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改”的精神在課外閱讀中也應該得到體現。應該選擇適合學生心理、適合時代發展的作品,科學地指導閱讀方式,啟發學生思考、體驗、感悟,為學生營造一個課外閱讀的良好氛圍。
作為語文實踐活動的重要形式,課外閱讀擔負著重要的使命——幫助學生鞏固課內所學過的讀寫知識,拓寬知識面,提高閱讀、寫作水平以至整體語文素養;幫助學生培養自學能力,為他們終身學習奠定堅實基礎;幫助他們認識理解社會人生,陶冶情操,實現健康發展。對此,我們在課改中自然不能忽視。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給學生選擇合適的課外讀物是教育者極重要的任務。我們在課改過程中指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首先要關注的問題就是:讀什么?
當然要引導學生讀經典名著。閱讀經典名著是課外閱讀的最高境界,也是一個成熟的閱讀必須經歷的一段生命歷程。但是,在課改的新形勢下,選擇的課外讀物顯然不能無視學生的心理需求。現在,對學生的教育越來越重視“興趣”二字,似乎只要學生感興趣的都可以讀,但事實并不總是如此。因為常有學生對那些我們認為益處不大、趣味不高甚至有些無聊的東西感“興趣”。我們會當然的把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交給學生,理由是:學生是一張白紙,他們不可能真的有自己的興趣,他們的興趣依賴我們的培養。于是,就有了十幾年長盛不衰的“讀書教育活動”。偶爾,學校老師也會推薦課外讀物書目,可那絕大多數都是老師們小時侯的暢銷書,其中當然不乏經典,卻遠離了今天的學生的興趣。
學生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強,好表現的心理特點,比較渴望神秘、冒險、刺激,仰慕機智、勇敢、轟轟烈烈等。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不會奇怪《海底兩萬里》、《木偶奇遇記》、《吹牛大王歷險記》等會成為兒童文學的經典,成為幾代人的鐘愛;也就不會驚訝《哈利·波特》能譽滿全球,《拇指牛》、《魔法學校》能暢銷全國了。同時,要看到這種心理需求是有個體差異的,有一些學生的情感比較細膩,稍大一些又會有青春期的心理萌動,因此,有針對性的推薦一些描寫青少年愛情心理的作品也未嘗不可,比如《少年維特的煩惱》、《貓狗之戀》等,閱讀這些作品不是鼓勵學生們早戀,恰恰相反,它的積極意義在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戀愛觀。
選擇課外讀物時也要注意適應學生時尚的需求。前幾年,鄭淵潔的“皮皮魯”和“魯西西”橫掃童話世界,成為中國幾千萬學生童話夢中的主人公,鄭淵潔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童話大王”。學生們“我為書狂”,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擁有一套。這種校園時尚、兒童時尚應該成為課外閱讀及課外閱讀指導的寶貴契機和資源,可惜的是我們往往忽略,甚至粗暴的加以扼殺。許多時尚圖書是有其充分的流行因素的,這些流行因素中包括:正義的感召、美好的幻想、過人的機智、天真的童趣等。對待這種時尚閱讀,一要積極地親身體驗,二要積極的引導。
有了好書、學生們感興趣的書,接下來的問題是:應該怎樣讀書?2002年“安徒生獎”得主錢伯斯認為:最重要的不是技術,而是我們是否能把自己作為讀者的熱情傳導給學生,是否能讓學生保持閱讀的激情。可以這樣說,理想的閱讀方式就是能推動持續閱讀的方式。
首先要有開放性。課外閱讀是一種很個性化的學習和生活方式,是依據學生的愛好和興趣維系的獨立的讀書活動。所以,對閱讀方式不應苛求。如果學生對課外讀物感興趣,他當然會將自己埋進書頁里面去,直至廢寢忘食;如果翻開了書本,卻不能被吸引住,那就不能責怪學生,只能是書本身的問題了。學生一旦被書本身的魅力吸引住了,你會發現那是發自內心的喜愛,就算你想阻斷也阻斷不了的。了解了這一點,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在課堂上總會有那么幾個躲在書桌后面的“冒險閱讀者”。有鑒于此,應該采取開列書目與學生自由選擇相結合的辦法。開列書目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少走彎路,避免片面,而允許學生選擇自己愛讀的書籍是為滿足他們自我選擇的心理需要,發展他們各自的興趣愛好和特長。開放性的閱讀方式,在閱讀的量上也應寬松,根據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允許學生的閱讀量有增有減。
其次,要輕負擔。結合課外閱讀,作相應的摘抄,寫讀后感,這是老師對學生課外閱讀時常提出的基本要求,因為這是檢測學生課外成果最簡單的外顯性手段,當然也是帶有一定強制性的干涉行為。我們往往把課外閱讀單單視為“課內閱讀”的補充,提高寫作水平的途徑,于是乎有了許多關于學生讀書的書,有了許多教學生們讀書的技巧。但是,幾乎沒有人去思考:如何才能讓學生產生強烈的閱讀的欲望?在課外閱讀過程中,可以提倡作摘抄,寫讀后感,但不能強求。引導和保持學生的閱讀熱情,是課外閱讀指導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任務。讓學生在一身輕松的狀態下,主動積極的閱讀,啟動思維、激發情感,有所理解,有所體驗,有所感悟,不是要比以種種的摘抄讀后感等使他們厭倦和不堪重負好得多?
當然,同樣的內容,學生課外閱讀中往往會有不同的體驗。在課改中,我們應該允許存在課外閱讀體驗的差異。閱讀是一種很個性化的行為,課外閱讀更是一種純粹的學生與書本之間的一種對話和互動。這種對話受到學生的個性、閱歷、知識、經驗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其閱讀的結果,也就是對課外讀物的解讀一定是有差異的,有時候這種差異會很大。對此,應該有正確的認識,這種差異是正常的,也是合理的,是學生全身心投入閱讀的成果,其中包括學生真的思考、真的體驗、真的感悟。應該有明確的允許這種解讀差異的存在,并且要支持和鼓勵在課外中的體驗差異。只有這樣,課外閱讀才是鮮活的,有個性的;只有這樣,課外閱讀才可能成為學生生命中的一部分,成為學生成長的動力!
一個喜歡閱讀的家庭更容易培養出一個喜歡閱讀的學生,一個喜歡閱讀的老師更容易帶出一批喜歡閱讀的學生。從這個意義上說,閱讀的啟動和保持是一種集體行為中的個體行為。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先生在全美發起了“挑戰閱讀”運動,以聯邦政府補貼的形式鼓勵和號召全美的成人,包括家長、教師、大學生以及各種職業的志愿者走進家庭陪伴學生閱讀,這是一個壯舉!舉一國之力營造一個良好的閱讀環境,受益的首先是學生,又不僅是學生,受益的將是整個國家和民族!在新課程改革過程中,按照新課程的精神,我們應在引導學生課外閱讀的各個環節,注意營造課外閱讀的良好氛圍,給學生搭建一個表現自我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