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教師在講《林黛玉進賈府》一課時,有位學生就文中賈寶玉的評價發表了自己的見解,他認為賈寶玉分明是個紈绔子弟,多情好色,游手好閑,不思進取。在科舉制度下離經叛道,也不過如現今的不愛學習的差生對于高考的抵觸,當時全班同學都笑了,這位老師也覺得說的偏頗,于是從多方面否定了他的看法。這位同學感到非常尷尬,滿臉遺憾的坐下了,而其他同學頓時也變的沉默,為了避免尷尬而不敢輕易的發表自己的意見,都在思索著怎樣向老師想要的答案靠攏,從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如果學生在課堂中總是擔心老師的否定、同學的嘲笑,他們怎么會感到安全,怎么會積極的發表自己的意見和見解,更談不上什么創新能力了。
當前,培養和造就創新型人才已成為各國教育界普遍關注的問題。泰勒說過,哪個國家能最大限度地發展、鼓勵人民的創新潛能,哪個國家在世界上就會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就可以立于不敗之地。語文課作為一門思維性很強的學科,不僅承擔著傳承文明、人文教化的任務,同時也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驛站。但是,千百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淀,使得“師道尊嚴”歷久而彌新,經過頑固的應試教育的錘煉,得到進一步的強化。教師對于學生而言,無論是年齡、經驗、閱歷,還是地位,都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如果再不恰當地倡導“主導”作用,優勢就會發展為強勢,為課堂獨裁、專制埋下伏筆。現在不少語文課堂已經異化了,變成了功利色彩相當濃厚的考試的附庸,當有些學生在學習中產生自己的疑問,提出自己與眾不同的見解時,往往因為不夠成熟或者突破常規而被視為怪異,經常性的得不到充分的肯定和幫助,使他們處在一種得不到寬容認可的難以名狀的心理不安全狀態中,作為創新精神中最具活力的因素——求異思維和問題意識就會日漸消磨,自尊自信與人格個性也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變得膽怯和害怕,過早地具備與其年齡不相符的成人化傾向。筆者認為,要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歸根結底應高揚人文主義的大旗,給學生主體性的彰顯營造一種寬容的“心理安全”的氛圍。惟其如此,語文課堂才能成為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的沃土。
一、在語文課堂中,適時贊許學生對問題的獨到見解,促進其“心理安全”的形成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稱,對個人的贊許乃是促進“心理安全”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有高度創造性的人常偏離文化常模,從創造性的本質看,創造活動必定是不同尋常的行為。如果社會贊許的是順從,那么有創造性的人們就會被貶抑,同時他們的偏離思想也會受到阻礙和抑制。在一個沒有威脅或嘲諷的社會環境里,有創造性的人會具有一種低水平的焦慮,他不必擔心和躲避外界的否定性評價,同時其動機的主要源泉是對探索和發現的積極滿足,而不是焦慮的降低。當一個人心理上感到安全時,他就不會害怕發展和表現他新奇的創造性思想。當有創造性而行為異常的人與能夠了解和欣賞其內心世界的人們交往時,他們就會感到舒服,毋須浪費時間和精力來保護自己。因此,在課堂中,教師要創造民主氛圍,切實尊重學生的人格,虛心傾聽學生不同見解,鼓勵和啟發學生敢想、敢說、敢做,讓學生在自由、融洽、自在的氛圍中,產生強烈的創造欲望和創新激情。
二、用“延遲評價”的方法,重構學生的心理安全機制
延遲評價的方法,即對學生表達的見解、說的“真話”,只要言之有據就應該多加肯定,實在拿不準的,也不要輕易給予否定的評價,發揮評價的激勵、教育、導向功能。我們的語文課堂不是生產整齊劃一的標準的工廠,學生也不是被任意充塞的知識存儲器。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來學習語文,不怕學生信馬由韁,放縱思維,只要他能夠說出“所以然”,有一定的論據,就不要輕易給予“錯誤”的評價,即使是一種暗示,也是不妥當的。須知,課堂就應該是允許學生出錯的地方,何況,教師認為錯誤的地方并非一定是錯誤的。給學生一個“心理安全”,主要并不是對公認正確的東西,更需要對那些背離常規、甚至是錯誤的東西。
總之,重構適度的心理安全機制,讓學生不再為發表己見、追問教師、質疑教材而付出不應該付出的代價,讓學生放飛自己的思想、展開自己的想象、張揚自己的個性、完善獨立的人格,已成為語文課堂教學改革不容回避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