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對素質教育的要求,隨著新課程的深入推進,有效教學的研究和實踐正如火如荼的進行,我們不僅要關注課堂,也要關注課后,要切實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提高課后訓練的有效性。本文從理論和實踐層面分別就高中化學有效課后訓練設計和編制及教學反饋進行初步探討。
【關鍵詞】高中化學;有效;課后訓練
面對高中化學新課程理念的要求,面對素質教育的時代要求,面對現階段高中化學教學中存在的“題海應試”方式,迫切需要在化學教學中加強對課后有效訓練的研究。要研究高中化學的知識分布和結構以及教考要求,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提高課后訓練對化學知識鞏固提升的實效;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分層訓練、選擇訓練等,提高學生興趣,樹立學習高中化學的信心;要進一步有效減輕學生的化學的習題負擔,給學生自主學習化學的空間和時間,幫助學生形成化學的思維品質,促進學生身心的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的發展。
而所謂有效課后訓練,是根據一定的設計原則,結合高中學生的心理特點、教學內容和考試要求,能切實減輕學生負擔,提高教學效益,加強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更好的發展的課后訓練。課后訓練的有效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1)學生能夠進一步更好地掌握基本技能,在表述、運算、公式的記憶、實驗能力和、分析推理、知識應用等方面都能提高一個水平檔次,而不是前做后忘;(2)學生能夠從中更好的歸納化學知識的規律和方法的精髓,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3)學生能夠從中吸取化學的思想方法,為今后的學習打好基礎,能夠終身受益;(4)能幫助學生看到優勢,找出不足,提高興趣,樹立信心,而不是厭倦化學,同時幫助教師調整教學進度和方法,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一、“鞏固訓練”夯實基礎,漸進循環扎實提升
筆者在教學中針對學生在高二所學內容與高一化學內容有所脫節,學生容易出現明顯的遺忘和斷層,設計了專門的“鞏固訓練”以幫助學生整理基礎內容,適時回顧和應用舊知,提升知識鞏固率,滲透將要學習的新知等。這類“鞏固訓練”的三部分內容在編制時用分界線加以分割,其編制模板通常為:
第一部分:方程式書寫——起初為常規的,逐漸到重點的、易錯的、信息型的方程式,包括化學方程式和離子方程式,以幫助學生鞏固掌握一定量的化學反應方程式。一般要求書寫8個方程式。
第二部分:近期內容鞏固——全部是近階段學習中的原題、錯題、重點題,偶有變式題,以幫助學生提高階段性的知識鞏固率。通常先是3~5個選擇題,接著是1~2個非選擇題。
第三部分:高一必修的回顧——選擇內容均是必修1和必修2部分,以減少學生對相關內容的遺忘和應用時的斷層,為現階段和以后的復習做一定的鋪墊。通常先是2~4個選擇題,接著是1~2個非選擇題。
這類“鞏固訓練”的題目選擇和編制主要遵循以下原則:(1)基礎性原則:選題必須依據大綱要求,緊扣教材內容,在一定的基礎知識范圍內選擇,避免“偏難怪”。(2)針對性原則:選題要經過考證,或統計,或研究,選擇學生可能出現的遺忘點、易錯點、重點。(3)代表性原則:題目盡可能典型、精煉,使之能收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以點帶面的效果。(4)適度性原則:訓練時間和間隔要適度合理,既不要過分集中,也不要長時間斷,題量不宜大,要讓絕大多數學生能較好的完成,完成時間宜控制40分鐘以內,同時為學有余力的學生提供加“★”題。
二、“演練提升”反饋課堂,及時全面加強達成
為了檢測學生在課堂學習的實際效果,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在每一節新授課后結合課堂教學的內容、教考要求,筆者設計了“演練提升”,以幫助學生掌握一節課的教學要點,也有利于教師了解掌握課堂教學達成度,亦可以及時完善、調整教學設計。這類訓練的完成時間通常在30分鐘內。其編制模板通常為:
選擇題:通常為6~9個題目,其中大部分為基礎性題目,少數為提升性題目(含選做的加“★”題),著重體現對知識的覆蓋面和對課堂教學的達成度的反饋。
非選擇題:通常為2~4個題目(含選做性加“★”題),在題目中增加思維量、化學
在“演練提升”的編制中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1)層次化:除統一的基本要求和有控制的習題總量外,還要考慮不同層次的訓練題,用“★”的數量進行分層。使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能“吃到”,學有余力的學生能“吃飽”。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以達到“抓兩頭,提中間”的目的。(2)科學化:教師必須精選訓練題,既要防止學生陷入“題海戰”,而加重學生作業負擔,又要防止訓練題的科學性錯誤,要達到量和質的和諧一致。(3)全面化:選題要充分考慮題型、題量、知識覆蓋面、知識點、題的結構、題的代表性,使學生訓練后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訓練反饋”點面結合,講評到位提高實效
眾所周知,訓練要取得實效,批閱、反饋和講評是必不可少的,要對批閱時的錯題進行統計或得分統計,并從知識要求、細節強化、能力要求、方法指導、推理應用等角度對訓練進行講評加以分析錯誤或強化基礎。
“訓練反饋”也應是從有效性角度進行。要根據不同學習現狀和水平層次的學生采用不盡相同的反饋辦法,或表揚,或批評,或鼓勵,或暗示,或指導;根據不同的題型、錯誤點采用不盡相同的講評方法,或強調,或演示,或評錯,或引導。根據不同模塊的知識點亦可采用不同的跟蹤鞏固的方式,或默寫,或記憶,或推理,或計算。這樣,可以盡可能的讓更多的學生通過這樣的課后訓練真正得到各取所需的訓練效果,既大大減輕了教師的課堂教學負擔,也顯著減輕了學生的課后課業負擔,既顯著提高了學生的練習效果,也自然減輕了學生的心里負擔,拉近了師生情感,從而也推動了師生雙邊的共進。
筆者在“訓練反饋”中,對完成較好的學生公開表揚,同時亦指出其問題的存在;對暫時學困生個別指導和多加鼓勵,同時對其取得的進步大家贊賞;對中等學業的學生多加肯定和交流,指導某些薄弱的環節或細節。不講評或不批閱的訓練只會增加學生的負擔,這樣的訓練越少越好。此外,在訓練反饋講評中不能只為了多講幾個題目、多介紹幾種方法,而忽視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運算能力的訓練和反饋,淡化學生學習過程必不可少的臨摹、汲取、消化、創新的階段,讓學生真正的每次訓練有所得。而教師通過對錯誤情況的統計、匯總、分析,評析自我命題的得失,及時調整教學的進度、難度,及時發現并彌補教學中的問題,也使教師在每次訓練中有所得。
參考文獻:
[1]陳琦.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2]施良方.學習論[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孟娟.新課程下的作業布置[J].湖南第一師范學報,2002,2(4).
[4]吳茂江.論中學化學教學中學生作業的設計[J].化學教學,2001(12).
[5]曉明.淺談化學教學中作業布置的方法與策略[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02,(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