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族文化是在自然經濟社會中出現的,隨著社會的進步家族文化雖幾經嬗變,但仍然在我國農村文化中有著深厚的根基和積淀,并且在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大作用。因此,必須正視我國農村現階段存在的家族文化現象,并采取有效措施克服其負面影響。
【關鍵詞】家族文化;新農村;治理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黨的十七大提出,“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要全面認識我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1]要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就要針對農村文化的現實問題采取有效措施。其中,家族文化在農村文化中有著深厚根基和積淀,并仍在農村社會經濟發展中發揮重大作用。因此,探討家族文化對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農村家族文化的涵義及其歷史變遷
家族,也稱宗族。林耀華認為,“宗指祖先,族指族屬,宗族合稱,是為同一祖先傳衍下來,聚居與一個地域,而以父系相承的血緣團體。”[2]家族文化,從狹義上講,是指在一定的村落社會經濟條件下形成的以家族為載體的文化。它是在長期內宗族的文化水平、思想觀念,以及在漫長的農耕實踐中形成并積淀下來的認知方式、思維模式、價值觀念、處世態度、人生追求、生活方式等深層心理結構的反映,它所表達的是民族的心靈世界、人格特征,以及文明開化程度[3]。
家族文化歷經漫長的歷史長河洗禮,積淀成為一種體現著國民價值觀念的文化形態并富有一定內涵。在我國漫長的生產力不發達的農業社會進程中,家族文化得到了人們的普遍承認和接受,它依靠以家族倫理為主的道德規范,依靠“三綱五常”、“仁義禮智”、“信誠為本”等價值觀以及鄉里家族治理機制,為封建時期的政權統治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支撐。
近代以來,它的價值合理性隨著封建政權的衰亡而逐漸消失。新中國成立后,為了摧毀家族制度,確立新型的政治經濟體制,改造傳統農民,塑造社會主義新人,新政權不僅在經濟上、政治上、組織上先后掀起了土地改革運動、合作化運動和人民公社運動,摧毀家族制度,確立新型的鄉村經濟政治體制;而且從文化上也掀起了革命。通過這些運動,家族意識被進一步削弱,家族文化進一步受到猛烈沖擊。但就整體而言,中國社會并沒有根本改變農業社會的格局,運動摧毀的只是家族文化的形式,家族文化遺存的土壤依然存在。
1978年以來,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村民委員會的設立以及儒家思想的回潮為家族復興提供了需求、空間、機遇和資源。由于文化所具有的“彌散性和滲透性的特點,使得復歸的儒家思想以及人倫親情浸潤大眾心田,重新激發了人們的歷史感、歸屬感和責任感”[4]。以家譜、祠堂等為表現形式的家族文化也有了復興的趨勢。
二、家族文化在新農村建設中的負面作用
1.家族經濟體不利于農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化程度的提高,以家族文化為基礎而形成的經濟體必然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排他性、狹隘性和封閉性的弊端。以親情血緣關系聚集社會資源雖然成本較低,但缺乏效率,與社會范圍內通過市場配置資源的方式形成了沖突;“內外有別,親戚為大”的觀念以及“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信條,阻礙了社會公信的確立和合作精神的發展;家長制領導缺乏內外有效的監督和制約,使決策的隨意性增大。此外,“多子多福”“傳宗接代”“無后為大”的生育觀念也與現代的價值判斷標準背道而馳。這些必將會對農村生產的發展和農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帶來消極的作用。
2.宗族意識的強化不利于農村的社會治安
宗族性是家族文化的根本特性。宗族的團體意識只是族內的團體意識,宗族意識的強化將助長一些社會不良風氣的滋生和蔓延,家族文化自身的傳統積弊及其腐朽、落后的意識存在給社會帶來了不少負面影響,派生出種種丑惡現象。如農村社會風行的“拜把子”、“認干親”、營建“關系網”現象,家庭團伙犯罪現象,封建迷信現象,任人唯親現象,群毆、械斗、私刑現象等等。這些不良現象嚴重影響了農村的社會治安,不利于農村鄉風文明的構建。
3.家族勢力的膨脹不利農村基層組織建設
家族文化又是一種以人治、等級和血緣親情為架構的群體文化,對血緣關系的高度關注、強烈的家族認同取向和家族中心心理,扭曲了農民的價值觀和參政心理,受等級性、封閉性和禮俗性的影響,農民的民主意識和法制意識較差,缺乏參政的熱情,使農村的民主管理極易流于形式。家族勢力的膨脹滲透于村落社會體制中,使作為行政權力的村委會控制力弱化。因此,家族勢力嚴重破壞了農村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設進程。
三、對家族文化現象的治理對策
1.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推進新農村建設步伐
中國農村長期以來相對落后,生產力水平低下,資源總量一直處于貧弱狀態,只有不斷增加資源總量,農村基層政權才能不斷超越家族系統的影響,才能有效行使對農村社區生活的調控職能。改革開放后在農村推行聯產承包責任制,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帶來了家族文化的部分復興,但隨著農村改革深化和生產力的發展以及社會化程度的提高,農民的商品意識逐漸增強,大批農民離土離鄉,擴大了社會交往的范圍,增長了見識,這從根本上有利于家族文化的消解。因此,首先利用宗族關系,吸納城市資金創辦民營企業,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提高和改善村民經濟能力和生活水平。其次,支持和鼓勵大姓家族精英自主創業,推進農村經濟發展,促進新農村建設,推進農村城鎮化進程。
2.增強村民民主意識,完善村級組織機構,提高社會化服務水平
家族是一種組織方式,實行的是能人統治,家族的實際首領已由一些年輕的社區經濟精英或政治精英來擔當,其組織方式是相對松散的、非制度化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狀況及其控制力的強弱與家族組織和家族勢力的狀況有密切關系。因此,首先要加強村落基層組織建設,強化農村控制能力,提高社會化服務水平,并培養村民民主自治意識。其次,上級政府可派遣農村工作經驗豐富的干部到基層農村任職,還可實施“大學生村官”制度,借助外部的力量,合理地引導和控制家族勢力的消極影響,培育公正合理的觀念,更好地服務村民。最后,積極吸收家族中的精英分子,參與村民事務管理,提升村級組織的影響力和號召力。
3.大力發展農村文化教育事業,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
首先要吸收家族文化中積極的部分,大力發展農村文化教育,開展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豐富村落文化生活,創造良好的文化氛圍,構建和諧家庭、和諧村鎮。其次,開展農民技能培訓,把村民們培育成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發揮他們在建設新農村中的主體作用。最后,宣傳科技文化,提高村民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使他們擺脫愚昧與落后。農村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因此,必須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工作,改善農村辦學條件,使農民接受平等的教育。同時,通過各種教育形式增強集體主義意識的文化氛圍,提高農民對家族意識的識別能力,使廣大農民自覺樹立現代農民意識。以推進村級自治為契機,強化對農民的民主知識和法律意識的教育和引導,鼓勵農民在政治事件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養,推進農村民主管理的進程。
4.加快公共社會資源建設步伐,改造家族文化
當前農村公共社會資源包括公權、公信機制、各種公共制度以及相應的社會資本尚未形成,人們還無法通過公共體系獲得生存發展和權益保障時,天然的親緣關系自然就成為人們求助的首選。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后村級政權削弱,村委會得不到農民的充分信任,社會公共紐帶聯系薄弱,正是家族文化得以部分復興的原因之一。只有當每個人無須求助于人治私情及私人社會資源,依靠公共社會資源能以較小的社會交往成本獲得更大的收益時,人們才會自覺放棄家族文化規則。因此加快建設國家的公權公信機制及各種公共制度等公共社會資源,用新的經濟和制度環境改造家族文化,才能使家族文化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揮有力的作用,同時遏制其負面影響。
參考文獻:
[1]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林耀華.義序的宗族研究[M].北京:三聯書店,2000.
[3]呂紅平.農村家族問題與現代化[M].石家莊: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
[4]唐軍.當代中國農村家族復興的背景[J].社會學研究,1996(2):36-37.
作者簡介:徐莉(1986-),女,安徽亳州人,中國礦業大學研究生院09級行政管理專業在讀,研究方向:網絡政治與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