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書畫是東方的藝術之寶,伴隨著書畫的發展,裝裱工藝也隨之提高。書畫裝裱,是我國獨特的傳統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它的產生與發展,不僅在于美化書畫,保護書畫,更能延長書畫的壽命,對于保存燦爛的民族文化遺產,起到了特殊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關鍵詞】裝裱;書畫;作用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人民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藝術,特別是書畫作品,直接形象地反映出各個時期的時代風貌,記錄著歷史的滄海桑田。中國的書畫,是東方藝術之寶,伴隨著書畫的發展,裝裱工藝也隨之提高。書畫裝裱,是我國獨特的傳統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同我國的京劇、書法、國畫一樣,具有特殊的藝術魅力,是構成世界藝術寶庫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產生與發展,對于保存燦爛的民族文化遺產,起都了特殊的作用。
書畫裝裱藝術是我國獨特的民族工藝,在源遠流長的中華藝術發展史上,書畫裝裱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它是我國古代書畫裝裱藝術家經過長期的社會實踐,創造的一種保護書畫、裝飾書畫,使之能夠流傳而發明、創造的裝飾藝術。它對繁榮中國傳統文化、保護古書畫都起過相當大的作用。這一精湛技藝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得到過發展和完善,并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可謂中華民族的驕傲。在這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人們不斷改進,使古舊書畫能夠更加完美的展現在世人面前。
收藏在各地博物館的許許多多古代、近代、現代書畫,是珍貴的文化遺產,當我們欣賞這些藝術作品時,內心充滿著喜悅和自豪,尤其看到一千多年前的書畫珍品時,更是贊嘆不已。我們偉大的祖國這些光輝燦爛的文化,能夠如此完好地保留到今天,盡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因為它們經過了裝裱使畫心得到了很好的保護。
裝裱不僅是一項技術性較強的專門技術,也是一項藝術再創作活動。明代周嘉著有《裝潢志》,清代周二學著有《一角篇》,均是我國系統論述裝裱的專門著作。自古以來,不知有多少人,經過了多少年,花費了多少心血,才創造并逐步完善了用以延長書畫壽命的科學辦法——裝裱。
一、裝裱對書畫的美觀作用
一幅書畫作品,為了讓其更為美觀,同時便于收藏、保存和流傳,是離不開裝裱的。裝裱是我國特有的一種美化和保護書畫以及碑帖的技術。從形式上看書畫作品一經裝裱,便覺神采墨妙而成為完整的作品,使人感到賞心悅目。就像西方的油畫,完成之后也要裝進精美的畫框,使其能夠達到更高的藝術美感。
凡新寫好的字畫,一般要存放一段時期,讓墨色、印章等有一個自然晾干的過程,但最好不要長期置放,因為紙本受水墨、顏色的浸漬,干后就會凸凹不平、起皺痕,所以一定要及時裝裱,才能使墨氣托出紙面,使畫面生動,有益于顏色滋潤、飽滿、渾厚可觀。而且作品經過裝裱,顯得整潔美觀,更能增添神韻。要是放置不裱,如空卷或畫心不實,折疊成塊等,將難以裝裱恢復原樣;另外存放時間久了就會使折疊處的纖維被折斷,印泥可能會轉印到折疊的畫面上,或不慎造成破損或污染、水漬等明顯的傷害,如長期存放最易產生黃色斑點,而且很難去掉,并容易招致蠹蝕,裝裱后還會直接影響到書畫作品的品相、美觀,影響到觀賞價值和藝術價值。故清代周二學在《賞廷素心錄》中說:“書畫不裝潢,既干損絹素。”由此說明,要想書畫保持永久,便于欣賞、收藏、流傳,應及時裝裱。裝裱好后,會使作品錦上添花。
俗話說“三分畫七分裱”,從這句話中也可以領悟到,裝裱對一件書畫作品所起的作用是多么重要。且不說未經托紙的畫心,皺皺巴巴波紋滿目,即是托平了的畫心,不加裝飾的話也總感覺缺少了什么。于是出現了“中國書畫不經裝裱,不能算是一件完整手工藝術品”的論點。它強調了書畫與裝裱之間的密切關系。因為一幅優美的繪畫或書法作品,經過適當的裝裱,定會平添幾分魅力:山水愈加意境深邃,花鳥更顯生機盎然,書法則能誘發出許多回味無窮的美感。
二、裝裱對書畫的保護作用
書畫裝裱不僅為了增強美觀,更重要的是為加強畫幅的平固和防止潮濕,從而延長它的傳世時間而采取的主要措施。裝裱也叫“裝潢”、“裝池”、“裱褙”等等,它包括對紙、絹等不同質地的書法、繪畫作品的裝裱。
中國的書法、繪畫一般是在宣紙或綾、絹等絲織品上,通過毛筆運用水墨和國畫顏料創作而成,由于這些材料質地細膩淺薄,所以附在紙上的牢固性和拉力是有限的,而且容易發生霉變、被蟲咬等狀況,同時,這些材質脆弱和易損壞,不易保存、流傳,這就需要加以裝裱,由紙、綾、絹等材料,將其背面,四周加固予以保護。以立軸為例,畫心被綾、絹等裝飾料包圍在中間,可以減少外界的觸碰。收卷之后,里層由地頭、隔水襯墊,外層由天頭、隔水包裹,左右由豎邊防護,加之背紙,包首的作用,畫心被安全地夾在中心,并可防潮預熱、塵灰、陽光及有害物質的侵入。
歷代許多珍貴的書法、繪畫、碑貼等作品,能夠流存到今天,盡管有著各種各樣的原因,但是,其中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因為它們經過了裝裱,得到了保護的緣故。可以說:離開了裝裱,就不可能有如此眾多的丹青墨跡留存于世的,尤其是人們最喜愛的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如果沒有經過裝裱保護措施,這幅世界名畫,就很難保存至今,它足以見證裝裱對書畫保護的重要性,從而使后人得以賞識到中國歷代的書畫作品。
三、裝裱對鑒定的輔證作用
裝裱還可作為鑒定書畫的有力佐證。各個時代綾、錦、紙的質地、花紋、色澤多不相同,裝裱的式樣也有變化,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裝裱風格,且具有明顯特征。如:若有一件標有宋元名人的對聯,我們單從形式上就可以定之為贗品,因為對聯是明末清初才出現的。再如卷軸的引首在明代之前是不存在的;立軸的問世晚于卷軸等等。因此從一些裝裱格式上的演變,從一個側面為書畫鑒定提供可信的依據。況且前人的收藏印多蓋在裱件的接縫上,這足以見證裝裱的年代。
另外,裝裱(主要指揭裱)有時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正如上面所說的《清明上河圖》就是一例;這件傳世珍品,明末時曾揭裱過,當事人只根據畫面上殘剩涼棚一角(獸頭木竿),誤加上驢身和大車,1974年重裱時被發現。從而糾正了三百年的謬誤。
由此可見中國書畫與裝裱是密不可分的,裝裱的基點也是為了保護和傳承書畫作品。書畫裝裱,是一項既古老又科學的傳統工藝,盡管人類社會發生了一系列深刻變化,但就書畫保護而言,迄今為止,尚未曾出現另一種方法,可以超越或取代傳統裝裱工藝,這也就是書畫裝裱傳統技術得以延續千余年而不衰的原因所在。這是我們應該繼承下來并要發揚光大的。今后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傳統的手工裝裱技術作為一項獨特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還將伴隨著中國書畫流傳下去。
參考文獻:
[1]楊正旗.中國書畫裝裱大全[M].山東美術出版社.
[2]馮鵬生.中國書畫裝裱技法[M].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出版.
[3]朱賽虹.古籍修復技藝[M].文物出版社.
[4]故宮博物院修復廠裱畫組編者.書畫的裝裱與修復[M].文物出版社.
[5]馮增.中國書畫裝裱[M].山東美術出版社.