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已故“塑膠大王”王永慶,從身無分文的窮伙計到坐擁千金的頂級富豪,這段神話是如何譜寫的?
1980年,臺塑集團美國分公司需要將一批PVC原料運往臺灣。運貨就找航運公司,這是一件再簡單不過的事了。但當王永慶看到協議書上航運公司開出的價格為“每噸100美元”時,他皺了皺眉頭。很快,協議被撤回了。他找來海運部的蘇經理,說:“這批貨半年后再發也不遲,在此期間,你就到斯坦福大學進修航運管理學去吧!”
半年時間一晃而過,蘇經理學成歸來。王永慶又對他說:“我決定,由你親自將原料運回總公司。兩艘貨輪早已備妥了。另外,我還從公司抽調出二十多個海洋學院的畢業生,他們將與你共同完成這次偉大的嘗試。”
第二天凌晨,“臺塑一號”和“臺塑二號”從港口起錨。在海上漂泊數月后,順利抵達臺灣。上岸后,蘇經理弄不明白,總裁為何要如此大費周折地自運原料。算了一筆賬后,他發現,自組船隊每噸貨的運輸成本僅為40美元。僅此一趟,就節約了300萬美元。而這樣一來,全年的運費大約就可減少1200萬美元!
沒過多久,世界范圍內爆發了大規模的石油危機,能源價格急劇上漲。王永慶到廠房里逛了一圈,發現了一個問題:車間里的照明燈偏多,造成了一定的浪費。于是,他當即下令將燈拆去一半,余下的一半則全配上了反光罩。結果,亮度跟以前相差無幾。這次雖然為配反光罩花費了600萬元,但到年底時算下來,卻省下了將近7000萬元的電費!當年,臺灣數十家工廠都被巨額的能源成本拖垮了,而臺塑集團則順利渡過了難關。
后來,在一次高層會議上,王永慶透露了自己的“節儉秘訣”:在企業內部,大小事務的成本,要對其構成要素不斷進行分解,把所有影響成本的因素全找出來,達到像魚骨骼那樣具體、分明、詳細。然后,對每根魚刺進行“瘦身”,力求做到最簡。他將之歸結為“魚骨理論”。后來,這門獨到的經營哲學,被全球無數家企業爭相運用。
對于一個公司而言,少用就是多賺,節省即意味著盈利。而正是這種處處降低經營成本的舉措,把王永慶推上了一座又一座事業的巔峰。
(付敏、昌科摘自《啟迪與智慧》2010年6月上圖:張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