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時代,人們已經習慣求助于互聯網。現在,網絡的觸角已經伸向醫藥保健領域。
一項調查顯示,有42.53%的人每次生病都會利用網絡搜集信息、尋求幫助,53.64%的人視疾病情況而定,只有3.84%的人從來不會使用互聯網解決健康問題。記者近日也注意到,身邊一些年輕朋友身體出現不適,不去醫院看醫生,而是打開電腦,不斷通過搜索引擎“自診”,或者向網站上的“醫生”求助。
網上看病,貌似省時省力,但是否真的可以解決求醫問藥之難題呢?
家在深圳的李木蘭是一家圖書公司的編輯,因為工作關系,她每天大部分時間都在網上。對于在網上尋找藥方,小李自有一套。“如果你想對病情有所了解,那么你上‘百度知道’就行了。但如果你想了解得更具體,并和其他人有所比較,那么就要上一些專門一點的醫院網站,特別是一些專家的網上解答區、專家的博客等。”
在小李看來,網絡時代就應當充分利用網絡的便利性和互動性。“很多事情在家里就能解決,不是更好嗎?”
生病,不問醫生問百度?
近年來,很多像李木蘭一樣的人都習慣在網上了解健康知識。這樣做的原因,一是圖省錢和方便;二是希望保護隱私,不希望自己的病情為太多外人所知;三是寄希望于偏方、驗方,以對付難以治愈的疑難雜癥。網民只要登錄到各大網站的搜索引擎,在關鍵字一欄中輸入“醫療健康”或“養生保健”等詞語后,數十萬的相關頁面就會出現在面前。
每天,“百度知道”上都有大量的網友,詢問自己的癥狀是何疾病,同時,還有大量的網友逐一回復。看準了這一市場需求,各大網站也紛紛開辟健康板塊,按照呼吸科、消化科、骨科等類別對疾病進行分類,提供多種疾病的病因、癥狀、診斷檢查方法等,瀏覽量也不低。
在報社工作的李華也有上網看病的習慣。“去醫院之前,先到網上查查,可以增加自己對病情的了解,我覺得挺好。比如,你要是打球扭到腳了,上網一查就會有很多好心人告訴你怎么處理,這些都是大家的經驗之談,為什么不用呢?”李華表示,讓她熱衷網絡看病還有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可以更好地和醫生對話。“每次去醫院,自己還沒弄明白就出來了,由于時間關系,很多醫生也不能講得那么細,所以我們必須對病情先有一點了解,這樣就可以更進一步地向醫生詢問。”
迷信網絡,反受其害
其實像李華一樣,通過上網了解一下疾病的相關知識,從而更好地跟醫生交流,確實有利于疾病的診療。但是大部分人過于依賴互聯網解決醫療難題,恰恰可能適得其反。
弊端1:對號入座,自己嚇自己
對于沒有醫學教育背景的普通人而言,很容易把疾病診斷的“可能”當成“必然”,對號入座,覺得自己的表現越看越像絕癥,實則是自己嚇自己。
經常在網上“看病”的劉女士告訴記者,“網上什么信息都有,有的說沒事,有的說很嚴重,因為自己確實因為這個病而擔驚受怕,所以一看到有人說很嚴重,我就更怕了。”因為有病在身,她更傾向于那種病情嚴重論者,根據他們提供的信息和自己的癥狀一一印證,往往是了解得越多,自己越是害怕,而且到底自己的病有多重、怎么治療都還不得而知。這樣的結果,是還沒看病,就已經背上了心理包袱,對正常的診斷和治療非常不利。
弊端2:網絡信息真偽難辨
通過網絡查閱疾病信息確實很方便,但是這些信息當中存在很多錯誤,特別是一些個人貼到上面去的帖子,可靠性更差。實際上,每個人的病情都是很復雜的,個體化特征比較強,往往同樣一種病可能需要不同的方法治療,即使用同一種藥,劑量也各不相同。因此,患者一定要摒除“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治療思維,患病最好能及時與專業醫生溝通,及時治療,以免耽誤病情。
弊端3:網上看病暗藏陷阱
衛生部首席健康教育專家洪昭光此前也表示,網絡可以讓人們方便地獲取疾病方面的信息,有利于了解病情。但許多疾病不是通過網絡信息就能診斷的,中醫需要望聞問切,西醫需要借助各項檢查,絕不是僅僅通過患者的文字表述就可以判斷病情的。
解放軍302醫院中西醫結合科主任劉士敬博士認為,疾病的診斷和治療過程要周密細致,并及時調整診療方案,這就要求患者醫生之間有直接的接觸和互動,這是僅僅通過網絡聯系所無法做到的。劉士敬博士提醒患者,網上看病存在諸多弊端和問題,患者得不到安全保障,還很容易落入騙子設下的陷阱,受到巨大傷害。
鏈接
網上“名醫”,真實身份存疑
在一些非法的醫療網站,任何人都可以注冊成為會員,以“醫生”的身份在網上應診。網民在瀏覽時,就會跳出醫生的對話框,主動為你問診。這些網站,為游醫藥販大開方便之門,患者對此更應加以小心。
名醫深受歡迎,主動上門的病人多得不得了,每天在醫院忙得團團轉,怎么會有時間在網上坐診?況且,網上“名醫”打字的速度很快,每分鐘基本都會超過上百個字。試想,一名年紀較大、經驗豐富的名醫即使有時間坐診,打字的速度也不會練得那么快啊。實際上,網上的“名醫”有八九成是一些剛畢業、打字速度快的女孩子,有部分讀過衛生學校,掌握一定的醫藥常識;還有一些根本不懂醫學,只是經過簡單培訓就上崗了。
記者在網上找到一名自稱擁有高級職稱的“大醫院名醫”,稱胃疼,讓他診斷。只見對方打字速度飛快,說得頭頭是道,并反復而詳盡地向記者介紹坐車到一家小醫療機構的路線,他自稱在那里兼職。可當記者問及問診時間時,對方竟說隨時來都可以,前后自相矛盾。談了十多分鐘后,記者要求視頻聊天,以便更好診治。沒想到對方一聽這個要求,馬上就不跟記者交流了,說了聲“再見”就消失了。
網上買藥,當心陷阱
據了解,截止目前中國內地僅有19家連鎖藥店具有網上售藥資格,而大量存在的非法網上藥店嚴重干擾著網上醫藥市場。這些網站沒有售藥資格,卻經常以專家咨詢名義售藥,明顯違反了國家法律的規定。
而且,網民在使用百度等搜索工具了解疾病時,排在前面的往往是一些非法醫療機構或售賣假藥的網站。知情人介紹說,這些網站做了所謂的“競價排名”,因此相關搜索結果會出現在搜索網頁的前列。
那為什么一些非法售藥的網站能通過搜索網站的開戶審查呢?據知情人稱,這些人在相關搜索網站開戶時專門制作了內容合法的網頁,經搜索網站廣告部門審查通過后,就把全部內容換掉,換成賣藥的網站。由于網上有海量的信息,搜索網站公司也無法進行有效管理。另外,網上出售的藥品有不少是不合格產品,有一些是假劣藥,還有一些聲稱是純中藥其實是非法添加西藥的產品,病人吃了不但治不了病,還損害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