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自蘇區時期起,一面拿起刀槍反“圍剿”,一面仿白區通用貨幣,印制發行自己的蘇維埃幣,從兩條戰線與國民黨展開較量,為中國革命最終取得勝利起到了特殊的作用。
工字銀元奠基石,東固紙幣開先河
1928年4月,毛澤東、朱德率領的兩支起義部隊在井岡山會師,創建了中國工農紅軍和湘贛邊界蘇維埃政府。為了解決日益困難的部隊給養和行政開支問題,蘇維埃政府在上井村創辦了首家紅軍造幣廠,出爐了紅色政權首批金屬貨幣,并取“工農蘇維埃”之意,在幣面隱蔽位置加鑿了一個“工”字標記,因而被統稱為“工字銀元”。緊接著,吉安縣東固平民銀行成功地開印了蘇區第一張紙質貨幣銅元票。這為紅色政權貨幣事業的發展打下了第一塊基石。
1930年10月,毛澤東、朱德率部離開井岡山,一路轉戰攻克白色堡壘吉安城,建立了江西省蘇維埃政府。蔣介石調集十萬大軍入贛“圍剿”。紅一方面軍總前委當機立斷,下令“立即動手出票子”,加緊籌集戰備物資。江西省蘇維埃政府成立了江西工農銀行,先后籌集到200萬元經費支援紅軍第一次反“圍剿”。
1931年5月,江西省蘇維埃政府把興國縣造幣廠升格為省級造幣廠,批量鑄造銀元。這批蘇區早期貨幣深受蘇區內外群眾、商販的歡迎,為根據地的鞏固與發展,提供了可靠的財力保障。
九大蘇區盡其能,四大貨幣暢其流
紅一方面軍有了“趙公元帥”保駕護航,越戰越勇,連續挫敗了國民黨三次大規模軍事“圍剿”,硬是把贛南、閩西兩塊根據地打成了一片。1931年11月7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在瑞金成立,分別組建成立了中央印刷廠、中央造幣廠和國家銀行,開始著手印制發行自己的蘇維埃國家貨幣。
國家銀行行長毛澤民帶領大家,因地制宜,成功地造出了質地細密柔韌、具有防偽性能的鈔票紙。到1934年10月為止,中央印刷廠印制紙幣達800萬元。
與此同時,其他八大蘇區也各盡所能,就地取材,印制發行了大量銀幣、銅幣、紙幣和布幣。1931年5月,鄂豫皖蘇區收集、熔化廢彈殼,鑄造發行了紅色政權最早的銅幣,并以布代紙,在白布上刷桐油印制“油布票”。為了改善防偽反假性能,閩浙贛蘇區率先采用復雜的紙幣套色印刷技術,并獨創性地在每一張紙幣上加蓋了半枚騎縫章。湘贛蘇區采取限量印制發行銀幣券的措施,建立嚴格的兌換制度,規定面額相同的紙幣與銀幣等值。因攜帶方便,紙幣備受活躍于紅、白區域間的行商走客青睞。1933年10月,川陜蘇區的紅四方面軍攻占達縣,完整地繳獲、接管了四川軍閥劉存厚的造幣廠,其規模之大、設備之齊全、技術力量之雄厚,堪稱蘇區之最。
弄虛作假比高低,明爭暗斗決雌雄
蘇區貨幣暢通無阻,白區貨幣遭到抵制、驅逐。蔣介石叫囂要“破壞蘇區金融秩序,使共黨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國民黨軍統特務組織先后派遣鑄幣專家潛入中央蘇區,指使當地土匪采用紅銅鍍銀的辦法鑄造劣質假銀幣;派遣特別行動小組潛入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駐地設立假鈔印刷秘密基地。一時間,市場上假幣偽鈔泛濫成災。敵特分子趁機暗中煽風點火,一些不明真相的群眾紛紛拋出紙幣兌換現洋,逐漸釀成了一股擠兌狂潮,幾乎要把國庫掏空。經此一劫,白區商人心有余悸,拒絕接受蘇區鑄造的銀幣,蘇區對外貿易遭受重創。
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迅速反擊。國家政治保衛局組建假幣偵破組,重拳出擊,徹底端掉了國民黨安插在蘇區心臟的假幣制造窩點,鎮壓了一批制造、輸入假幣,故意哄抬現洋、抑低蘇區貨幣的反動分子,查處了一批倒賣、偷運、大量私藏蘇區貨幣的投機分子,以及擠兌現洋、拒用蘇區貨幣的頑固分子,堵死了假幣制造的源頭和流通渠道。
此外,中央造幣廠重點改鑄白區通行的“老鷹頭”銀洋,對外貿易又開始節節攀升,金融秩序漸趨穩定。
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國共簽訂和談協定,紅軍改編為八路軍,由國民黨中央政府每月提供63萬元法幣作經費,蘇維埃貨幣至此全面停止發行流通。但兩黨之間的斗爭,從來就沒有真正停止過。特別是“皖南事變”發生后,國民黨終止財政撥款,對陜甘寧邊區實行軍事進攻和經濟封鎖,邊區政府被迫奮起反擊,發行邊幣,驅逐法幣,贏得了獨立的貨幣發行與金融貿易政策制定主導權。待到抗戰結束、內戰爆發,中共先聲奪人,掌握了貨幣兌換主動權,把法幣幣值壓落谷底。而國民黨發行與民爭利的金圓券,致使國統區財政金融體系徹底崩潰,加速了國民黨政權在大陸的覆滅。
(摘自《廉政瞭望》2010年5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