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鯨》(Moby-Dick,1851)是美國著名作家麥爾維爾的一部長篇巨制,有著深厚的人文蘊含,被認為是“美國想象力最輝煌的表達”[1]。而海明威的《老人與?!罚═he Old Man and the Sea, 1952)干練但不乏含蓄,簡短卻寓意深刻,被??思{譽為“最精彩的作品”[2]。兩部作品的出版相距百年,但卻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都以大海為主題和寫作背景,海洋中的生命主題都在故事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都是以人與自然的關系作為文學想象的主旨。從藍色生態批評的角度分析,兩部作品以各自的視角傳達了對大海以及海洋生命的關懷觀點,體現了一種耐人尋味的藍色和諧主題。
縱觀生態批評(Eco-criticism)的發展,大地、荒野等綠色生態備受關注,然而海洋也是大自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隨著海洋環境的日益惡化以及海洋生命種類的急劇減少,“藍色生態”的聲音開始出現,對海洋生態的關注日漸成為生態批評的新興視角①。藍色生態倡導對以藍色為主調的大海的生態關懷。藍色批評主要通過對文學作品的解讀,來研究和發掘人類活動和文化與藍色的海洋及海洋生命之間的互動關系,旨在喚起人們對海洋問題的重視,提醒人們承擔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責任。對藍色生態問題的關注由來已久,早在十八世紀初期的英國,海洋生態學就已出現,并得到不斷發展②。在美國,文學與藍色生態的結合在梭羅的著作里得以呈現。在《瓦爾登湖》中,梭羅就曾發出 “給我大海,給我沙漠,給我荒野”的呼喊[3]。到了20世紀,美國著名的海洋生物學家和生態文學家雷切爾·卡森的大海三部曲(《海風之下》《我們身邊的大?!泛汀洞蠛5倪吘墶?為藍色生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栋做L》和《老人與海》這兩部作品都以大海為背景,講述了人類與大海及棲息其中的生物的較量。在藍色批評視閾下,從作家對人與大海、人與海洋生物的描述中,我們能發現一些頗值得深思的藍色生態意識,其中蘊含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主題更是充滿真知灼見。
在《白鯨》中,麥爾維爾以莎士比亞式的宏偉敘事和極富象征意義的筆法,對海洋生態進行了頗具探索性的思考,對神秘莫測的莫比·迪克的著墨更是匠心別具。盡管《圣經》中關于鯨的描述多含貶義,但在麥爾維爾看來,上帝希望人類與各種動物和睦相處,人類可以管理它們,但更多地是一種責任,絕沒賦予人類濫殺的權力。他對白鯨的描述充滿了贊美之情,同時,白鯨作為一種神秘的海洋生命體的兇殘麥爾維爾也不乏筆墨,但是在作者看來,白鯨的兇狠是海洋法則的產物,它的襲擊純粹是一種本能反應。相比之下,亞哈追殺白鯨的冷酷無情則充斥著野蠻和殘忍。他的行為印烙著人類中心主義的霸權行徑。布伊爾也曾指出:“白鯨比起同時代的任何作品都更為突出地……表現了人類對動物界施暴的主題。”[4]對海洋生命的殘暴充分反映了人類作為萬物之首的傲慢自負,同時也彰顯出人類的卑微和丑惡。亞哈對白鯨的極度仇恨和誓死置它于死地的心態本身就是一種惡,一種有悖于生命發展的極端行為。藍色批評要求我們關注海洋生態的健康發展,必然要求我們敬畏并保護海洋生命體的和諧發展。
在《老人與海》中,海明威對海洋生命的關注也充分體現了藍色生態思想。馬林魚作為海洋生命體的一員也被海明威賦予了靈魂和力量。魚對于老人而言既是頑強的敵人,又是值得尊敬的朋友。“兄弟,我從未見過比你更龐大,更優雅,更沉著或者更尊貴的東西……它仍從水中高高躍起,把它驚人的長度和寬度,以及力量和美麗一展無遺。”[5]老人尊重馬林魚,并賦予它以平等的身份,在這種公平競爭的姿態下勝負已無關緊要。在兩者的生死較量中,老人和魚作為生命個體是平等的,而馬林魚在搏斗中表現出的精神讓海明威產生了由衷的欽佩之情。老人一方面為了生存和尊嚴決心要殺死馬林魚并和鯊魚進行殊死搏斗,另一個方面卻又對自己的殺戮不安,并對海洋生命表達了喜愛與尊敬。這種對海洋生命的矛盾心態把人類如何與海洋生命相處的問題擺在了我們面前,引人深思。
根據卡森所詮釋的邊際效應理論,大海與陸地交界處萬物理應繁茂且和諧地生存。然而人類的肆意捕殺和破壞極有可能損害海洋生物種群的正常繁衍。在這兩部作品中,我們處處能看到人類對海洋生命的劫掠和屠戮,然而人類的自我膨脹和擴張不僅給海洋生物帶來空前的危機,也給自身帶來了災難。亞哈最終走上了毀滅之路,葬身大海;老人最后帶回的也只是一架魚骨和疲憊不堪的身軀。他們的結局從另一個側面折射了作者深層的藍色生態意識,以及對人類中心主義的質疑和反思。人類不加節制地濫殺海洋動物將會受到懲罰,并為此付出慘痛的代價。尊重海洋生命的生存和發展,與之在敬畏中和諧相處才是海洋生態精神要求的對海洋生命應有的行為方式。為此,我們應樹立正確的海洋生態觀,了解海洋,關注海洋,保護海洋,在維護海洋中實現人類與海洋的健康發展,進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融,而這正是藍色批評的主旨所在。在《白鯨》和《老人與海》兩部作品中,作者用大量篇幅對大海進行了直接或者間接的描繪,并各自表達了對海洋的深厚感情,體現出濃郁的海洋生態和諧思想。
在麥爾維爾的創作中,大海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遼闊壯觀而又神秘的大海孕育了這位偉大的作家,其代表作《白鯨》正是基于對大海的深情敬慕而創作的。故事伊始,作者對海的感情就得到了直觀的反映,“……每當這個時候,我就揣摩著,該去海上了,越快越好,到海上去,這是代替手槍和子彈的方法……幾乎所有的人,有時候或多或少對大海都有和我類似的感覺”[6]。這種對大海的沖動反映了人類靈魂深處對生命意義的探尋,同時也揭示了大海作為萬物之源的偉大意義。麥爾維爾在《白鯨》中將大海這一主題展現得淋漓盡致。大海美麗壯觀,變幻無窮,但又狂暴兇險,陰森恐怖。它包含并孕育著生命萬物,彰顯著壯美和雄偉,并且“富有最高的真理,它像上帝一樣無垠無涯,無窮無盡”[4]。然而亞哈卻逆海洋法則而行,瘋狂地與海洋做最激烈的抗爭。他在“神圣使命”的驅使下越走越遠,最后的悲劇不可避免。人類凌駕于萬物之上的心態引導人類以征服者的身份自居,但這種目空一切的行為方式時刻面臨著危險。只有懷著敬畏之心,依理性的責任維護碧海藍天,人類才能更好地建設家園。
海明威承襲了《白鯨》中的海洋思想,并將這種精神發揮到極致,使之成為一種令人難以忘懷的母題。麥爾維爾試圖通過對大海的描寫來喚起人們對海洋的關注,了解認識海洋的同時,尊重敬畏海洋。海明威延續了這一點,更多的是敬愛之情。如果說《白鯨》中的海洋陽剛之氣居多,那么《老人與?!分懈嗟膭t是其陰柔一面。大海在很大程度上被海明威當作平和的女性來描寫,但是寧靜的外表下面卻隱藏著無盡的能量和可能性。然而海明威并“不直接透露自己對于所描寫事件的態度或者傾向性,甚至對人物的行動,動機及心理狀態也很少進行解釋和說明”[7]。仔細斟酌,我們能發現大海在《老人與?!分须[含著更為深刻卻又隱晦的寓意,海明威似乎在闡釋回歸海洋的觀點。老人在海上靠捕魚為生,吃生魚,打赤腳,住窩棚,穿打補丁的衣服,獨自一人在海洋中游蕩,連續出海三個月之久,與大海相依為命,盡管孤身一人,“一個人在海上是永遠不會感到孤獨的”[5]。他陶醉于海洋之中,自得其樂,甚至達到了海我相忘,我海同化之境。這正是藍色生態意識的體現:關注海洋,善待海洋,回歸海洋。
當今世界綠色生態危機四伏,海洋環境及海洋生物的生存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麥爾維爾和海明威通過文學關注海洋及海洋中的生命,同時對人類的行為進行反思,《白鯨》和《老人與?!分刑N含的藍色生態觀在現今社會顯得愈發彌足珍貴。面對海洋生物種類日益減少和海洋污染日益嚴重的局面,我們必須在深刻的自我反省中尋求突破,正確合理地處理人與海洋及海洋生命的關系,進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容、共同發展。兩部經典生態小說帶給我們的警示意義和兩位文學大師所表現出的深刻的人文關懷讓我們不免產生幾分蒙羞之感,不得不對當下的自然生態和精神生態進行深刻反思。
注釋:
①參見鐘燕《藍色批評:生態批評的新視野》(載《國外文學》2005年第3期)。本文藍色生態概念的建構參考了該文,文中海、大海、海洋等都屬于藍色的范疇,是與大地相對而言的概念,通指一般意義上地球表連續的咸水體。
②18世紀初,英國人福布斯提出海洋生物垂直分布的分帶現象,被譽為海洋生態學的奠基人。18、19世紀是海洋生態學發展的初始階段,20世紀50年代,海洋生態學得到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伊恩·烏斯比.50部美國小說[M].王問生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1:80.
[2]董衡巽.海明威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0:321.
[3]Henry David Thoreau.Walking in Henry David Thoreau:Essays,Journals,and Poems,Dean Flowered[M].Greenwich,Connecticut:Fawcett Publications,Inc.,1975:524.
[4]Lawrence Buell.The Environmental Imagination:Thoreau,Nature Writing,and the Formation of American Culture[M].Cambridge: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4.
[5]Ernest Hemingway.The Old Man and the Sea[M].Beijing: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 1989.
[6]Herman Melville.Moby Dick[M]. New York: Bantam Books,1967.
[7]朱振武.論海明威小說的美學創造[J].上海大學學報,2001,(4):6.
(作者簡介:徐嘵慧,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高級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