕精于權術,又雅好文學;曹植更是文才卓越,冠于當世。曹氏家族憑借政治上的領導地位,廣羅文士,在曹氏父子周圍形成了一個“鄴下文學集團”,而曹植無疑是這一群體的核心人物之一。
二、曹植建功立業思想對其詩歌創作的影響
曹植的一生以曹丕稱帝(公元220年)為界,可分為前后兩個時期,這兩個時期的思想和作品風格迥然相異。
(一)前期詩歌創作——“慷慨高歌”
曹植前期作品多是高歌陳唱的豪情壯志和政治抱負的自我抒發,在這些詩歌中對于功名的追求、國家存亡和對自身才干的自負,既直言不諱,又大膽盡興,他不僅在“敘志抒懷詩”中大展其積極進取、昂揚熱烈的博大情懷,而且把這種政治抱負和理想表達得格外動人,這是建安時期追求建功立業,一圖重新統一天下的積極精神的繼承與發揚。曹植這一時期的作品以《白馬篇》最具代表性,詩中描寫了一位武藝高強、機智勇敢,渴望為國家建立功業的游俠兒。如:
“羽檄從北來,厲馬登高堤……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白馬篇》)[9]。《白馬篇》詩歌氣勢和境界壯大恢宏,整首詩的情緒樂觀明暢,色彩濃烈生動,格調自豪昂揚,一個有聲有色的英雄自負、一心報國的壯士形象躍然紙上。黃節《曹子建詩注》引朱乾《樂府正義》評論這首詩說:“此寓意于幽并游俠,實自況也……篇中所云捐軀赴難、視死如歸,亦子建素志,非泛述矣。”[10]的確,這首詩表面是塑造幽并游俠兒,實際上是在描寫詩人自己。“西尚有違命之蜀,東有不臣之吳”[11]。因而他不肯茍且于世,寧可“棄身鋒刃端”,也要促成天下統一,為國建功立業。由此可以看出,曹植在詩中展示出其積極進取,昂揚熱烈的博大情懷,把建功立業的理想表達得格外動人。這和曹植《求自試表》請求參與平蜀滅吳事業,“雖身分蜀境,首懸吳闕,猶生之年也”[12],其壯闊情懷是一致的。
此外,曹植前期寫的游宴詩和贈友詩表露出其人生覺醒的憂患意識,流露出對社會的關注,對百姓的同情,以及嚴肅面對現實的人生態度。游宴詩主要篇目有《斗雞》《公宴》《侍太子坐》等。如《箜篌引》:“謙謙君子德,磬折欲何求……先民誰不死?知命復何憂。”[13]
詩中通過歌舞游宴所發生的樂極生悲的感情潛流,通過“欲何求”和“復何憂”這兩個驚心動魄、一字千鈞的熱切設問所串聯的心理歷程,可以審美地感受到曹植在時代災難重壓下騰空而起的一股不可遏抑、深沉博大的歷史責任感。
曹植贈友詩有《送應氏二首》《贈王粲》《贈徐干》《離友有序二首》《贈丁儀》《贈丁儀王粲》等篇。如《送應氏·其一》:“步登北邙阪,遙望洛陽山。洛陽何寂寞,宮室盡燒焚……念我平常居,氣結不能言。”[14]這是曹植建安十六年隨父西征過洛陽時所作,描寫了浩劫后洛陽和廣大中原地區殘破蕭條的景象,反映了民生凋弊,滿目凄涼的社會現實。
(二)后期詩歌創作——“梗概多氣”
曹植的人生悲劇從曹操立曹丕為太子始,至建安末年曹丕廢掉獻帝自立為王起,曹植的生活發生了重大變化。后期的曹植已無爭帝之心,只是希望曹丕能給自己施展才能的機會。而曹丕稱帝后,始終使曹植始終處于自己的監控之下。曹植則時常憂讒畏譏,郁郁不得志,這種情緒訴諸于詩歌,就形成了憂生之嗟。較之前期的“捐軀赴國難,誓死忽如歸”的樂觀向上的灑脫風貌而代之以或濃或淡無所不在的難以施展報國之志的憂思和愁情,滿含憤淚,慷慨悲涼之氣充盈篇章。這種情緒的渲染以《贈白馬王彪》詩最為著名,《贈白馬王彪》這首詩作于黃初四年(公元224年),是曹植后期作品中的沉痛憤懣之作,也是作者生平杰作之一。詩人當時和白馬王曹彪、任城王曹彰前往京師朝會,參加迎氣之禮。不料任城王曹彰到京后不久就被曹丕毒害致死。而在曹植返回封地時,曹植曹彪二人又被迫各行其道,曹植不由“意毒恨之”,“憤而成篇”(曹植《贈白馬王彪·序》),寫下了這首著名的《贈白馬王彪》:“謁帝承明廬,逝將歸舊疆。清晨發皇邑,日夕過首陽。伊洛廣且深,欲濟川無粱。泛舟越洪濤,怨彼東路長。顧瞻戀城闕,引領情內傷……苦辛何慮思?天命信可疑。虛無求列仙,松子久吾欺。變故在斯須,百年誰能持?離別永無會,執手將何時?王其愛玉體,俱享黃發期。收淚即長路,援筆從此辭。”[15]《贈白馬王彪》表現了曹植恐懼、悲傷、痛恨和憤怒相互交織的復雜感情,深刻地揭發了統治階級內部的尖銳矛盾。詩歌第一章敘述了“會節氣”結束之后啟程返回封地的經過和心情。第二章寫歸途中的困苦。第三章開始直接抒發內心的悲憤,進入詩的核心部分。第四章寫詩人于路上觸景生情,感物傷懷。第五章表現了曹植對曹彰暴死的哀悼和對人生的感慨,接觸到寫這首詩的根本原因。第六章詩人以豪言壯語和曹彪互相慰勉。最后一章在贈詩惜別的情意之中,表示了詩人對天命的懷疑和對神仙的否定。《贈白馬王彪》一詩,是繼屈原《離騷》之后,中國文學史上又一首長篇抒情詩。
曹植在飽嘗了“煮豆燃萁”之痛,受盡了憂饞畏譏之苦,不得已借助詩歌來表達自己深沉而強烈的憤慨之情。除《贈白馬王彪》外,曹植后期還以不少抒情述志、思婦哀怨之作和游仙詩來寄托自己未能實現的建功立業之志。
抒情述志之作如《雜詩》六首、《薤露行》、《失題》“雙鶴俱遨游”等。曹植所謂“沉著清老”、“昭悵述情”的“風骨”之作,正是以此類詩為代表。
《游仙詩》呈現出了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表達自己才高被抑,有志難伸的憂患和建功立業理想無法實現又不甘寂寞的苦悶。
人生不滿百,戚戚少歡娛。意欲奮六翮,排霧凌紫虛。蟬蛻同松喬,翻跡登鼎湖。翱翔九天上,騁轡遠行游。東觀扶桑曜,西臨弱水流,北極玄天渚,南翔陟丹丘[16]。可以明顯地看出曹植的游仙詩是在人生“少歡娛”的情況下產生的,是借升天凌云的幻想來發泄自己的政治苦悶的。
比較曹植前后兩期的詩歌,其后期建功立業詩歌從內容上較前期相比更為深刻豐富,人民性、現實性、愛國性都有所增強,格調也由一種怨憤悲涼的感情所代替。前后期不同的社會境況和個人際遇,構成了曹植心靈歷程的種種曲折和情感生活的大小漩渦,從本質上來講,那種對建功立業理想自強不息的追求精神,自始至終貫穿其作品之中。只是前期對于功業與理想的高歌陳唱,更多一些青春昂揚之氣,而后期的建功立業詩歌,則揉進了社會和人生的切膚之感,多了一些悲憤感慨。
綜上所述,通過以上對于曹植建功立業詩歌的形成原因、內容特色、風格變化以及藝術成就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曹植詩歌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就是真實而生動地反映他的價值、抱負與情操,抒發他的建功立業理想。這種理想充滿追求和反抗,極富氣勢和力量,形成了曹植詩歌“風骨奇高”的風貌,這也是曹植詩歌的精神實質和歷史貢獻。
【參考文獻】
[1]趙幼文.曹植集校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53.
[2](晉)陳壽撰.三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1959:557.
[3]趙幼文.曹植集校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435.
[4]三國志·魏書[M].北京:中華書局,1959:576.
[5]趙幼文.曹植集校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369.
[6]三國志·魏書[M].北京:中華書局,1959:557.
[7]周振甫.文心雕龍今譯[M].北京:中華書局,1986:404.
[8](晉)陳壽撰.三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1959:54.
[9](梁)蕭統編.文選[M].北京:中華書局,1977:392.
[10]黃節.曹子建詩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8:108-109.
[11]趙幼文.曹植集校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P368.
[12](晉)陳壽撰.三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1959:567.
[13](梁)蕭統.文選[M].北京:中華書局,1977:391-392.
[14](梁)蕭統編.文選[M].北京:中華書局,1977:292.
[15](梁)蕭統.文選[M].北京:中華書局,1977:340-341.
[16]趙幼文.曹植集校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P265.
(作者簡介:田景麗,河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