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法祖先生是中國科學院的資深院士,我國著名外科學的開創和奠基人之一。生于1914年12月6日,漢族,浙江杭州人。卒于2008年6月日。裘法祖先生生平有不少經典人生格言,讀來讓人覺得回味無窮。這些有的是人生態度淡泊的自省,有些是工作事業的自律,有些是生活況味的自嚼。從生到死,從空空而來,到空空而去,裘法祖先生給我們留下了一段絢麗的人生。
一
裘法祖先生出生于一個江南的書香門第之家,在裘法祖先生18歲的時候,母親因為突然的腹部疼痛,四處求醫,結果當時的醫生和郎中沒有任何辦法處理,伴隨母親身邊的裘法祖先生只能眼睜睜看著母親痛苦的離開人世。后來裘法祖先生看了一些關于醫學的書籍,知道其實母親之死只是一個很小的腹部疾病闌尾炎。就是這么一個今天很多普通外科醫生看來的“小兒科”的疾病,在舊中國卻是讓很多人沒有辦法解決的問題,甚至50年前這樣的手術都只有在大醫院才能夠完成,患病者只能痛苦的等待死亡,無數的母親、父親、兒子、女兒為這樣的一個普通疾病而喪失了生命。
年輕的裘法祖先生對母親的逝世帶著些暗暗的憂傷,母親逝世后,裘法祖立志要成為一名優秀的醫生,要求自己可以將來懸壺濟世,拯救病人于痛苦之中。為此,裘法祖先生刻苦學習,后來報考了當時的同濟大學。成為了一名醫科院校的大學生,那是大學生鳳毛麟角的時代,而醫科大學生則更是少之又少。裘法祖先生在同濟心無旁騖,一心向學,在同學們中間有“圖書館長”的美譽,足見用心之深,最終以優異的成績結業。1936年帶著對祖國的一腔熱誠,帶著“學醫報國”的雄心壯志,和他的醫學前輩孫中山先生和魯迅先生不一樣的是,有志于醫學的裘法祖沒有選擇去從事具體的政治事務,而是在兩位姐姐的幫助之下,堅定地登上了遠洋輪船,奔赴德國,在那里開始了他異國求學之旅。
德國人素以嚴謹著稱,在德國求學的裘法祖先生以中國人獨有的聰敏和智慧加上堅忍不拔的勤奮和刻苦,受到了很好的科學訓練,練就了一身“真功夫”。
就在裘法祖先生求學刻苦攻讀期間,中國人民偉大的抗日戰爭爆發了,裘法祖身在異鄉,心懷祖國。由于交通中斷等原因,終不能回國效命。也就在同時,資助裘法祖先生求學的兩位親人也和裘法祖先生失去了聯系,裘法祖先生失去了生活的基本來源,生活受到了威脅,學業也受到了影響。
就在裘法祖先生最艱難的時候,他的導師德國著名病理學家波斯特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經過波斯特先生的多方努力,裘法祖先生以自己在德國留學的驕人成績,獲得了德國用于資助外國學者在德國從事研究和工作的著名獎學金—洪堡獎學金。當時,僅有6人獲得了這一來之不易的獎學金。裘法祖先生每個月有150馬克的獎學金,足夠生活學習之用。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裘法祖先生對求學有了更高的要求。對于獎學金的獲得,裘法祖非常感謝自己的導師,裘法祖先生曾用了“飲水思源”四個字來概括,抗戰勝利后,他回到了祖國,對德國和中國的醫學交流互動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1939年,裘法祖先生以通過了嚴格的答辯,以一等成績獲得了德國慕尼黑大學醫學博士學位。由于戰時不穩定因素,裘法祖先生暫時滯留在了德國。從1939年到1945年抗戰結束,裘法祖先生在德國慕尼黑大學附屬醫院任職,一開始的時候,裘法祖先生的導師只讓裘法祖做些最基本的工作,比如拉創鉤這樣入門常識,但是裘法祖先生從來沒有為此有過怨言,從來沒有認為自己一個博士專門干這樣普通醫生都可以干的事情而委屈。直到有一次,裘法祖先生導師的助手因事不在,于是要求裘法祖先生和他一起完成手術,手術很成功,等導師的助手回來以后,導師就告知這位助手,以后手術有裘法祖先生幫助他完成就可以了。裘法祖先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在德國醫學界站住了腳跟。
裘法祖先生一生對病人有大愛,一方面得自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一方面也形成于德國求學工作的過程中。裘法祖先生的第三個獨立手術是為一個德國女性做的,但是術后幾天,這位德國婦女就不幸去世。裘法祖先生的導師告訴裘法祖先生:“裘,她是一個四個孩子的母親?!濒梅ㄗ嫔钍苷饎?,從此對醫生這門職業,對醫學這項事業,對一個醫生的醫術和醫德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影響到他后來的整個職業生涯。
從入門的外科住院醫師到主治醫師到副主任醫師,直到1945年獲得德國“外科專科醫師”稱號,成為了第一個獲得這一稱號的中國人。此后不久,裘法祖先生被德國都爾茨市立醫院聘任為外科主任。
二
1945年中國人民百年來第一次抗擊外來侵略的斗爭取得了完勝。遠在德國的裘法祖先生也在思考,究竟是回國還是留在德國。就在裘法祖先生踏上德國的土地的時候,他就不止一次的想到要回到祖國。在德國求學期間,他為了找住所,曾經問過自己,將來究竟是要住在哪里。而這時候的情形已經和剛來德國時候的情形有了很大的不同。裘法祖先生在1945年在德國成家,妻子是一位美麗漂亮而又溫柔體貼的德國女士。裘法祖先生的德國妻子叫羅懿(中國名),出生于一個德國工程師家庭,是德國慕尼黑大學的學生,裘法祖先生和羅懿女士相遇于浪漫的慕尼黑校園,為了能夠和這位聰明智慧勤奮的中國小伙子在一起,羅懿女士最后選擇放棄已經擁有的美好生活。
在德國,裘法祖有比較好的物質生活條件,他有自己的汽車、房子。德國戰敗戰后,很多德國醫生從前線歸來,雖然這些德國醫生表面上很尊重裘法祖先生,但是身在異國他鄉的裘法祖先生感受到了來自德國醫生的嫉妒之心。由于戰時環境的改變,回國已經成為了可能。裘法祖先生有了自己的打算。
1946年10月,裘法祖先生宛然謝絕了導師的盛情挽留,帶著妻子和孩子遠渡重洋,回到了飽受戰火之苦的母親的懷抱。就在回國的途中,輪船上突發了一起精神病人傷人事件,當事人血流不止,肝臟被刺破,在同船的一位醫生的幫助下,裘法祖先生以嫻熟的手術使得受傷者轉危為安,引得了人們的一片贊賞?;貒稳眨虾5摹渡陥蟆肪蛨蟮懒诉@一新聞。
回到祖國的裘法祖,和他的同輩學人一起,開始了中國外科醫學事業的推動和發展工作。他曾經和中國著名的外科學院士黃家駟有過積極的合作關系。他們之間曾經笑談,在中國醫學界,沒有“美英派”,沒有“德日派”,只有“中國派”。體現了老學者們之間的融合與默契,在發展中國醫學事業上,是永遠沒有門戶之見的。裘法祖先生積極打破“大外科”的舊傳統,對中國當時的外科學進行了細密的劃分,成為外科學領域的開拓者之一。
回國后的裘法祖先生,一方面是治病救人,另一方面就是積極開展醫學普及工作。他提出的著名口號就是“讓醫學歸于大眾”。為此他創辦了《大眾醫學》刊物,擔任此雜志主編達10年之久。1951年,他積極參加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在第一軍醫大學為志愿軍戰士做手術,挽救了無數個從朝鮮戰場回來的鮮活生命。1958年,妻子羅懿在周恩來總理的關懷之下,獲得了中國國籍,成為了一名真正的中國公民。
在文革當中,裘法祖先生飽受了人間冷暖,他曾一度被分配做勤雜工事業,每天都做些打掃衛生,倒痰盂的事情,但是這些絲毫沒有阻止他為黨,為國家,為人民的醫療事業工作的想法。在政治條件稍微好轉的情況下,裘法祖先生主動要求到農村巡回醫療。在鄉間,裘法祖先生拯救了無數個階級兄弟的生命,讓他們恢復健康,走向了新的生活。很多的農民兄弟和裘法祖先生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為了減輕農民的經濟困難,為了保證手術的成功,裘法祖開創了用患者自體脾血輸注以解決農村血源和經費困難問題。為了保證給更多的病人看病,解除病人的痛苦,他在下鄉過程中,設置幾個手術點,進行循環手術,在做完最后一個手術點返回第一個手術點的時候,有的病人已經好了,節約了救治時間,擴大了救治范圍。
在武漢同濟醫院,曾經一度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1973年,有位來自農村的姓王的病人,來到了同濟醫院求醫,裘法祖先生親自為這位患者主刀,解除了病人的痛苦,病愈后,這位病人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裘黨生”,以示感謝共產黨和裘法祖先生。
裘法祖先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和自己的醫學知識報效祖國,報效人民,在困難面前不低頭,不屈服。這是中國傳統美德在新時代的繼承和升華。
三
裘法祖先生不僅將中國的外科學進行了分科,對醫學知識普及不遺余力,以期達到于國際醫學界接軌。而且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在國內醫學技術、醫療設備、醫療環境還不優越的條件下,為了趕超世界一流外科醫學的水平,結合自身的優勢,開拓了一大批在國內有影響的領域。
裘法祖先生50年代在我國較早開展分流術和斷流術,并建立了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被稱為 “裘式手術 ”,提出了用切斷高位食管支這一獨特術式治療門靜脈高壓引起的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大出血,從而大大地降低了門靜脈高壓癥在我國的死亡率,解除了無數患者的痛苦,免除了無數家庭的不幸。1953年,他施行了世界上首例腦血吸蟲病手術。70年代初在我國最早開展肝移植研究,1977年11月成功施行了我國第二例同種異體肝移植手術。
1980年籌備了我國第一所器官移植研究所,兼任所長;隨即又建立了我國首家器官移植病房。同年創辦了《中華器官移植雜志》,并任主編。1988年倡議成立中華醫學會器官移植學會,并任主任委員。1995年又創建了“中國器官移植發展基金會”,進行了廣發的社會調查,收集了大量世界各國有關器官移植的法律資料,并于1995年在武漢召開會議,,擬定了《中國腦死亡臨床診斷標準》和《人體器官移植法》兩個草案。這兩個草案現已被衛生部采納,作為藍本上報,爭取立法,以促進我國器官移植工作進一步向前發展。90年代致力于膽道流體力學和膽結石成因的研究,在他的指導下,從體外牛膽汁中研制培育出體外培育牛黃,于1997年獲國家一類新藥證書,這是湖北省第一個、全國第四個研制成功的國家一類中藥,現已投入生產,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在開拓外科新領域的同時,裘法祖先生還積極培養新中國的外科接班人。他為中國培養了三代優秀的外科醫生。他的學生現在已經成為外科學戰線上的教授,研究員,獨當一面的專家,有的已經成為院士,第二軍醫大學的吳孟超院士是他的第一代學生中的佼佼者。說他是教授的教授,院士的院士是不為過的。對于學生,裘法祖先生總是努力提攜,他不遺余力地推進國際間醫學合作,成為中國對外醫學交流的民間大使,經他親自推薦出國學習進修的中國醫生就有上百人。裘法祖最重視醫學教育的“三基”(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五性”(思想性、科學性、啟發性、先進性、適用性 ),“三特” (特定的對象、特定的要求、特定的限制)。
對于青年人他總是努力幫助,即使不是自己的學生也是如此。肖傳國教授是武漢協和醫院的歸國人員,在美國潛心研究,成功的將體神經和內臟神經聯系起來,解決了截癱病人大小便失禁,甚至是性功能障礙的世界性醫學難題。美國醫院特地同意肖傳國在美國應用于臨床病人,但是肖傳國表示要回國完成自己的首例手術。后來在河南平頂山職工醫院,肖傳國完成了十幾例截癱病人的手術,到了需要專家鑒定的階段,肖傳國犯難了。平頂山不是什么有名的風景勝地,誰會來這里呢。接到了邀請的裘法祖先生不顧84歲高齡,毅然決定前往,先坐火車,后改乘汽車,給予了這位后輩學人最大的支持。鑒定結束時,裘法祖先生說這是我們中國人的驕傲,建議把這一成果命名為“肖氏神經反射弧”。體現了一個老學者對后輩的關心和愛護。
裘法祖先生一生獲得了無數榮譽。他1982年獲得過德國海德堡大學榮譽博士銜,1985年獲得了日本金澤醫科大學榮譽顧問稱號,同年,他獲得了聯邦德國大十字功勛勛章,是中國也第一位是亞洲第一位獲得這一榮譽的中國人,這是留德學者的最高榮譽。裘法祖先生還是亞洲血管外科學會名譽會員、上海同濟大學名譽教授、山東醫科大學名譽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外科學客座教授、暨南大學名譽教授、香港外科醫學院名譽院士等稱號。1993年,裘法祖先生被評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這是中國科學界的最高榮譽。在2000年他又獲中國醫學科學獎,2001年獲得中國醫德終身成就獎。
面對這些榮譽,裘法祖先生總是很平靜,很淡泊。他在2005年以前還住著50平方來米的房子,直到2005年才住進100平方來米的房子。同濟醫學院給他配備的別墅轎車他都不用,而且還拿出多年積蓄的140多萬元作為獎勵青年外科學者的基金項目,鼓勵年輕人多出成果,努力于國家和人民的醫學事業。他對生活的要求很簡單,吃穿也不講究。在汶川地震后,立即從工資中拿出2000元錢,捐款給災區群眾。就在他逝世前不久,裘法祖先生還在同濟醫院給汶川轉移的傷病員看病,查詢病情,戰斗到了最后一刻。逝世后,裘法祖先生的親屬按照裘法祖先生生前的遺囑,把一些饋贈的禮品交給了組織。其中有貴重的玉石,也有普通的領帶和襯衣等生活日用品。
裘法祖先生一生留下了很多讓人回味的格言,他說“做人嘛,我有四點:一身正氣、兩袖清風、三餐溫飽、四大皆空。”“做人要有三樂:知足常樂,助人為樂,自得其樂。”“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學問要不知足?!薄白鲆粋€醫生不難,做一個好醫生很難,永遠做一個好醫生更難。”“醫術不論高低,醫德最重要。醫生在技術上有高低之分,但在醫德上必須是高尚的。一個好的醫生就因該做到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把病人當作自己的親人。”“我一生為很多人看過病,但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農民病人。他們受著生活貧困和疾病的雙重折磨。我至今都清楚地記得他們找我時的痛苦表情,當時就感到無形中有一股力量和責任要求我一定要挽救他們的生命?!?“德不近佛者不可為醫,才不近仙者不可以為醫。”
就讓我們在體味裘法祖先生這些平淡樸實但是蘊涵了深刻意味的格言中共同緬懷這位共產黨員人民的醫學家。
湖北省教育廳項目支持(項目編號:q136)。
作者簡介:
趙騫(1979—),男,湖北鄂州人,碩士,湖北咸寧學院人文學院講師。
萬小平(1968—),女,湖北咸寧人,湖北咸寧學院社科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