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這是艾青的經典詩句,卻為路遙的作品做了最好的注解。在路遙的生命意識里,對生養他的那片黃土地始終有著無法止息的贊美與癡情,他以極大的熱情投入,以近似固執的執著,真誠的書寫著他內心翻滾的旋律,表達著他對黃土地的感恩與致敬。
“黃色永遠是溫暖的色調。”[1]路遙對黃土地的感情,已融入到了他的骨血,化為了一種精神底蘊。無可諱言,路遙出生于陜北山區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那被群山包圍的貧窮與苦難曾使他的生活遭遇了諸多的不便與尷尬,讓他飽嘗艱辛,也為他的人生打上了一個天然的印記。但路遙并未因有過這樣的生活經歷而自卑羞愧,并未因有過這樣的窮苦出身而心存怨恨。相反,他深深地愛著那片生養他的黃土地,并津津有味的咀嚼回味著代代繁衍生存在這片黃土地上的人們給予他的溫情關愛,他把所有這一切,都真誠地表現在了他的作品中。通過他的作品,我們總是能夠感覺到激蕩在作者心中的那股激流,他是那樣的樂此不疲,以至于他對他生活過的這片土地太敏感,似乎黃土地上的任何一種稍微的顫動,立即就能叩響他的情感之弦,從而彈奏出一曲優美的樂曲。路遙正是以他特有的生命體驗和情感判斷給我們抒寫著他這種濃厚而深沉地黃土情懷。歌曲《小草》中有這樣的歌詞“大地啊,母親!把我緊緊擁抱……”這首歌路遙唱的最好。
在路遙頗具自傳性的中篇小說《在困難的日子里》,馬建強因考上縣高中而被全村人當作將來“做大官”的“貴人”,紛紛慷慨接濟,終于湊齊“百家糧”得以上學之后,首先升騰于心中的卻是因“土地的精神”和“土地的博愛”鑄造而成的“黃土地之魂”帶來的深切感受和感動,“正是靠著這種偉大的友愛,生活在如此貧瘠土地上的人們,才一代一代綿延到了現在。”“正是這貧困的土地和土地一樣貧困的父老鄉親們,已經教給了我負重的耐力和殉難的品格,因而我又覺得自己在精神上是富有的。”[2]在這里,我們看到了一種屬于窮困的農村所特有的別樣的“幫扶”與“養育”,以及對土地透徹骨髓的愛戀,而惟此,才能把“大地啊,母親”的深厚情愫闡釋的更為深刻,更為感人。這一直是路遙堅定的創作理念,在路遙的情感深處,“大地——母親”的概念潛藏的很是深沉,黃土地,一片貧瘠,滿目荒涼,但她卻以最偉大、最無私的愛接收和承載著所有。《姐姐的愛情》中,善良而美麗的姐姐愛上了一個人人唯恐躲之不及的“反革命分子”子女、下鄉知青高立民,在高立民最為危難的時刻,她勇敢的頂住人們的閑言碎語和政治壓力,懷著善良誠摯的心情關心幫助高立民,并以溫柔的母性及純真的愛情喚起了他的重振。但是,隨著時勢的轉變,“文革”中被造反派打成“特務集團”頭目而身陷牢獄的高立民的父母得以冤案平反,官復原職,高立民也在姐姐愛情的翅膀下養好了傷,向著城里的方向飛走了,那個曾經信誓旦旦哭著說:“小杏,我要永遠把自己的一切都獻給你!我會永遠記得,你在一個什么樣的時候,把你的愛情給我的呀!”[3]的高立民,給姐姐留下了一個美麗的夢想和一顆破碎的心。當姐姐被拋棄的痛苦所折磨,悲哀的撫慰自己的傷口的時候,父親和生養她的那片土地卻給了她最為可靠的溫情,就像父親所說:“這土地是不會嫌棄我們的!”[4]《人生》中的高加林,當被擠掉教師職位,第一次復歸到土地上真正變成了一個農民時,他感到理想破滅,心灰意冷。但德順爺爺的教誨和巧珍的愛情給了他安慰,使他在不幸時感到了精神的充實和感情的富有。當他“走后門”當了縣委通訊干事,事情敗露,又一次被退回農村時,他感到“自己孤零零的,前不著村,后不著店”,可鄉親們再一次真誠的安慰他:“回來就回來吧,你也不要灰心!”、“天下農民一茬子人哩!逛門外和當干部的總是少數!”、“慢慢看吧,將來有機會還能出去哩。”鄉親們的掏心話使他感到溫暖,德順爺爺則更像一個熱血沸騰的老詩人和哲學家,再一次給予他人生的啟迪:“你也再不要看不起咱這山鄉屹嶗了……就是這山,這水,這土地,一代一代養活了我們。沒有這土地,世界上就什么也不會有!”于是,經過生活激流的沖洗的高加林,才真正認識到追求理想不能脫離養育他的土地和家鄉人民,他撲倒在德順爺爺腳下,兩只手抓著黃土,沉痛地呻吟著,喊叫了一聲:“我的親人哪……”[5]
可以說,在路遙的作品中對黃土地的傾心禮贊隨處可見。《生活的詠嘆調》里那個“現代化炮兵師政委”,終年生活在綠莽莽的西部邊陲,但揮之不去的卻是軍人童年故鄉的夢境,夢里時常是“一片黃顏色”,這種顏色無疑就是闊大的黃土地意象。《杏樹下》中那位從城市來到黃土地上尋找生命母體的中年知識分子。他記憶中的小萍不僅是他“甜蜜又痛楚”的伙伴,而且在小萍孩童的身上寄托著一種母性柔情。《驚心動魄的一幕》里的馬延雄,在饑餓難捱之時,意外的享受了土地孕育的果實。之后,“他像孩子吸吮了母親的乳汁,兩只手親昵地撫摸著土地,兩大滴飽含著感情的熱淚和雨水一起淌在了大地母親的胸脯上。”[6]《在困難的日子里》的馬建強在受到傷害時,“忍不住臉依偎在松軟的土地上,就像小時候受了委屈偎在媽媽的懷里。”[7]在《平凡的世界》里,作者則發出了“睡吧,親愛的大地,我們疲勞過度的父親”[8]這樣的深情呼喚。這片厚德載物的黃土地是路遙創作及生活的永遠不變的根,我們由此也可以看到路遙對“母親——土地”這一命題的深刻依戀。陜北的那片黃土地,以及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父老鄉親,永遠使路遙魂牽夢繞。路遙與土地無法割舍的關系,使他對土地有一種發自靈魂深處的感情,最終積淀成一種強烈持久的特殊情結,成為路遙生命的一部分。正因為如此,有些論者便將其定位為“戀土情結”,這確實是路遙的作品中客觀存在的,但仔細思慮之后,卻發現這只是路遙作品中的表層現象。通過對路遙的進一步理解,我們似乎還可以得到更深層次的內涵,那就是由“戀土情結”的升華而生發出的一種更為深沉的黃土情懷,而這種情懷卻是不分“農村”和“城市”的,它是一種普遍的“根”的意識,一種不忘“本”的表現。也就是說,路遙不僅僅有對生養過他的那片黃土地的癡戀,更為重要的是他要通過他所熟悉的物事來給我們展現一種境界,闡釋一種精神。他要通過一種“小情結”來表現一種“大情懷”。“作為正統的農民的兒子”,他用飽蘸鄉土鄉情魅力的筆,以樸素而溫暖的道德熱情和對人物及生活的誠懇態度,對農民表示了真正的理解和同情,以及深切的關懷,他把對農民強烈而真誠的愛心毫不保留的融入作品中。正如路遙自己所說:“我對中國農民的命運充滿了焦灼和關切之情。我更多的關注他們在走向新生活過程中的艱辛與痛苦,而不僅僅是到達彼岸后的大歡樂。”[9]路遙很清楚的知道自己為誰而寫作,他以巨大的熱情和同情伸向社會底層的平凡的人們,密切的關注他們的生存境況和內心感受。他不愿當,甚至于徹底鄙視那些“平庸的作家”,堅決反對他們的作品“反復制造出一堆又一堆被同樣評論家所表揚的文學廢品。”[10]也就是說,他很清楚自己的寫作對象和寫作目的,他更為深刻的認識到“廣大落后的農村是中國邁向未來的沉重負擔”。在這里,我們必須很清醒的認識到,這是中國現在并將長期存在的現狀,面對這樣的嚴峻現實,我們需要的不是推諉責任,高居于淺薄的優越而去毫無理由的鄙視與指責。因為,“這個責任應由歷史承擔,而不能歸罪于生活在其間的人們。簡單地說,難道他們不愿意像城里人一樣生活得更好嗎?命運如果把他們降生在城市而把現在的城里人安排到農村,事實又將會怎樣?”所以說,“城里人無權指責農村人拖了他們的后腿。就我國而言,某種意義上,如果沒有廣大的農村,也不會有眼下城市的這點有限的繁榮。”我們要以積極的態度和感恩的心去共謀發展、共創和諧,“必須達成全社會的共識:農村的問題就是城市的問題,是我們共有的問題。”“廣大的‘農村人’就是我們的兄弟姐妹”,我們要“出自真心理解他們的處境和痛苦。”[11]這是一種何等高貴的品質呀!路遙獲得了事業上的巨大成功,他也完全有進駐城市的資格與權利,他本可脫掉農村貧窮的外衣,甚至可以以此為榮耀寫他成功后的喜悅及城市的優越生活,但是他并不那么的輕浮與幼稚,那種躲在幸福的小角落里淺吟低唱的呢喃小語與他樸實高貴的品質是相違背的,他不需要為城市的浮華再錦上添花,他要為生活在社會地層的窮苦人雪中送炭。他深深地摯愛著那片養育他的黃土地,這種熾熱的情愫使他常掩飾不住,不經意間潮涌四溢。他要以他的正義,良知,仁慈和溫暖,像陽光一樣為下層貧困民眾的艱難人生鋪路,并照亮他們幽暗的人生場景。此外,他還要把濃郁的鄉土鄉情傳輸到那些來自農村卻又到城市討生活的人們,以撫慰他們漂泊的靈魂。同時,他還要把故鄉及下層民眾的苦難生活推到社會的最前沿,讓城市的人們在新鮮中感受鄉村異域風情的美時,也了解到更多的生活世界,進而更多的關注在社會底層頑強拼搏的身影。路遙是從農村進駐城市,從底層到達上流的,他經過了兩個不同世界的跨越,農村人質樸善良的性情讓他溫暖而感動,當然,城市的繁華與優越也讓他感觸頗深。所以,當人們混跡于城市的浮華,在金錢,權力,榮譽的誘惑中爭逐沉浮時,他卻以黃土為對比調度板,保持著異常的清醒,為整個社會的平衡發展及共同富裕深切關注著,并對人生進行著深刻的思索,傳達著自己的心聲:“我們活在人世間,最為珍視的應該是什么?金錢?權力?榮譽?是的,有這些東西也并不壞。但是沒有什么東西比得上溫暖的人情更為珍貴——你感受到生活的真正美好,莫過于這一點了。”[12]他要在農村和城市之間建立一座滿含溫情與關愛的橋梁,以農村的真情真性來映照被浮華所遮掩的城市,擦亮人們的眼睛,以城市的繁榮發展來求得農村的富裕,達到社會的和諧。這就不是一種簡單化的“戀土情結”了,應是一種經過超越與深化而達到的樸素真實的黃土情懷。這也就使得路遙的作品具有著永久的感人魅力,同時也是其作品的詩意所在,甚至可以說,這種博大的黃土情懷是路遙作品所展現的一切之源。正是這種源于生活的真實而感人的詩的元素,使得作品于詩性之中顯得厚重可貴,感人遙深。
總之,路遙的作品以其獨具的魅力激蕩著中國當代文壇,就像粗獷而悠長的陜北民歌響徹在重山群嶺中一樣,于深情之中透著一絲絲溫熱的感傷與浪漫。時至今日,人們于煩躁浮夸、逐名追利之外,有幾人能意識到自己仰望藍天的同時,還兩腳踏著黃土呢?胸懷在藍天,深情藏沃土,這就是路遙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和永久感動吧!
參考文獻:
[1][3][4][6][7]路遙.匆匆過客[M].西安:陜西旅游出版社,2001.65.28.36.337.101.
[2][9][10][11]路遙.路遙文集[M].第五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105.305.339.304—305.
[5]路遙.路遙全集·人生[M].廣州:廣州出版社,太白文藝出版社,2000.190—196.
[8]路遙.路遙文集(第三卷[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3.433.
[12]路遙.路遙文集(第五卷)[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