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高年級教材中選的名篇名著章節不少,羅列一下,大概有十幾篇之多:如《“鳳辣子”初見林黛玉》(選自《紅樓夢》)、《刷子李》(選自《俗世奇人》)、《祖父的園子》(選自《呼蘭河轉》)等等。這些名篇名著在結構安排、語言的運用等方面都是獨具匠心,有典范意義的,不愧為中華傳統文化的藝術瑰寶。可是,如何帶領學生走進名著、把握名著、感受名著,如何教學這些名篇名著,在多年的實踐中,有幾點體會。
一、初步感知名著,營造整體基調
在名著教學中,教師在課題導入環節適時引領學生對名著有一個整體的初步感知。這樣,可以讓學生在對名著有一個粗淺的整體感知前提下,再學習名著的結構語言、感受人物的形象等,由此奠定整個基調。也就是說以“一本書”引出“一篇”。
例如在教學《祖父的園子》時,教學一開始我就介紹《呼蘭河傳》是蕭紅對故鄉的一本回憶錄。在這本書里作者多次提到了這個園子,這園子給了蕭紅自由歡樂、幸福的童年,這園子承載了祖父和蕭紅純真、親密而濃厚的親情之美。作者蕭紅在二十九歲回憶故鄉的園子時,仍備感親切與溫暖,那園子是她一生難以忘懷的最溫馨的家。使下面的教學彌漫著祖父和蕭紅的深深地親情。
例如在教學《刷子李》時,教學一開始我就引導學生一起來結識一位有特別個性的人物,一起來學習23課《刷子李》。它選自大家都熟悉的著名作家馮驥才寫的小說《俗世奇人》,關于這本書,人們用了這樣八個字來形容——奇在人物,妙在故事。在這樣的導入中,孩子們就對這篇課文中“奇”的人物和“妙”的故事極為期待。
二、全面提取信息,概括提煉內容
在平時的教學中,老師們往往舍不得在這一環節花足時間,尤其是公開課上這一步驟往往成為“走過場”的表演,老師們總是急著走入精致的聚焦環節。但是,我個人認為,“提取信息,概括提煉”的環節在名著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名著的學習對于學生來說相對比較難把握,因此,充分的“提取信息”環節能讓學生實實在在地靜下心來閱讀,可能提取的信息是零碎的片斷的,但必須是每個人真實的閱讀體驗。“概括提煉”的訓練則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梳理的習慣,提升思維品質。
例如在《刷子李》教學中,教師在導課后分兩步走:
(一)“放”:“大家都預習過了吧,讀了幾遍?能把課文讀通讀懂嗎?你們對主人公刷子李有了哪些了解呢?”這一個環節徹底放手讓學生交流,師不作過多的評價。
(二)“收”:“好,剛才大家說了很多,這個刷子李姓什么?是干什么的?有哪些規矩?刷墻技藝怎么樣?你能不能連起來用上一段話比較全面而又簡潔地介紹一下?”這一環節既梳理文本的內容,而且扎扎實實地培養了學生的概括能力。
三、直奔文本重點,體會寫作方法
名篇名著的節選篇目一般都比較長,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進行教學?我認為可以試行“直奔重點,體會方法”的方法。
例如在《景陽岡》一文篇幅特別長,講了吳松在酒店飲酒,然后趁著酒興上岡,接著寫打虎,最后下岡。我先讓學生理出了四個情節,然后直奔“武松打虎“這一重點部分。在這一情節中,又分“老虎進攻,武松躲避”和“武松反守為攻”兩部分來寫。前者抓住了老虎的“一撲”、“一剪”、“一掀”的絕招和武松的“三閃”來進行描寫,后者體會一系列的動詞來表現英雄形象。
例如在《祖父的園子》教學中,教師在梳理文本的基礎上,帶領學生直接聚焦品讀課文17自然段(花開了……),感受作者的語言特點。(1)學習“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樣,就怎么樣,都是自由的。”這一句子,引讀該段感受園子里的一切想怎么樣就怎么樣的自由。(2)請同學們說說“我”想干什么就去干什么?體會作者在園子里的快樂和自由。(3)像這樣有趣的語言,課文中還有很多。分別請學生找到作者描寫太陽、榆樹、昆蟲等事物的句子讀一讀,進一步感受作者的語言魅力,體會作者的寫作手法。
四、創設教學情景,活化文本語言
名著教學課上的教學情境創設,一定要與文本閱讀“渾然天成”,這樣才能發揮出它的神效,成為學生感悟體驗,交流信息,傳達思想,實踐語言等一種較好的載體。
例如:在《刷子李》教學中,教師引導“這一天,曹小三的經歷那么精彩,回到家中,他忍不住要把這件事告訴周圍的人。如果你是曹小三,你會怎樣把你的所見所聞所想說給別人聽呢?自己先想一想,可以從哪些方面來介紹,然后嘗試著有條理地說一說。”(要求:先想一想,可以從哪些方面來介紹,然后嘗試著有條理地說一說。)然后,教師創設情境,對話復述:
(1)我現在是曹小三的鄰居,小三,聽說你的師傅手藝非凡,是真的嗎?(生說)
(2)我啊在是曹小三的同行兄弟,哎,我打探一下。小三,你的師傅本領咋樣啊?(生說)
(3)我現在變成曹小三的媽媽,誰愿意當我的兒子?三兒,第一天學手藝,感覺怎么樣?(生說)
這個情景創設,引導學生用曹小三的視角來描述一天的所見所聞,描寫師傅的高超本領,描寫小三眼中的師傅形象,這一過程是一個不斷讓學生腦海中的“象”轉化成語言符號,又由語言符號轉換成形象的過程,同時,在描述中,腦海中的“象”學生又會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經過一番藝術加工,不斷賦予他新的內涵,創造出新的閱讀形象,并轉換成兒童獨特的話語體系。因為有了前期的鋪墊、醞釀,學生腦海中已有了一定的“象”,因此,覺得有話可說,有情可抒,不覺得生疏、僵硬。
五、利用教學媒體,再現名著情景
很多名著都是拍攝成電影或者電視連續劇的,而且都拍攝的很精彩。因此,教學中我們也可以利用教學媒體,再現名著情景。
例如在《景陽岡》教學中,出示了《水滸傳》中的視頻片段“武松打虎”,讓學生觀看,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對老虎的兇猛、武松的英勇有更深刻的體會。
例如在《鳳辣子初見林黛玉》教學中,出示了《紅樓夢》中的這一片段,要求觀察你看到的鳳辣子和文中所讀到的鳳辣子一樣嗎?
六、拓展延伸文本,激發閱讀興趣
名著教學的最重要的目的是讓孩子能透過幾頁紙讓學生看到厚厚的一本書,為學生們種下一顆文學閱讀審美的種子。因此,在教學后,要積極引導學生看整本的書,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以“一篇”帶出“一本書”。
例如在《刷子李》教學后,教師引導“曹小三,現在你知道了,你的師傅為什么叫刷子李?(姓李的師傅、刷墻的、技藝特別高超。)《俗世奇人》這本書里除了刷子李,還有許多身懷絕技的人物,像泥人張、快手劉、蘇七塊等,有興趣大家下課讀一讀。
以上是我在名著教學中的幾點體會。老師們,讓我們在實踐摸索中引領學生把握名著精髓,感受名著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