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各種教育類報刊雜志,就可知道各式各樣關于課改的文章多如牛毛,令人應接不暇。教育部編制的各學科課程標準也充分體現了課改的理念。那么在學校,我們的老師是否都進行了課改實驗?我隨堂聽了幾位中青年老師的課,他們的教齡都在15年左右,是學校的教學骨干。因為是隨機聽課各位老師都沒有作準備,所以,我認為這些老師的行為都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對此我從這些老師的課堂教學行為以及教學理念的轉變作一個簡單的分析。
一、課堂教學
所聽的幾節課,各位老師都是以接受學習為基礎的傳統教學模式,教師在大部分時間里進行耐心細致地分析與講解,學生則忙于緊跟教師的思路進行理解和記憶,事實上這正是現階段中小學主要的教學模式,我們應當承認,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有其必然的生存空間的,就學生而言,接受式學習仍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1.知識
在課堂教學中,知識的傳授大體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教科書和教參上提供的;第二類是教師個人的知識;第三類是師生互動而產生的。在其三類知識中,第一類知識占了大部分,比如:知識結構,例題,練習題等;其次是第二類,如易混淆的概念的辨析,題目求解思路的歸納,輔助方法、一題多解的介紹,題目的引伸、變形等,這是當前教師最為看重的,越是有能力有經驗的教師越重視學科知識的個性化,這種個性化的知識對學生的幫助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教師威信的樹立也往往根植于此。而第三類知識就很少了,我所聽的幾節課就很難找到這類問題的影子,而這類知識恰恰是新課改所特別提倡的。就此看來,如果想在這一方面有所突破,還需要經過一段長時間的探索。
2.動機
教師運用設計來激勵學生從學習生活中獲得預期的知識和技能,并設置了目標和運用能使學生達到預期目標的認知策略和手段。這幾位老師在這一方面都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他們在上課開始時首先表明了課時內需要完成和任務,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力求突出讀題之初的困惑和解題之后的喜悅,并在問題求解過程中注重思路和方法,這一行為更是從應試角度展開,目光直指高考,并沒有解釋學習這類知識的重要性,這對激發學生的短期學習動機是有效的,但卻不利于學生認知內驅力的培養。
3.教師的關注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關注具有片面性,這一現象在幾位老師身上都或多或少的存在。首先,過分關注學生的學科成績,都是圍繞應試教育展開的,提到了高考,例題也是過去的高考試題。這種關注過分傾向于學科知識的掌握和解題能力與技能的訓練,忽視了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和終身學習的愿望,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長期發展是不利的。其次,對學生發展的需求及發展中富有個性的學習關注不夠,其實在課上同學們對這方面的需求是顯見的。積極思考,踴躍發言,及時提出自己不同的見解,充分利用有限的自由支配時間進行個性化的學習,這些表現老師也注意到,但都沒有充分關注,在解題前留給學生1-2分鐘的思考,這很好,但在解題后沒有留時間給學生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回味,以及提出新問題的余地。我認為課堂時間緊可少講一個例題,也應該把學生流露出來的這種需求充分挖掘出來。第三,教師對學生發展中的個人尊嚴關注不夠,學生的尊重是學生生命的一部分,學生的人格應當受到尊重。在這幾節課上,學生在很大程度上被當成了“知識容器”,教育的“育人性”體現不夠,每個學生都有受尊重和被欣賞的需求,教師顯然沒有做到,由此可見,我們的上課老師只關注了對第一類和第二類知識的傳授,關注了高考而忽略了其他。
4.教學情境的創設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努力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思考、質疑、控制、調整自己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速度,力求使學生跟上自己的進度,甚至爭取讓學生的思路超前,在課堂氣氛上,除個別老師在個別環節外,整體上是寬松的,學生發言也比較踴躍。但是,許多可讓學生自己完成的或合作能完成的環節。如知識結構圖、總結,易混概念的辨析,解題過程的分析等仍有老師包辦。我認為可能有兩方面的原因,其一是怕影響教學進度;其次是對學生學習能力的不信任。其外,只有一位老師關注學生靈感的火花,能順著學生的設想,來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探究,老師再給予適當的引導,啟發和激勵性的評價,結果是新的求解方法出現了(第三類知識),正是在這種師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教學過程中涌現出來的。由此可見,在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下,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不是不可能的,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去認真的備課,認真的組織教學反思。
二、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
雖然這幾節課主要代表了傳統的教學模式,但許多老師在許多教學環節中還是體現了新的教學理念。能夠看出教師在這方面所做的努力。
1.努力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各位教師都能在課堂上留時間讓學生思考體會,分析問題時努力使學生思維超前。題目求解不進行分析,不包辦到底……,可見,教師已經意識到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要性。并試圖突出之,但出于多種考慮,在多處環節上還是包辦了,這就表明了在課改的今天,我們的很多老師在傳統與現代、求穩與求變中仍在作痛苦的抉擇。
2.問題導向學習法和研究性學習方法的運用
教師能精心思考設置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在問題的處理方面老師都力求創設各種適合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去探究從中發現解決問題的途徑。新的教學模式正在構建,變革勢在必行,但是要有時間和過程的,變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這種變化也是令人可喜的。
3.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模式的運用
關于這一點,各位老師都做得比較好,要求學生仔細體會,鼓勵相互討論。但要做到何種程度這就是一件很難說的事了。
綜上所述,在當今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行為主要還是代表著傳統的教學模式。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隨著課程改革和課堂教學模式教學的逐步深入,很多教師的許多教學行為還是體現了新課改理念的影子,雖然這些新理念在教學中還處于嘗試和探索階段,也正是這些嘗試與探索,才能建構課改的基石。
作者簡介:楊生虎,江蘇省射陽中等專業學校中學一級教師,數控車技師,教務處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