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三大常規檢查之一,大便(尤其是小兒大便)檢查經濟實用,具有重要診療價值。
一般性狀檢查
——包括大便顏色、性狀、氣味和是否有較大的寄生蟲蟲體
顏色性狀一般年長兒和成人正常糞便因含糞膽素,呈黃色或棕黃色;單純母乳喂養兒的糞便呈金黃色,有時由于含有未經變化的膽紅素而略帶綠色;牛乳喂養兒糞便呈淺黃色,若腸蠕動增快時也可排出淺綠色大便。正常人的糞便軟而成型,多呈圓柱狀;嬰兒糞便因含水量稍多,可呈“糊狀”或“炒蛋樣”,里面還可以看到白色凝乳塊樣物,它是由未被消化吸收的脂肪與鈣或鎂結合形成的。
糞便顏色、性狀的異常改變與吃的食物、藥物及所患疾病等有關(具體內容參見《家庭醫藥》2010年7月上旬刊49頁)。此外,如出現羊糞樣硬便,提示可能有習慣性便秘、腸痙攣性便秘、進食纖維素過少等;水樣便,見于嬰幼兒腹瀉(如輪狀病毒腸炎、產毒性大腸桿菌腸炎)、先天性或繼發性乳糖酶缺乏等所致腸吸收不良綜合征等。
氣味正常糞便中因含有蛋白質分解產物,有糞臭味。飲食中攝取蔬菜多則臭味較小,攝取肉類多時臭味大。正常嬰兒的糞便多無特殊臭味,單純母乳喂養兒糞便可有酸味,而牛乳喂養兒糞便可稍有臭味。
糞便有酸臭味提示小兒腹瀉(尤其是消化不良引起者)、糖類異常發酵;惡臭味見于慢性腸炎、慢性胰腺炎等;腐臭味見于直腸癌或直腸潰瘍;血腥味糞便見于壞死性腸炎。
蟲卵大便中如有蛔蟲、蟯蟲、絳蟲節片等較大蟲體,肉眼有時即可發現。服驅蟲劑后排出的大便應仔細檢查有無蟲體、蟲頭(絳蟲),以辨別驅蟲是否完全。
化學檢查
——包括糞便隱血試驗和糞膽素試驗
糞便隱血試驗它對慢性消化道出血的診斷及消化道惡性腫瘤的初步檢查均有重要價值,陽性見于消化道潰瘍病、出血性胃炎、惡性腫瘤、腸結核、傷寒、鉤蟲病及一些全身性疾病(如血友病、白血病、維生素C或K缺乏等),持續陽性是惡性腫瘤的危險信號。
但應注意,因嬰幼兒不會吐痰,呼吸道或鼻咽、口腔出血時可能被咽下;或成人服用鐵劑,食用動物血、肝臟及大量綠葉蔬菜等,均可能出現假的陽性結果。故應禁食上述藥物、食物3天后再進行此項檢查。
糞膽素試驗可鑒別患者黃疸的類型。正常人糞膽素試驗呈陽性;膽道完全梗阻時,糞膽素明顯減少或消失,呈陰性反應;膽道不完全梗阻或膽汁分泌功能減退時可呈弱陽性;溶血性黃疸患者呈強陽性。但該試驗在臨床上已不常開展。
除以上檢查項目以外,大便常規還包括顯微鏡檢查,可提示消化不良、腸道感染等各種疾病。家長也不必過分介意孩子大便是否符合標準。正常大便次數、外形和顏色,與喂養方式、哺乳媽媽的飲食、不同的輔食均有關系,加之嬰幼兒胃腸道結構和功能都發育不夠完善,尤其是4~6個月的寶寶剛開始添加輔食,很容易出現胃腸功能輕微紊亂。遇到一次孩子大便常規結果不正常時不要急于用藥,首先應觀察孩子的精神狀態、正常吃奶量和生長發育指標是否正常。如果是輔食不耐受所致的大便異常,作適當調整即可。否則,可多次留取大便挑取異常部分進行常規檢查和細菌學培養,以明確病因,對癥下藥,千萬不可濫用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