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歌唱中用
漢語言發音的一般規律
歌唱的咬字發音貫穿于歌唱藝術的始終,它是歌唱者必須具備的藝術修養之一。正確的咬字和吐字以及生動的語言和語言的形象化手法是歌唱表現的極為重要的手段。
關于咬字、吐字的方法,在中國古代聲樂理論中就有很多很好的見解:唱法必須講究咬字,要能“知切韻,辯四聲,明五音,正四呼,緊歸韻,重曲情”。吐字要講究四呼,即開、齊、撮、合。五音是舌、牙、唇、齒、喉。四呼為緯、五音為經,歌唱尤如織布,經緯交織而成美麗的花紋。咬字是經過唇、舌、齒、牙、喉等器官,將字咬成的字正確地吐出來。
歌唱時的語言比說話夸大了許多,這種夸大的、強化的發音,不是自然而然就能做得好的。必須要進行專門的訓練。有些歌唱者雖然知道每個字應該怎樣咬,但是唱起來仍舊不清楚,聽眾往往聽不清楚歌詞,不知唱的是什么。這就是因為歌唱者不懂得“開、齊、撮、合”的吐字方法的緣故。明朝沈寵綏在《度曲須知》中指出:“開口就是開,用力在喉;齊齒就是“齊”,用力在齒;撮口就是“撮”,用力在唇;合口就是“合”,用力在滿口。這些主要是指字在口中的部位和字的著力點。像愛、高、在、歌等用力在喉。京、齊、堅、繼等用力在齒。魚、捉、鈞、搓等用力在唇。東、跑、同、我用力在滿口。只有用“開、齊、撮、合”的方法來吐字,歌唱時“字”才會清楚,才能使聲音明亮結實。
我國民族聲樂傳統理論對漢字的讀字要求是“歌一字,字頭,字身,字尾,以完成一字之音。字頭即聲母;字腹即韻母也;字尾韻之結聲也”。字頭、字身、字尾是要求歌唱者把某些在聲韻結構上比較復雜的一些字唱得更加結實圓滿,并且利用其中韻母的轉變,把歌音唱得更加委婉、曲折。要想唱好一歌字,必須把字的頭、腹、尾安排妥當,才能把字音唱得清楚。例如歌曲《黃水謠》,唱時應首先將每個字的“字頭”念清楚。“黃”字出聲念“呼”(Hu);“水”出聲念“書”(shu);“奔”字出聲念“勃”(b);“流”字出聲念“離”(li);“向”字出聲念“希”(xi);“東”字出聲念“得”(d);“方”字出聲念“弗”(f);當字的字頭出聲以后,就引長其身(即韻母部分)。“黃”字引長唱“昂”;“水”字引長唱“呃”;“奔”字引長唱“恩”;“流”字引長唱“歐”……最后,要念清字尾,也叫“收聲”和“歸韻”。“黃”的“昂”要收入鼻中“ng”,“水”字要收“衣”(i);“奔”字的“恩”要收鼻中“n”;“流”字要收“烏”(u)……
二、語言藝術中
字正腔圓與歌唱的關系
“字正腔圓”是歌唱語言藝術全面、完美的要求。它是伴隨著我國戲曲演唱活動的發展而出現的。所謂“正”,是指“表一正,聲調正,讀音正”;所謂“圓”,是指“旋律流暢,形象鮮明,刻畫細致,詞曲扣準”。“字正腔圓”往往用來評價歌唱者(演員)的歌唱(演唱)技巧和水平。近年在聲樂范疇中,使用十分普遍。明代魏良輔在《曲律》中說:“曲有三絕:字清為一絕;腔純為二絕;板正為三絕。”我國著名曲藝演唱家魏喜奎在《字正腔圓》一書中說:字正腔圓,首先應該是字正。字正,聽眾才能聽清楚唱的是什么,才能引起往下聽的欲望。而且字音念準,有利于行腔的圓潤,促進聽覺上的美感。無論唱、念(說白),都要力求把字音讀準確,不能囫圇吞棗。
“字正腔圓”中的“字正”包括掌握吐字、咬字方面的各種演唱技巧,“腔圓”包括歌唱者聲音條件和演唱技巧。字正是腔圓的語調基礎,字不正,腔也就不會圓潤流暢。在歌唱中,人們總是同時要求字正和腔圓的,因為這二者有著不可分割的緊密聯系和相輔相成的辯證關系。歌唱為歌詞服務,腔隨字走,字領腔行,兩者統一。有了字才能談到腔,無字之腔一般在歌唱中是沒有的,字正是腔圓的依據,腔圓的美感只有通過字正才得以體現。
三、漢語言歌唱中
的咬字和情感表現
歌唱中的咬字發音由于表現情感的不同,咬法上也是變化多樣。我們不能只是孤立的研究咬字吐字的方法和規律,更重要的是研究語言如何表現感情。歌唱的藝術魅力取決于情感表現的深度,因此歌唱中情感抒發必須通過字來具體體現,使歌唱的咬字發音必須服從情感的需要來表現。
歌唱時的吐字,由于歌曲本身的特點使情況各有不同。同樣一個字,由于意義、語氣、快慢、曲調、音節、口型、音色的不同,尤其由于情感的不同,在咬同一字時有著極為細致的差別,其內涵各異。如“來了”這兩個字,有幾種不同:第一,來了:一般的應允、搪塞,心情平靜,吐詞過程快而短,聲音弱、氣流小、口腔活動小;第二,來了:興奮、喜悅心情,高興激動,吐詞夸張,聲音高;第三,來了:受人騙之后很生氣,心情氣憤但又克制,吐詞過程慢,聲音不明亮。在不同的歌曲里,由于感情的需要,咬字發音方法也就不同,有慢咬、快咬、硬咬、軟咬。有慢咬快發、緩發晚收、快咬慢發、緊咬緩發等等,要做到咬字發音輕快敏捷、干脆利索,這些都是為了配合感情而使歌聲更加婉轉動人。例如優美抒情的歌,必須柔和地吐出每個字;威武雄壯的歌必須有力地吐出每個字;含蓄的與奔放的;激昂的與憤慨的等等。不同特點的歌曲,都要求演唱者掌握好唱每首歌時咬每個單字的分寸。我國歌劇《紅珊瑚》有一唱歌,“魚霸的天下何日了?漁家苦難幾時盡?”這兩句歌詞是全曲的高潮部分。如果歌唱者忽視了歌曲中的咬字和情感表現,把不應該咬緊的字咬的過緊,而應該咬的緊的字確又咬的軟綿綿,就無法表現出珊妹內心的悲憤激動的情緒,顯然是不會收到良好的藝術效果。
歌唱中的咬字發音是為了保證藝術表現的完整、深刻、動人。它不是孤立的。我們在演唱每一首歌曲時,咬字發音都要有與這首歌曲所要求的比較協調一致的聲音線條。如果咬字緊緊從音節著手,不從完整的句子、語言的形象和性格來研究,那么,即使歌唱者做到了咬字清楚,歌聲也會缺乏情緒和感染力。總之,每個字唱的清楚雖是歌唱的重要條件,但并不是唯一的標準,更重要的是要在歌唱中表現語言的感情內容,刻畫出生活化的語言形象。所以說,歌唱中的咬字發音應該從表現感情出發,服從歌曲表現的需要。
【參考文獻】
[1]柯克.音樂語言[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
[2]宋申.中外名曲欣賞指南[M].北京:國防科技大學出版社,1999.
(作者簡介:張紅玉,楊興斌,保定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